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碩
語文之美,包含自然景物、社會萬象、人生感悟,教師要以審美之心挖掘文本,將學科知識與教學手段的審美相融合,激發(fā)學生的情緒體驗、喚醒學生的審美理想,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小學語文教材融合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蘊含著美的景色、美的情感、美的風格、美的韻律,教師要營造審美氛圍,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感知、欣賞美,帶領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體驗到審美的樂趣。
在導入中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感知
教師要緊扣“情”弦,以導入激趣,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的審美感知。一是單刀直入。教師以簡單明了的語言導入,提示學習課題,點明文本涉及的內(nèi)容。如在《愛如茉莉》一文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看到這個題目上,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學生對這個開放性的問題產(chǎn)生了的深厚的興趣,思維被激活,產(chǎn)生源源不斷的話題,“茉莉與愛有何相似之處?”“為何將愛比作茉莉?”;二是情境導入。教師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學生入情入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如在《黃果樹瀑布》一文教學中,教師播放黃果樹瀑布的視頻,學生聽到由遠而近的流水聲,輔以優(yōu)美的民樂,學生沉醉其中,感受瀑布之壯美;三是歌曲導入。好的歌曲能令人受到感染,不知不覺融入到音樂帶來的情境之中,體味其中的情感。如在《二泉映月》一課教學中,教師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學生會很快融入憂郁傷感的旋律之中,這時,教師提出問題:“有誰聽過這個曲子?知道這首曲子的名字?傳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作者是誰?他的經(jīng)歷是怎樣的?”教師的導入為下文感受阿炳困苦的生活作鋪墊,為體味其矢志不渝的精神而打下基礎;四是謎語導入。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需要,將相關的知識點編成謎語導課,能制造懸念,激發(fā)學習興趣,使他們進入積極的探學狀態(tài);五是故事導入。教師要抓住小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以短小精悍的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在啟發(fā)中開展審美想象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只注重理性的講析,忽視了學生的審美感知,教師要引領學生深入挖掘文本之美,體味作者之情,要抓住時機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啟發(fā)學生想象,讓學生在體驗中與作者的心靈產(chǎn)生交匯,從而融入美的世界。
教師要帶領學生誦讀文本,豐富想象,體悟內(nèi)涵。多種器官的協(xié)調(diào)作用,為學生與文本對話打開通道。一些散文、詩歌讀來瑯瑯上口,極富感染力,能體味其中的意境深遠。如在《觀書有感》一文學習中,教師讓學生聲音響亮、準確清楚地誦讀文本,要讀出七言絕句的節(jié)奏,想想詩中描繪的是什么景物?方塘是指什么?方塘有多大?這是怎樣的斗畝方塘?用詩中的一個字眼來回答?哪幾句描繪了它的清?池塘優(yōu)美的景色,讓人喜愛,請閉上眼睛,聽我朗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作者交流感悟、碰撞智慧的過程,教師要引領學生參與審美閱讀,開展教師、學生、作者、文本之間的對話,感受文本的真意、想象文本的意境,建構文本的意義。教師要營造對話的氛圍,讓學生在對話中挖掘文本之美,建構文本所傳達的世界。
在探究中獲得審美感悟
教師要引領學生將舊知遷移到新知的學習,感悟創(chuàng)見之美。如在學完《推敲》一文時,教師出示了一道題:“春風吹( )了小草,吹鼓了花苞?!庇袑W生從課文的學習中得到啟示,填上“綠”字,說小草本是枯色的,被春風吹“活”了,有了新的生命力。也有學生認為應該填上“俏”字,小草如同美麗的姑娘,這樣可以將小草寫得有活力。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推敲”的過程,感受推敲之美、推敲之妙。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把握難點,才能對文本產(chǎn)生深刻的理解。教師要在重點處發(fā)問、追問,逐步揭開文本的“神秘面紗”,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處。如在《錢學森》一文教學中,教師只有抓住“錢學森愛祖國的情感”設計問題,才能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把握。教師設計問題如下:“請找找錢學森說過的話,想想他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在馮·卡門身邊,錢學森將得到什么?可錢學森是如何說的?他想要干什么?這又意味著什么?他這樣做,為的是自己嗎?”教師抓住“情感”提問,引學生思考討論,讓學生體會錢學森的拳拳愛國之心。
教師要將陌生對象與熟悉對象聯(lián)系起來進行對比,讓學生在差異中尋找共性,找出事物間的關聯(lián);在同類中尋得個性,以辨析事物間的差別。通過比較,能幫助學生明晰思辨、活躍思維,能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如同以“思鄉(xiāng)”主題的,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賀知章在《回鄉(xiāng)偶書》中寫道:“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边@些作品都寫了鄉(xiāng)愁,教師讓學生從中辨別差異,李白是在他鄉(xiāng)作客特定的環(huán)境下寫鄉(xiāng)愁;賀知章寫的是久別回鄉(xiāng)的親切。通過對比,學生就會體會到作品表達鄉(xiāng)愁的別樣美。
結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關注生本,營造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引領學生感知、聯(lián)想、品味、想象文本之美,獲得情感的體驗、理性的啟迪、審美的愉悅,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