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家園·生態(tài)多樣性的中國》第一集,展現(xiàn)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張浴陽老師所在的團隊在海底“種植珊瑚”的場景。珊瑚礁的現(xiàn)狀有多糟糕?
張浴陽老師所在的團隊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又做出了怎樣的努力?
全球5億人生活依賴的珊瑚礁 正在變成白色墳場。
2018年5月,夏威夷州頒布針對特定防曬產品的禁令,以期拯救夏威夷瀕危的珊瑚礁。
可能有的人會不理解,我不就是擦點防曬霜嗎?至于嗎?有必要嗎?
我想講講研究結果和我的個人體驗,希望大家能對珊瑚(如非特別說明,此處所指的珊瑚均為造礁石珊瑚)生存的艱難處境有所了解,重視保護珊瑚這件事。
說到珊瑚礁,知名度最高的恐怕就是澳洲大堡礁了。這個世界上最著名的珊瑚礁,遭受到海水升溫的持續(xù)影響,在2016和2017年連續(xù)出現(xiàn)珊瑚大量白化的事件。2016年,海水升溫在大堡礁遠北部和北部造成超過26%和67%的珊瑚死亡。大堡礁中部和南部珊瑚死亡率在2016年相對較低,不過它們并未逃過一劫,2017年的大堡礁再次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白化現(xiàn)象,并且這次對中部的珊瑚礁影響更大(來自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如果珊瑚礁消失會發(fā)生什么
為什么海水升溫會造成這么嚴重的白化問題?這要從珊瑚的生長環(huán)境說起。
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海水平均溫度20℃的等溫線內,這是由于形成珊瑚礁的造礁石珊瑚對海水水溫有著嚴格要求,多數(shù)造礁石珊瑚生活的適宜水溫是18℃?29℃。由于造礁石珊瑚依賴于體內共生的蟲黃藻的光合作用為其提供能量,所以多數(shù)的造礁石珊瑚是生活在50米深度以內的海水中,因為超過這個深度的光線強度不利于蟲黃藻的光合,珊瑚也無法從蟲黃藻那里獲得足夠能量。
正是由于蟲黃藻和珊瑚蟲的共生系統(tǒng)維持了珊瑚的生存和生長。但這個系統(tǒng)又是脆弱的,當海水溫度上升超過正常溫度3℃~4℃時,珊瑚與蟲黃藻這一對好伙伴就會翻臉,蟲黃藻會離開珊瑚蟲,而珊瑚則因為缺少蟲黃藻提供能量而餓死。
除了溫度和深度,海水的鹽度、水體內營養(yǎng)物含量、沉積物等因素都會影響造礁石珊瑚的分布,所以想要形成一個珊瑚礁是需要滿足許多環(huán)境條件,這也是為什么如此廣闊的海洋中,珊瑚礁只占據了不到0.2%的面積。不過莫要小瞧這0.2%的面積,它養(yǎng)育了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種類,近三分之一的海洋魚類生活在其中,也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
而除了白化外,珊瑚礁更是時刻遭受著過度捕撈、污染、海岸工程破壞、海水酸化、海平面上升、珊瑚疾病、長棘海星暴發(fā)等多種威脅。
再以我國的情況為例。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tài)學學科組與澳洲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合作,報道了我國珊瑚礁半個多世紀的變化。
截至2010年,我國廣東、廣西、海南沿岸的珊瑚礁在過去的30年中由于人類活動破壞和污染導致失去了80%的造礁石珊瑚數(shù)量;而南海的珊瑚島礁盡管沒有污染的影響,但由于漁業(yè)的過度捕撈和長棘海星的暴發(fā),在近10~15年珊瑚平均覆蓋率從60%下滑至20%左右。
在從事珊瑚礁研究的過程中,我親身經歷了這令人痛心的變化。2009年,我參與了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tài)學學科組西沙珊瑚礁調查航次,并進行了科研生涯中的第一次潛水。由于自小在書中看到的都是“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而且雖然從事了珊瑚礁生態(tài)方向的研究,在課題組里看到的西沙調查照片(拍攝自2006年)中,也盡是生機勃勃的珊瑚礁,所以在下水前,我心中所想象的都是無盡美景。
然而,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當親眼看到水下只有成片的死亡珊瑚骨骼留存于珊瑚礁上,周圍荒無“魚”煙時,那滋味說不出的難受,無異于當頭一棒。游蕩在一片死寂與荒涼中,看著滿眼的珊瑚骨骼,心中的震驚逐漸被疑惑取代。為什么西沙的珊瑚礁會在幾年內變成如此荒涼的景象,那個“富饒美麗”的西沙群島怎么就這么消失了?
