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慧慧
中學歷史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更加注重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考査。如何改變學生的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是我們一線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當今初中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主要存在這樣一些問題:基礎知識凌亂,頭腦中沒有清晰完整的知識體系;前后歷史事件混亂,歷史知識呈現(xiàn)碎片化現(xiàn)象;不能很好地掌握歷史發(fā)展的階段特征;考試過程中思維能力薄弱,不能合理組織答案等等。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不斷地進行嘗試探索,發(fā)現(xiàn)運用“思維導圖”教學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將“思維導圖”有效地融于歷史課堂教學
運用“思維導圖”設計教案,整體把握結構
在傳統(tǒng)的教案中,我們總是根據(jù)課堂教學過程進展情況,用大量的文字和表格,對學生的接受和起到的教學效果進行預判,這種教案的弊端在于教師的撰寫文字量負擔較大,而且不能清晰直觀地展現(xiàn)教學設計脈絡和設計思路,不能簡潔明了地展示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為了克服這種弊端,我把“思維導圖”引入教案設計,優(yōu)勢在于能有效整合課程資源,幫助學生構建全景框架圖,促使學生對課程知識形成整體的觀念,從而更好地掌握所教內(nèi)容。
運用“思維導圖”自主預習,形成初步認識
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思維導圖和框架結構指導學生梳理課本內(nèi)容,形成初步認識。自主學習時,學生先瀏覽、熟讀課本劃關鍵詞,然后,根據(jù)學案上的知識梳理的思維導圖進行預習,這樣可以花最少的時間輕松掌握本堂課的知識網(wǎng)絡。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動態(tài)思維,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線索,是學生預習行之有效的武器。
運用“思維導圖”課堂教學,構建知識網(wǎng)絡
在課堂教學時,我將精心設計好的“思維導圖”有效地融入課堂教學。授課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軟件,CAD動畫設計,將“思維導圖”層層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過程,其實就是將教師思維過程展現(xiàn)的過程,能使學生對課程結構更清晰、快速、高效地把握,也能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歷史事件之間的前后因果聯(lián)系?!八季S導圖”在課堂中的運用的優(yōu)勢在脈絡清晰、直觀明了。學生在“思維導圖”的指引下,能迅速、高效地掌握一堂課的核心內(nèi)容。
運用“思維導圖”復習鞏固,進行查漏補缺
期末復習時,運用“思維導圖”快速地引導學生對整冊書、所有單元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和整體的回顧,做到條理化、系統(tǒng)化的復習,對照考綱把握重、難點,對所學知識了然于心。這樣的復習方法能將更加條理清晰地展現(xiàn)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
在復習回顧時,最高效、最清晰、最可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引導學生根據(jù)課程標準,利用思維導圖自己構建知識網(wǎng)絡,這樣能使雜亂的知識點一目了然,加強記憶,構建一遍“思維導圖”勝過低效的、重復機械的刷題千遍?!八季S導圖”設計時可詳可略,先確定總的框架,然后再發(fā)散設計多個版塊,標明更細致的知識點。通過“思維導圖”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知識掌握狀況,查漏補缺,制定復習計劃、有針對性地高效復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讓學生參與設計“思維導圖”對學習歷史的積極意義
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主動參與“思維導圖”設計時需要融入自己的思考,而這種思維火花的碰撞對自身的知識結構以及思維習慣都是一個挑戰(zhàn),構建設計完美的“思維導圖”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激發(fā)互相競爭的意識,推動著學生去更努力地學好歷史,設計出更科學使用的思維導圖。
有利于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在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下,學生缺乏主動性。而運用“思維導圖”教學,能凸顯學生駕馭知識的主體地位,學生需要在熟悉課本知識的前提下才能完成這個導圖,從構思到設計到展示自己的成果,就是展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過程。
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善問善思的習慣
學生在設計“思維導圖”的時候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思考,這也培養(yǎng)了學生善問善思的習慣。在梳理知識點的時候會更注重實踐的前因后果、前后聯(lián)系,這樣為了尋找答案,他會通過更多的途徑來學習思考,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思維導圖”是一種新型的、綜合性、行之有效的、值得推廣的教學手段,把它合理融入初中歷史的教學中能起到“教學相長”的積極作用。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輕松、更有效地學習歷史知識,提高學習興趣,也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改變教學理念。在當前教育與信息化手段不斷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使“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更好地發(fā)揮它的積極作用,我們將繼續(xù)在教育改革的路途上乘風破浪、不斷探索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