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燕琳
【摘 要】 閱讀理解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學生不僅要感受時光的匆匆,生命的易逝,懂得珍惜時間,珍惜生命,還要共同探討一個嚴肅的人生命題:人應該怎樣活著才算是沒虛度?我經過對課文不斷解讀,設計出了“四步曲”來引導學生層層深入課文,獲得體驗。
【關鍵詞】 談話;自由閱讀;模仿寫作
那年,我執(zhí)教朱自清的《匆匆》一課,這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文章開篇寄興于燕去燕來、草木枯榮這些再自然不過的現象,引發(fā)出作者本人對時間流逝的思考、對生命價值的求索。全篇文字清雋洗練、思路縝密、情景交融、表達生動。作者朱自清是被譽為“現代散文典范”的大家,在教材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由于文章寫作年代較早,一些句子含義深刻、句式獨特,作為一群十一、二歲的孩子,初次接觸這樣的名家作品,閱讀理解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學生不僅要感受時光的匆匆,生命的易逝,懂得珍惜時間,珍惜生命,還要共同探討一個嚴肅的人生命題:人應該怎樣活著才算是沒虛度?我經過對課文不斷解讀,設計出了“四步曲”來引導學生層層深入課文,獲得體驗。
第一步,我通過一段談話把學生引入課文。接著,我讓學生來說說自己通過查閱資料了解的朱自清,因為現在學生查閱信息的方式很多,所以從朱自清的簡歷到作品,學生說得比較全面,有點像是朱自清的粉絲了,這為學生真正走進課文奠定了基礎。
第二步,我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向我們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學生通過閱讀,不僅初步感知了課文的基本內容,也在作者詩意般的語言中,去輕輕觸摸了時間這個無形的精靈。學生自讀課文后,很快找出了文中的問題: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并且還發(fā)現了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都提出了這個問題。學生通過思考分析,發(fā)現作者是想通過這個問題來表達自己一直在考慮時間為什么一去不復返。閱讀課堂,不僅是獲得知識,更關鍵的是啟迪學生的思考,從而獲得內心的反思和拷問。
第三步,我讓學生再讀課文,說說作者是怎樣寫日子匆匆而去的?學生找出了句子:
“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通過品讀描寫時間快的詞語和句式,讓學生感受到朱自清沒有直接說時間珍貴,要好好愛惜,而是通過寫洗手時、吃飯時、睡覺時,時間無時無刻不從我們身邊溜走。用生動活潑的文字,將無聲無影的時間擬人化了,讓我們看到了時間的飛速流過,給我們一個活生生的感覺,我們仿佛聽到了時間輕俏、活潑的腳步聲,也聽到了詩人心靈的顫動。學生通過體會美的語言,通過讀這些美的語言,真切體會了時間的匆匆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
第四步,我引導學生學習朱自清先生的寫法,抓住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小事,賦予時間生命,說一說自己的時間是怎樣溜走的。有學生寫出了:閑聊時,日子從嘴邊溜去;跳皮筋時,日子從皮筋底下過去;寫作業(yè)時,時間從筆尖滑過;玩游戲時,時間從鍵盤上敲過……學生通過回憶自己的生活,獲得了與作者情感的共鳴:時光在不知不覺中溜走。同時通過描寫自己的生活情景,又把自己的感受轉化為文字表達了出來,這就是讀和寫最好的訓練方式。
其實,時光的匆匆無處不在,它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在我們課堂上短短的四十分鐘里匆匆溜走了,我們誰也留不住時間,但我們可以珍惜時間,珍惜快樂,珍惜生命,讓我們每分每秒都過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最后,我與學生共賞了一首小詩:四十分鐘無聲息/光陰似箭彈指去/與君共品匆匆言/勝過白白度一世。以此作為對時光、對課堂、對生命最好的詮釋。
【參考文獻】
[1] 萬英. 以范文引路指導仿寫——以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為視角[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
[2] 陳微.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 考試周刊,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