直到航次的最后,在西沙洲的珊瑚礁上見到成群的長棘海星時,我們才明白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那也是我第一次見到長棘海星的暴發(fā)和它們如同蝗災一樣對珊瑚礁的破壞。
目前,在全球范圍已經有超過一半珊瑚礁出現(xiàn)嚴重退化,但更嚴重的問題是,珊瑚礁的退化速度在未來還會加快。如果人類不采取任何挽救措施,那么依照現(xiàn)在的退化速度,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可能在本世紀末,就會從地球上消失。
珊瑚礁的消失,對人類會有哪些影響?有人說沒有什么影響,至多是少一些旅游景點嘛,畢竟居住在珊瑚礁附近的人不是很多。這種看法實在大錯特錯。實際上,全球有5億人依賴珊瑚礁生活,從珊瑚礁中獲取食物、以珊瑚礁漁業(yè)養(yǎng)家、從事珊瑚礁旅游觀光工作、依靠珊瑚礁保護自己的家園。如果沒有珊瑚礁,他們將失去工作、收入甚至難以獲得足夠的食物維持生存。
在全球范圍內,珊瑚礁為人類提供了價值27000億美元的服務,其中包括漁業(yè)、旅游業(yè)、海岸保護、維持生態(tài)多樣性、藥品研制、教育產業(yè)等,珊瑚礁甚至還同國家領土與主權有密切關系,很多領海基點就是珊瑚礁形成的島嶼,譬如我國的西沙群島的領海基點均為珊瑚島礁。
如果珊瑚礁退化,失去保護島嶼的功能,珊瑚島礁就會在海水侵蝕與海浪和臺風的破壞下縮小甚至消失,造成領海面積的縮小。依賴于珊瑚礁生活的人們也會陷入無魚可捕的境況,相關的旅游業(yè)也會衰退,造成工作機會的減少。
我們是不是應該做些什么?難道就這樣坐視美麗的珊瑚礁以及它所創(chuàng)造的珊瑚礁生態(tài),從生機勃勃走向消亡嗎?
我們在海底“造林”
珊瑚礁系統(tǒng)的存在,關系到海洋生態(tài),關系到5億人的生活,我們絕不能坐視它的消失。從大堡礁到西沙群島,全世界的科學家們,正聯(lián)合起來解決這場珊瑚大危機。
我們能幫助珊瑚礁恢復嗎?能。
我們怎么幫助珊瑚礁恢復?保護+人工修復。
由于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退化愈加嚴重,各國科學家與海洋保護人士也都在積極尋找?guī)椭汉鹘富謴偷姆椒ê图夹g。
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保護,通過去除造成珊瑚礁退化的影響因素,如人類破壞、污染、過度捕撈、敵害生物等,讓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彈性(resilience)自我恢復;另一類是人工修復,通過人為的手段加速與輔助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恢復,例如通過移植增加珊瑚數(shù)量、培育珊瑚、改善珊瑚礁底質狀況等方法。在實際的操作中,第一類方法更為重要,因為不去除威脅,珊瑚礁做再多的人工修復也無法恢復。但對于退化嚴重的珊瑚礁來說,其自我恢復能力衰退,即便實施保護也難以恢復,就需要采用兩類方法結合的方式進行修復。
我們如何保護珊瑚礁生態(tài)?
