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遜才
作文難寫、難教的原因很多,但寫作教學的目的異化是一個關鍵的原因。張志公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受封建科舉考試制度的不良影響,我們的寫作教學長期以來一直存有脫離應用實際的毛病。1982年,他在《寫作教學要重視實踐性》一文中指出,當下寫作教學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而不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是“對寫作教學的實用性重視不夠”。1984年,他在《人民教育》上又發(fā)表了題為“學作文是為了用”的文章,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寫作教學的應用目的觀:“最根本的一點是明確作文教學的目的,提得高一點,說得嚴重一點,就是首先要從教學思想入手?!薄皩W作文是為了用?!彼膶懽鲬媚康挠^可以說觸及到了學校教育的本質:學生進入到學校學習的終極目的是什么?今天重溫他的這一觀點,有助于我們從學生未來發(fā)展的角度反思當下的寫作教學,有助于我們調整思路找尋新的出發(fā)點。
一、應用不是教應用文,而是教給學生寫作的“應變”能力
一提到應用,有很多老師馬上會想到“應用文”,并且說:加強“應用”不就是多學點應用文嘛。這種觀點在張志公先生看來是需要糾正的,“一說到應用,人們很容易想到狹義的‘應用文,就是書信、便條那一套。實際上不是這樣的。面向應用就是要考慮學生日后在日常生活中、在進一步學習中、在實際工作中要寫些什么,需要具備什么樣的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應當養(yǎng)成他們什么樣的能夠適應各種需要的寫作能力”,“這就是面向應用,并不是說把三百六十行的所有應用文體都拿來講一通,練一通”。(《學作文是為了用》)也就是說,所謂“應用”,不是那些所謂的靜態(tài)的、結果性的文體知識或篇章樣態(tài),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語言進行溝通和交流的能力,換句話說,學生要學會溝通和交流本身,而不是溝通和交流的結果。此外,所謂的“應用”,不僅僅是一個“現(xiàn)在進行時”的概念,更是一個“未來進行時”的概念。它更側重的是學生在未來的情境中運用溝通和交流的能力,“教給他們在寫作方面的‘應變能力,也就是適應今后會產(chǎn)生的各種新的需要的能力”(《學作文是為了用》)。因而在中小學階段,并不是所有的寫作能力都需要培養(yǎng),而是要教那些基礎的、核心的能力,能與未來的需要一脈貫通的能力。對此,他在《談作文教學的幾個問題》一文中提出,“有三個是最關緊要的”,即態(tài)度和習慣的問題,思路問題,字、句、篇章的問題。
張志公先生的寫作教學應用觀,是值得我們當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深思的。首先,它告訴我們,寫作教學是為學生明天的生活做準備的??蛇z憾的是,當下很多學校和老師并不考慮學生的未來,而是只是盯著考試,并且越來越把考當成一個擋箭牌,“分數(shù)就是硬道理”。這種做法,顯然不是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教學的,學生的學習是以某個時段的考試為終點的,考試結束,學習和發(fā)展也就終止了。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就放松了學習的要求,這就是一個明證。有的老師也許會說,我是著眼于應用了,可是學生考試考不好怎么辦?應用與考試真的矛盾嗎?如果我們去了解一下已故的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先生長達30年的“‘言語交際式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探索”的成果,也許就會改變自己的固執(zhí)觀點。其次,它告訴我們,教學中要抓基礎的、核心的能力。寫作能力的提高涉及很多內容,但是每一項能力都要去抓,恐怕不成。英國著名過程哲學創(chuàng)始人懷特海在談到教育時,曾說過兩條戒律:不要同時教授太多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徹。因而,我們要研究哪些是小學生必備的、能夠促進未來發(fā)展的核心寫作能力。寫到這里,大家是不是會想起“核心素養(yǎng)”這個詞來,他的這種思想不正是“核心素養(yǎng)”觀嗎?
