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吳
我在商學院講課時,常常講這樣一個故事:王媽媽生了三個女兒,大女兒初中剛畢業(yè),王媽媽就讓她外出打工掙錢。大女兒到了富士康,每個月能掙2000多元。王媽媽覺得不錯,等二女兒讀完初中就讓她輟學,也到深圳給郭老板打工去了。每送出去一個女兒,她就多一份收入,但是她的日子依舊過得緊巴巴的。
王媽媽孩子的老板郭臺銘則不然,他從每個女工身上賺20%的剩余價值,雇了幾百萬名像王媽媽女兒這樣的員工,這使得他的財富在2017年達到480億元人民幣左右。以王媽媽的思維方式,不僅永遠接近不了郭臺銘的水平,也不能理解自己為什么窮。
好在王媽媽的大女兒出去幾年,見了世面,知道每個月掙2000元不是長久之計,于是告訴媽媽,一定要讓老幺讀書,改變命運。王媽媽想通了,不再讓三女兒輟學,讓她讀完了高中,上了??圃盒?,這樣老幺就成了有技能的人,而不是靠出賣體力謀生的人。
我們中國人對這種事情有個通俗的比喻——芝麻和西瓜。郭臺銘是撿西瓜,王媽媽則是撿芝麻。撿芝麻撿得再勤快,也撿不出西瓜的重量。這個道理誰不懂???遺憾的是,大部分人還真不懂。我們看看下面這些在生活中撿芝麻的行為,就知道我所言非虛。
為了拿免費的東西打破頭;為了搶幾元錢的紅包,每隔三五分鐘就看看微信;為了掙幾百元的外快,上班偷偷干私活;為了“雙十一”搶貨不睡覺。
這些人的時間利用得非常沒有效率,更糟糕的是,他們漸漸習慣于非常低層次的追求。人一旦心氣變低,就很難提升自己,讓自己走到越來越高的層次上。很多時候,不僅那些低收入的人會計較芝麻大的事情,很多經(jīng)濟狀況不錯的人也會。不少人請我?guī)н^一些奢侈品,美國比中國可能可以省10%~20%的價錢,一部蘋果手機或一個名牌手袋也許能省幾百元到兩三千元。這筆錢算不算是芝麻呢?對能夠支付那些物品費用的人來講,依然是芝麻,為了省這點錢花這么多心思非常不值,何況還欠人家一個人情。當一個人的心思放到撿芝麻上,他就永遠失去了撿西瓜的可能性。
不僅個人如此,一個單位和公司也是如此?;ヂ?lián)網(wǎng)歷史上曾經(jīng)輝煌的雅虎,從全球第一大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走到被出售的地步,僅僅經(jīng)歷了10年時間。雖然從大環(huán)境上講它運氣不太好,遇到了谷歌和臉譜網(wǎng)這樣更強大的公司,但是它在產(chǎn)品上撿芝麻的習慣也害了它。雅虎開發(fā)出的互聯(lián)網(wǎng)服務數(shù)不勝數(shù),以至于用戶在使用它的產(chǎn)品前,不得不先搜索一下產(chǎn)品的網(wǎng)址。然而,這么多產(chǎn)品卻沒有什么是世界第一的。很多產(chǎn)品在線服務的流量和盈利能力非常有限,貢獻的都是一粒粒芝麻,把它們?nèi)考悠饋恚€不如谷歌一個產(chǎn)品帶來的收入高。
蘋果公司的產(chǎn)品線一個巴掌就能數(shù)過來,卻是全世界掙錢最多的公司。撿西瓜的人在思維方式上和撿芝麻的人完全不同,他們不會為那些蠅頭小利動心,而是把目光放得更長遠。喬布斯重回蘋果時,發(fā)現(xiàn)公司內(nèi)一大堆項目和產(chǎn)品都是小芝麻,他在上面一個個畫叉,直至剩下個位數(shù)的產(chǎn)品,再把它們每一個變成西瓜,這才救活了蘋果。
除了眼光和思維方式的不同,撿西瓜還需要有能力,需要長期培養(yǎng)而獲得。職場中的每個人,與其把心思放在賺小錢上,不如把它們聚焦到一點,練就撿西瓜的能力,讓自己從同事中脫穎而出。通常,人有能力上一個臺階,貢獻、職責、影響力就可能增加一個數(shù)量級,至于收入,就更不用發(fā)愁了。當然,世界上撿芝麻的人多、撿西瓜的人少,你如果致力于撿西瓜,就要耐得住寂寞。有人說,我沒有遇到西瓜啊!其實不是沒有遇到,而是因為你滿眼都是芝麻,天天為撿芝麻而忙碌,沒有機會練就撿西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