郭盼盼
(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心腦血管專科病區(qū) 陜西 延安 716000)
集束化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楊東東等在研究中認為集束化護理有助于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質量,對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價值[1]。本研究通過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后,極大的提升了患者的護理質量,現對實驗結果進行回顧分析,報告如下。
回顧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11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62例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1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的年齡在44~79歲,平均年齡為(63.4±4.5)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的年齡在44~79歲,平均年齡為(63.6±4.8)歲。兩組患者的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內科護理,對缺氧的患者給予吸氧治療,根據患者的缺氧程度調節(jié)氧流量;叮囑患者臥床休息,嚴格限制患者的活動量,使其保持足夠的休息時間;常規(guī)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血氣指標,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調節(jié)藥物用量;嚴格記錄患者的每日液體和鹽分攝入量,做好患者的飲食護理;常規(guī)監(jiān)測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針對已經出現的不良反應,給予積極的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集束化護理干預,(1)成立集束化護理干預小組:由經驗豐富的護士擔任組長,對組內成員的工作進行分配,監(jiān)督各項工作,保障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實施。(2)加強組內工作人員培訓:定期對小組內護理工作人員進行相關知識培訓,務必使護理人員了解急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病風險及護理注意事項,定期對小組內護理成員的相關護理知識進行考核,督促護理人員強化自身職業(yè)技能,更好的為患者服務。(3)開放靜脈通道: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后,立即為患者開放兩條以上的靜脈通路,及時采集患者的血液進行檢測,另外為患者補液和進行溶栓處理,常規(guī)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一旦出現異常情況,應立即配合醫(yī)生實施搶救。每隔2小時對患者進行一次常規(guī)抽血檢查,記錄患者的血常規(guī)、凝血時間、血糖、電解質及心肌酶譜情況,觀察患者有無心肌出血和再梗癥狀,做好護理記錄。(4)并發(fā)癥護理:加強對患者的心電監(jiān)護,記錄心電監(jiān)護各指標變化,預防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生,一旦患者出現惡性心律失常,應立即使用胺碘酮預防室顫和心臟驟停。(5)心理護理: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積極幫助患者排除不良的心理情緒,使患者保持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做好患者家屬的安撫工作,使患者得到充分的家庭支持,引導患者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tài),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評價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護理滿意度情況。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心的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收縮末期的內徑(LVESD)、左室收縮末期容積(LEVSV)[2]。
采用SPSS18.0軟件對心功能指標、護理滿意度及并發(fā)癥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心功能指標顯著好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2.26%(10/31),對照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4.19%(23/31),差異顯著(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87.10%(27/31),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為70.97%(22/31),差異顯著(P<0.05),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逐漸加快,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可能罹患心血管疾病[3]。多數心臟疾患發(fā)展至晚期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一種常見的并發(fā)癥,該病的病程較長,病情變化快,死亡率高。心力衰竭急性發(fā)作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過程中應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來提升患者的預后質量[4]。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復雜多變,臨床上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難以準確判斷病情,因此傳統(tǒng)的護理干預缺乏相關的理論依據,在護理過程中更容易出現護理誤差[5]。另外,傳統(tǒng)護理不重視患者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忽視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更容易引起患者及家屬的不滿,因此護理糾紛發(fā)生率更高。集束化護理是將書面概念與指南轉化為操作性強的臨床實踐,集束化護理有據可依,護理過程中強調以病人為中心,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給予科學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從而提高護理效果。
本研究通過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聯合使用集束化護理,通過成立集中化護理干預小組,由專業(yè)的護理人員擔任小組內組長,對組內成員的工作進行明確分工和指導,同時加強組內工作人員的護理監(jiān)督,強化相關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使其更好的為患者服務;實施常規(guī)的心電監(jiān)測,抽取患者靜脈血進行血常規(guī)、心肌酶等檢查,待確認患者病情后輔助臨床醫(yī)師對患者實施對癥治療;加強對患者并發(fā)癥干預,關注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心電圖檢查結果,積極預防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生,一旦出現異常情況,應立即報告醫(yī)生處理[6]。上述一系列護理措施顯著改善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質量,研究結果發(fā)現,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心功能指標、護理滿意度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顯著好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上述結果表明集束化護理有助于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的心肌功能,是一種良好的護理干預方法,具有極高的臨床推廣價值。李學美等[7]同樣在報道中指出集束化護理干預有助于提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質量,對提高患者的預后指標具有積極意義,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急性心力衰竭由于起病較急,因此在積極治療的基礎上還需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來提升患者的搶救質量。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的基礎上使用集束化護理干預,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護理質量,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同時更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有助于改善護患關系,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和推廣。
[1]林冬梅,湯利娟,徐苑玲.集束化護理在心力衰竭行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12):37-39.
[2]許愛平.急診集束化治療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療效及對心肺功能的影響[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7,33(13):53-54.
[3]阮詞芬.集束化護理在心力衰竭患者壓瘡預防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6,20(31):4458-4459.
[4]陳堅,劉平,伍君,冉小于,李衛(wèi)東.急診集束化治療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療效及對心肺功能的影響[J].中南醫(yī)學科學雜志,2016,44(01):54-56.
[5]孫紅,黃灶妹.集束化綜合護理模式對預防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09):87-88.
[6]盛 ,陳涵泳,吳龍川,張 ,陳琳.急診集束化治療急性心力衰竭對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3,11(11):1787-1788.
[7]李學美,李曉燕,陳芳,巫惠心.運動康復護理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漿腦鈉肽及醛縮酶水平的影響研究[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7,14(04):564-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