在保護方面,最主要的是建立珊瑚礁保護區(qū)或國家公園,對關鍵區(qū)域進行嚴格的保護。
我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尤其在保護區(qū)規(guī)劃、管理珊瑚礁保護方面的政策與法規(guī)還未跟上。不過,海南省2017年開始實施的《海南省珊瑚礁和硨磲保護規(guī)定》將珊瑚礁的保護推進了一步,嚴禁對珊瑚礁和硨磲實施破壞行為,更重要的是禁止了珊瑚與硨磲制品的出售、購買、運輸、攜帶、寄遞等行為,力圖從源頭上遏制珊瑚與硨磲工藝品加工對珊瑚礁的破壞。
保護措施還包括控制珊瑚礁沿岸農藥使用、減少排污、降低珊瑚礁捕撈強度等。最后還有一個保護措施,是最重要也最難做到的一個,那就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全球變暖,降低珊瑚白化規(guī)模和頻率。
我們是如何進行人工修復的
珊瑚在移植過程中需要有足夠數(shù)量的珊瑚用于移植,而嚴重退化的珊瑚礁往往沒有太多的珊瑚可供應,僅依靠采集野外自然環(huán)境中的珊瑚可能對珊瑚礁現(xiàn)有珊瑚造成破壞,因此就需要珊瑚的培育來增加珊瑚數(shù)量。因此,人工珊瑚培育技術也相應登場。目前各國采用的珊瑚人工培育技術分為兩大類,利用珊瑚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的特點進行培育。前一類是借由珊瑚有性繁殖產生的配子或幼蟲進行育幼,發(fā)育成幼蟲或珊瑚個體后再放歸或底播移植到珊瑚礁中。而利用珊瑚無性繁殖技術的培育方法就有些類似農業(yè)中的扦插,將珊瑚的斷枝在人工環(huán)境中或野外條件下培育成珊瑚的成體,再將成體底播移植回珊瑚礁中用于增加珊瑚數(shù)量。
首先,珊瑚的基因多樣性對于珊瑚礁非常重要,是構成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彈性的重要基礎,基因多樣性高的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在面對不同的環(huán)境壓力時能具有更好的抗性。其次,一旦突破珊瑚幼體初期死亡率高的難題,就可批量產生大量珊瑚幼體,提高珊瑚培育速率。不過在當前階段,利用珊瑚無性繁殖的方法更實際有效,也是絕大多數(shù)國家采取的主要方法。因為采用無性繁殖的方式可以較快地培育珊瑚個體,成本相對低,可在較短時間內為珊瑚礁提供大量用于移植的珊瑚。
相較于國外的珊瑚礁和修復工作,大家可能更關心的是我們的南海珊瑚礁和相關修復工作。目前,西沙珊瑚礁狀況不容樂觀,退化的珊瑚礁自然恢復能力不足,漁業(yè)捕撈壓力還未消除,因此在遭受長棘海星破壞后的10年間,珊瑚礁的恢復速度一直非常緩慢,有些區(qū)域甚至出現(xiàn)部分“退化—恢復—退化”的反復現(xiàn)象。
為了修復西沙珊瑚礁生態(tài),自2009年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珊瑚生態(tài)學與珊瑚礁生物學學科組就在西沙開始了珊瑚培育與珊瑚移植技術的實驗。在2010—2012年的3年間,對西沙的珊瑚進行了珊瑚幼體培育,獲得了數(shù)萬珊瑚幼體,并放歸到西沙的珊瑚礁上。不過由于西沙群島條件限制,在島上開展珊瑚人工幼體培育面臨重重困難,不易擴大規(guī)模。
西沙的水體污染小,珊瑚礁盤廣闊,比較適合野外培育,但臺風影響嚴重,每年都有數(shù)個臺風直接影響西沙海域。在西沙珊瑚礁盤上進行的實驗顯示,即便采用直徑18mm的鋼筋做出珊瑚培育的框架,并用30cm長的鐵釘將其釘在珊瑚礁盤上,仍然無法承受臺風和海浪的襲擊。臺風過后,一半的鐵架都被海浪連同鐵釘拔起,甚至有的鐵架直接被打散,上面培育的珊瑚也全部丟失。