二、文學性的寫作與實際應用的寫作要作區(qū)分
基于應用的寫作教學觀,張志公先生對文學性寫作與實際應用寫作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指出:“照目前的做法,文學教育和實際應用的語文訓練攪在一起,實際上起了互相削弱的作用?!辈⑶姨貏e強調 “這是很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學作文是為了用》)由此可見,他敏銳地意識到了文學性寫作與實際應用寫作之間的區(qū)別,并且注意到教學實踐中兩者出現(xiàn)了相互抵牾、相互削弱的情形。不過對這一問題,由于時間因素,他并沒來得及進行進一步的探討,指出兩者相互削弱的根源所在。不過我們已經(jīng)夠幸運了,因為據(jù)筆者的閱歷所見,當下很少有人從這一角度審視當下的教學,相反,還一味地提倡加強文學性教育。這種做法,直接導致語文教學中文學性文體與實用性文體的混亂,實用性交際的空間被嚴重擠壓、變形。
筆者有一次應邀去一個小學參加作文授課比賽。其中有一位老師執(zhí)教的寫作課是“記一次神奇的實驗”。主要內容是這樣的:老師把一尾小金魚放到一個試管里,再把試管放到酒精燈上,把水燒開,但是小金魚卻安然無恙。老師讓學生觀察并把實驗的過程和自己的感受告訴同學。其中有一位男生是這樣描述的:“我看見老師從口袋里掏出一盒火柴,點燃了酒精燈……”這位老師打斷他,說:“你能不能說得生動一些?”這位男同學改說道:“我看見老師從口袋里掏出一盒火柴,拿出一根,‘嗤啦一聲劃著了火柴……”老師立即表揚道:“很好,你用上了咱們學過的擬聲詞。你還能不能再生動一點?”這個男生思考了一下說:“我看見老師從口袋里掏出一盒火柴,拿出一根,‘嗤啦一聲劃著了火柴,火柴的光亮像太陽的光芒一樣照亮了整個屋子!”老師再次表揚:“這位同學的想象力多么豐富呀!用了一個具有詩意的比喻。你們也要生動地描述你們的所見?!薄坝浺淮紊衿娴膶嶒灐笔菍憣嵉挠洈⑽?,它應該首先要求的是內容準確、文從字順、條理清楚、明晰確切,而不是生動,至于夸張的想象更是不應該的。巧的是,緊接著后面有一位老師上的作文課是“卡通人物”,這類型的作文顯然首要的任務是激發(fā)學生的想象,編寫自己的故事,但是整節(jié)課學生也沒有意識到可以塑造自己的卡通人物。課后,當我問幾個同學“你能不能把自己的橡皮和鉛筆變成卡通人物”的時候,學生連連搖頭。我在這里不是有意批評兩位老師,責任其實也不在老師,根源在于我們的語文教育指導方針出了問題。
那么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首先,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明確地、嚴格地將實用文寫作與文學性寫作區(qū)分開來。文學性寫作的本質特點是托物言志,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講究的是作者情感的真實,比如“感時花濺淚”,花怎么能落淚呢?但是這就是杜甫心情的真實寫照。寫實用文,就不能這么寫,實用文講究的是客觀的真實,不能夸張、變形。其次,實用文的寫作,尤其要突出讀者意識。交際信息的交流和傳遞,講究的是信息的準確、快速、接受與反饋,讀者對象的確定對信息的傳遞具有良好的裁剪作用。比如上面的“記一次神奇的實驗”,如果要求學生將這個事情回家后轉述給父母聽,他(她)就得考慮,按照什么順序介紹才能更清楚呢?哪些地方父母不太明白,要詳細地說說?哪些地方是父母比較明白的,可以簡略提一下?比如劃著火柴點燃酒精燈,這是常識,根本沒有必要詳細敘述。但是老師拿了多粗的試管,燒的哪個部位,水燒開了沒有,這顯然是父母關心的問題,也是實驗的核心、關鍵,因而要詳細去描述。第三,實用文的寫作因為具有交際性,尤其要注意真實情境的設置和真實任務的設計。真實交際都是在一定情境中進行的,真實任務的設置,會激發(fā)學生交流和表達的欲望。還是拿那個實驗的例子來說,因為是“向父母描述”,學生有了具體的、真實的任務,就有了真實的表達需求。而反觀我們學校通常的作文,都是給定一個命題,讓學生自說自話,或者說給老師這個虛假的“讀者”(其實是裁判)聽,學生怎么會有興趣呢?
