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吳淑媛
從1978到2018,改革開放已歷經了整整40年。在歷史長河中,40年在彈指一揮間匆匆而過,然而,對天津教育來說,卻是不平凡的40年。
40年來,以計算機、多媒體、通訊網絡等為標志的信息技術在世界范圍內迅猛發(fā)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有力地推動著全球經濟社會的深層變革,改變著人們的生存、生活、學習和發(fā)展方式。40年來,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也為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嶄新空間。
曾經的課堂,黑板、粉筆、紙質教案是教師傳道授業(yè)的全部;如今,iPad交互課、翻轉課堂、智慧校園、大數據分析、“云橋”APP……都成為了師生溝通的橋梁。
(一)
在天津市第十四中學,數字化校園建設已讓這所學校處處充滿著現代感與便捷性。十四中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基于移動終端、無線網絡及大數據三大技術領域,與課程、課堂建設緊密結合,以數字化提升教育的品質、品位和品德,將數字化的體驗融入品牌建設之中,讓師生在數字化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感受到教育以人為本的魅力。
學校利用數字博物館豐富圖書館的功能,通過數字技術實現與世界各大博物館的遠程對接,學生可以坐在大屏幕前“走進”博物館,360度的全景視圖創(chuàng)造出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手指觸碰可以在任何場館間來回“穿梭”,若是對某個藏品感興趣,亦可“駐足”仔細端詳。如此,海量信息有了生命,你想要的一切就在眼前。
此外,數字圖書查詢機、觸摸屏、VR設備、Pad交互教室、3D打印體驗中心、創(chuàng)意工場、蘋果課件制作中心、自動錄播教室……數字化的環(huán)境已成為學校發(fā)展的亮點,校園文化的靈魂,教育信息化的土壤。
為了更好地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十四中成立了課程數字化研究室,以學科教學為切入點,輔以強大的信息技術保障,以團隊的形式分階段、分課型、以點帶面地開展課堂信息化實驗。
該校先后實踐了SMART白板課、iPad交互課、基于e校助手的翻轉課堂、iPad輔助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從2013年9月天津市高中現代化學校試評中率先在生物學科嘗試iPad交互式教學,到2014年5月天津市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動會上該校教師率先呈現的翻轉課堂,再到2014年10月特色高中建設中期展示中的7個學科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直至2014年11月高一精英班開展的基于詞匯速記APP的英語學習改革,十四中課堂信息化改革的道路越走越寬,腳步越邁越大。
(二)
在信息化技術運用方面,天津市第二南開學校一直不斷探索,可謂走在全市前列。特別是該校多年來精心打造的“智慧校園”更是發(fā)揮了信息化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極大作用,讓學校的日常教學和管理變得更加便捷。
從2017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年級開始,學校對所有學科全部實行選課走班制度。而智慧校園的建設也為實現選課走班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在這里,教學班的課堂管理、成績管理、各類評優(yōu)、心理篩查、性格測試、選課指導以及綜合素質評價等方面,都能通過平臺完成。
目前,該校的智慧校園正在進一步完善,未來將打通以微信、移動APP為主的移動終端訪問通道,使學校的各種應用更加便捷、高效;同時,構建以智能手環(huán)為主的穿戴設備為核心,基于物聯網的智慧校園數據推送與反饋機制,并將進一步發(fā)揮大數據分析的作用。
(三)
2015年,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學面向全校師生及學生家長推出了一款自主研發(fā)的手機APP軟件——“云橋”學習社區(qū)。如今,“云橋”學習社區(qū)已經成了師生互動、家校合作密不可分的好幫手。
憑借“云橋”APP學習社區(qū),二十五中的每一個學生都擁有一份完整的綜合素養(yǎng)評價報告:品德素養(yǎng)報告中,學校堅持多年的“學科德育”辦學特色貫徹其中,通過自評、組評、教師評和家長評等多種維度,多元評價學生的理想信念、公民素養(yǎng)、行為習慣以及人格品質等;藝術與科技素養(yǎng)報告中則依據南開區(qū)教育局頒布的《中學生藝術素養(yǎng)測試辦法》和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指標對學生的音樂、美術、信息等課程的學習情況、學業(yè)指標和發(fā)展指標進行評價;在體質健康素養(yǎng)報告中,陽光體育運動、大課間以及隊列隊形的完成情況清晰呈現。學業(yè)水平發(fā)展性報告則實現每一個學生能夠查詢從入學到畢業(yè)每一次考試的各科成績,更能了解自己在班、年級乃至片區(qū)內的位置,并通過成績雷達圖,找到自己的學科短板,進一步挖掘內在潛能。
在二十五中的教師們看來,“云橋”平臺為他們的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在“學生學習中心”板塊,各科教師可把課堂教學中的難點和易錯點錄制微課上傳發(fā)布;在“在線反饋”板塊,教師們能及時了解學生作業(yè)完成情況,并對接下來的教學節(jié)奏進行有效調整;“教師學習中心”板塊則為教師們量身定制?!霸茦颉睂W習社區(qū)集研、學、評于一體,教師們隨時隨地進行在線交流,不僅起到了教師研修中心的作用,更為教師創(chuàng)設了交流、互動的平臺,促進了合作型教師發(fā)展共同體的建設。
“云橋”學習社區(qū)借助自主研發(fā)的家校溝通平臺和與校務管理相鏈接的家?;涌臻g,幫助家長隨時了解學校發(fā)展動態(tài),掌握學生在校情況。點擊學生綜合素養(yǎng)評價報告,孩子從入校以來的學情與成長歷程一目了然;借助溝通平臺,與班主任和各科教師實現實時溝通;進入專門為家長打造的“家長學習中心”,包括親子溝通技巧、家庭教育講座在內的音視頻資源豐富生動……在“校長信箱”板塊,家長們發(fā)來的疑問包羅萬象,無論是學校的發(fā)展方向還是食堂的菜色安排,這些問題第一時間都得到了學校主管領導的用心回復。
總之,師生出勤情況、衛(wèi)生保潔情況、學生作業(yè)完成情況、教師教研安排、學?;顒舆M展……在“云橋”學習社區(qū),一所學校的大事小情都已通過大數據整合完成了量化,配合不斷完善的考核評價與激勵制度,每個崗位的職責與要求被進一步明確,激發(fā)了教師們的工作熱情,學校精細化管理得以實現。
2014年天津市啟動建設基礎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yōu)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寬帶網絡校校通”“優(yōu)質資源班班通”“教育管理公共服務體系和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統(tǒng)一運行管理服務體系”和“信息化素養(yǎng)綜合提升”等五大建設工程的實施,全面提升了天津市基礎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
“十三五”期間,天津市將繼續(xù)強化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各級、各類學校100%“寬帶網絡校校通”;實現全市教育無線漫游聯盟和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單位的IPv6接入;推進基礎教育智慧課堂建設,實施教育政務信息化建設,推進教育信息公開。據悉,到2020年,全市將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信息化教育的實現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學生的精神面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也希望通過技術與教育的結合,讓學生的發(fā)展擁有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