為減少臺風與海浪的作用,我們借鑒了TNC的方法,采用繩索、浮球和PVC管架搭建“珊瑚樹”,利用繩索和浮球的彈性,削減海浪直接作用在珊瑚斷枝上的力量,有效地降低了珊瑚的脫落率。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現(xiàn)在已在七連嶼形成一小片“珊瑚樹”構成的水下“森林”。
雖然“珊瑚樹”有以上的優(yōu)點,但因為它在臺風中搖擺幅度較大,漁線懸掛的珊瑚斷枝間也有相互碰撞的情況,所以很多分枝較細、骨骼脆弱和對強烈水流敏感的珊瑚種類不適宜在其上培育,同時形狀為團塊狀、皮殼狀與葉狀的珊瑚難以用漁線綁縛,很容易松脫掉落。
為了彌補這個缺點,我們根據西沙的海底情況,研發(fā)了浮床式的珊瑚斷枝培育苗圃應用于珊瑚礁修復中,作為“珊瑚樹”的補充。
浮床式的苗圃安置在貼近海底1m~2m的高度,受海浪影響小,能培育多種形狀的珊瑚與骨骼脆弱的珊瑚,但它需要4點固定,建立它所需的水下工作量和時間比“珊瑚樹”要增加至少一倍以上。當苗圃上的珊瑚生長起來后,每個浮床就宛如一個海底花圃,長滿形狀各異的珊瑚。
苗圃上生長起來的珊瑚,可以為珊瑚礁生物提供棲息地,特別是在魚類繁殖期間,可以為稚魚和幼魚提供庇護所,同時也為小型肉食魚類和魷魚提供攝食場所,這對于珊瑚礁魚類數(shù)量的恢復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從培育珊瑚的“珊瑚樹”,到浮床苗圃均可以看到大量小魚生活在其間,苗圃在不經意間起到了人工魚礁的效果。不過,培育的珊瑚僅是“暫住”在苗圃上,還需要最后一步才算是真正“落地生根”,那就是移植到珊瑚礁上。
珊瑚的斷枝經過數(shù)月的培育后,生長至合適大小時(10cm~20cm),就需要移植到待修復的珊瑚礁上,用于增加該區(qū)域的珊瑚數(shù)量。
和培育珊瑚一樣,移植珊瑚也需要防備臺風的侵擾。因為移植的珊瑚需要數(shù)月的時間才能將其組織和骨骼生長至珊瑚礁上,在生長過程一旦出現(xiàn)移動,珊瑚就需要重新在它同珊瑚礁底質的接觸點上構建骨骼和組織。所以,一旦有海浪和臺風影響,移植的珊瑚就很難穩(wěn)固在珊瑚礁上生長,死亡率會大幅上升。為避免這種情況,我們通過將珊瑚綁縛在死亡的珊瑚骨骼上、用水下膠固定、綁在釘在海底的釘子上等方法,對移植珊瑚進行穩(wěn)固。
在西沙的珊瑚移植中,我們采用了多種移植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移植的珊瑚已經穩(wěn)固生長在珊瑚礁上,并且個體增長了4~5倍,明年有可能在它們當中出現(xiàn)第一批繁殖的珊瑚(現(xiàn)在還只能說有可能,不能打保票)。
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雖然不一定有機會去培育或移植珊瑚,但是如果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也會對珊瑚礁生態(tài)的保護起到很大的作用。
回到我們篇頭所說的防曬霜的事情上,多數(shù)防曬霜含有對珊瑚有害的化學物質,會威脅珊瑚健康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在海中盡量采用物理方式防曬,不要涂抹對珊瑚有害的防曬霜。此外,應當拒絕購買珊瑚和硨磲工藝品或紀念品,因為采集珊瑚與硨磲都能對珊瑚礁造成直接破壞。當我們在珊瑚礁附近的海域游泳、浮潛或潛水時,不要踩踏、摘取、撿拾珊瑚骨骼。
即使不去海邊,也一樣能保護珊瑚。
生活中,我們可以少用塑料制品,能減少海洋中的塑料污染,減輕珊瑚受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威脅;減少碳排放,減緩全球海水變暖的步伐。
讓我們在給珊瑚留下一線生機的同時,也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美麗的海底花園,不要讓他們只能從存留的影像中品味這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