三、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
張志公先生反對將寫作問題單獨看待,細究他的觀點,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1.寫作跟閱讀同樣重要
傳統(tǒng)的觀念里面,可以說是“得寫作者得天下”。他在《關于精講及其他》一文中對這種觀點提出了質疑,“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寫的能力是目的,培養(yǎng)讀的能力也是目的。……讀與寫,無疑有著密切的關系,兩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但畢竟不是一回事。”并且還專門花了大量的篇幅來論述讀的作用。他指出,從生活應用的范圍來說,讀遠比寫要廣闊得多。閱讀可以幫助人們吸收思想營養(yǎng)、精神營養(yǎng)、社會和自然常識以豐富生活,而寫的范圍就要窄得多了。
2.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雖然兩者同等重要,但是從相互促進的角度來看,閱讀對寫作具有促進作用。首先,閱讀積累會優(yōu)化寫作的表達,“朗讀得多了,時間久了,優(yōu)秀作品中經(jīng)過加工錘煉的語言會跟自己的口頭語言溝通起來,豐富自己的口頭語言,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表達能力,這些,必然會在自己的書面語言——寫作中反映出來”(《讀是寫的基礎》)。其次,閱讀所得的方法,能夠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熬唧w分析作品的語言藝術,并且教給學生學習運用那些修辭方法。作品的結構、組織、條理、層次、內在的邏輯性等等,應該使學生充分理解,并且能夠在自己的習作中注意到這些方面”(《重視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問題》)。當然,寫作也對閱讀具有反作用力。張志公先生這個觀點似乎是老生常談,但是在這里筆者還是要強調一下,因為我們在實踐中,根本還沒有做好這一點,那就是仔細研究閱讀,促進寫作。比如《早》(蘇教版五年級下冊)這一課,其最為精彩的段落當屬第3自然段,作者在表達順序的安排上頗具匠心:書屋的整體布局按照“西—南—東—北”的順序來介紹,每個方位陳設的介紹則按照“從中央到四周”“從上到下”的順序來寫,兩者如經(jīng)緯交織,有條不紊。五年級的學生,表達和交流上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思路不清,缺乏層次和順序的安排。這篇文章在此方面可以說是一個范本??上У氖?,很多教師并沒有解讀到這一點,而是將著力點放到魯迅品質的學習上。
3.寫作水平的提高,要靠多方面的配合
有的老師認為,寫作就是技法的提升,或者多寫多練就可以了。張志公先生指出,這種認識是不對的。首先,語文教育是一個整體,聽說、讀、寫四項是不可分的。讀什么,怎么讀,這個會影響寫作;知識積累、思維發(fā)展、能力等共同的提高,才能提高寫作水平。這個前面已經(jīng)提到,此處不再贅言。難能可貴的是,他指出,寫作能力的發(fā)展,與各科教學及環(huán)境都有關?!案骺平虒W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發(fā)展,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各科教學都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同時充實學生的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詞匯,發(fā)展學生的語言”,“社會影響是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重視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問題》)
張志公先生的這種思想提示我們,寫作教學不僅僅是寫作教學的問題,語文教學的問題也不僅僅是語文學科的問題,學校的各個學科都要相互配合,而不是分裂;學校跟家庭、社會也要相互配合,而不是分裂。知識的學習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去理解、認識和適應這個世界,但是目前的學校教育,還沒有出校門,卻讓我們已經(jīng)有了偏見、無知和盲目,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當代著名哲學家張世英在《哲學導論》中說:“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蔽覀兘裉熘販貜堉竟壬膶懽鲬糜^,雖然不能說我們在寫作教學的認識上超越了他,但是在理解“應用”的意義上,我們敢說我們應該是更前進了一步。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