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第二屆國際繪本教學研討會上,我執(zhí)教了一節(jié)繪本讀寫課。課后立刻回家。飛機剛落地,就接到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唐池子博士的微信留言,原文如下:
何捷,你的課我很欣賞,但有一點建議。你走得很急,我本來不想說,但想了想,還是要說。就是在課堂上,有孩子提問,關(guān)于自己為何胖、為何瘦、為何高、為何矮、為何聰明、為何有點笨……面對這類問題,你皆表現(xiàn)不屑。包括后來有一個女生問“你為什么這么胖”,你以為這是攻擊,是不禮貌。其實,從孩子的心理角度看,這些問題都是直接的、真實的、自然的,也是他們本真的部分。認識,總是從小我到大我,如果所有人都直接飛躍至大我,也挺可怕的。我建議,首先肯定他們的真實,然后再作引導,而不是在半嘲諷與否定之后再引導。這樣可能更合適更人性,也更慈悲更有愛。我是一個和孩子站在一起的人,自然想替他們說句話。不一定正確,但還是想說這些話。期待更精彩更完美的你。池子留言。
唐博士所提及的這個場景我記得很清楚。上課的時候,有一個小朋友直接問:“老師,你為什么這么胖?”當時我覺得她沒有尊重我,不予回答。后來,我找了個機會,讓她去向別的老師提問,同時提醒她要注重提問的禮儀。在她圓滿完成任務后,我給予表揚,覺得心滿意足。因為這個環(huán)節(jié)看上去師生一起度過了一個效果可見的教育過程。
和唐博士交流之后,我決定把自己的感悟和體會寫下來,兼答青年教師的困惑——課堂上遭遇“非禮”該怎么辦?
所謂“非禮”,就是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表現(xiàn)出來的對教師和教學的不尊重狀態(tài)。其實,在一線教學中,教師常常在課堂教學中遭遇“非禮”。課堂上的“非禮”現(xiàn)象大致有兩類典型表現(xiàn)。其一,屬于個別的、突出的、外顯型的“非禮”事件。比如,老師提出問題,學生隨意回答說“我不知道”“我不想說”“我沒興趣”。又如,故意和老師對著干。老師強調(diào)寫字姿勢要端正,握筆姿勢要端正,修改符號要規(guī)范使用,而學生就偏偏坐姿不端,偏偏古怪姿勢握筆,偏偏用改正帶,總之跟你對著干。還有隨心所欲、我行我素的。曾經(jīng)在一個數(shù)千人觀摩的公開課上,有個學生先后三次上廁所,目無旁人,一臉得意。排除身體原因,這就是一種玩鬧與不恭。其二,相對隱性的帶有群體性的行為。這類行為表現(xiàn)為“來而不往”與“躁動失控”。面對老師的提問,皆不回應,讓課堂直接陷入冰谷,讓老師自說自話去吧;面對老師設計的活動,不管不顧,所有指令皆不遵守,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非禮”現(xiàn)象并非鮮見,而一旦出現(xiàn)就會嚴重困擾全體,讓課堂失效。
唐博士的誠懇評價,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答案——只有了解兒童,才能“禮尚往來”。首先,唐博士判斷發(fā)生在我課堂上的案例,學生并非“不禮貌”,教師也不需要施與“道德禮儀教育”。一句話,不存在“非禮”。此時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全心全意地去了解學生。當教師了解兒童的時候,把其當作交往的另一方時,才不會武斷地把他們的反應當作“非禮”表現(xiàn)。相反,你會把心態(tài)放平、放寬、放緩。因為對方一切都是交往中的反應而已。心態(tài)好了,處理起來就輕松自在了。唐博士給出的建議是“首先肯定他們的真誠,然后再作引導”。這與我在實際操作時“先不予理睬,表達我的抗議”,繼而“找到機會,以行動參與進行教育”相比,我缺乏的就是“肯定他們的真誠”。而這正折射出我對“了解兒童”的嚴重欠缺。
那么,遭遇“非禮”時,到底如何解困?結(jié)合教學實踐,反思自己的錯誤操作經(jīng)歷,我也分享三個簡單可行的方法。這三個方法有它的邏輯排序,前后不能顛倒,一個比一個重要。
第一,把“教育”的想法放一放
當你的心中一直存在“我要教育你”的想法時,就如同著了魔,很容易遇到此類的“非禮”反應。因為你的眼中都是“魔鬼”。而一旦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教育你”的目的引導下,你又會做出很強烈的條件反射,試圖把問題秒殺在當下,讓自己盡快突圍。例如,你會想到“我立刻來糾正他,以挽回我的尊嚴”,你變得面目嚴肅,甚至有些猙獰;你會想到“我必須馬上解決這個沖突,讓課堂教學順利推進”,你會變得很急躁,矛盾變得尖銳;你會想到“為了他的未來,我要幫助他改正”,你會變得很嘮叨,苦口婆心讓學生更加厭煩……老師的心中有太多的“教育”意念時,欲速則不達;“教育”的基點是對學生的誤解時,適得其反。其實,兒童會用很多方式來引發(fā)關(guān)注,兒童越是信任你就越表現(xiàn)得純粹,做法越直截了當。很多時候,面對的所謂“非禮”事件,未必需要糾正,稍微過一些時間,自然就好了;糾正也未必有效,還可能起反效;延緩評價,延緩反應,也許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以前文所說的“三次上廁所”事件為例,40分鐘之內(nèi),那位學生總計也就上了三次廁所,也許他要通過這個行為引發(fā)千余人的關(guān)注而已。所以,當老師沒有去糾正他,反而在他上廁所回來之后報以微笑,他就不好意思再上第四次了。當然,這個過程教師必須有足夠的耐心,這也是考驗教師修養(yǎng)的時候。感恩唐博士對我的指導,帶來第一個領(lǐng)悟——“不要總試圖進行教育”,這也是我給出的第一條建議。
第二,做一點“小動作”
“非禮”看上去是大問題,做些“小動作”也許就能化解于無形。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肢體動作傳遞一份溫暖,給予學生特殊的關(guān)懷。例如,發(fā)現(xiàn)一個學生在課堂上躁動不安,左搖右擺,你可以走到他的身邊,用眼睛“看一看”。走得離他近一點,看得時間久一點,眼神溫和一點,目光集中一點,傳遞一個信息——“我的眼里只有你”。四目相對時,眼神中傳遞著教師的關(guān)懷與溫馨的提示。遇到那些以“非禮”尋求關(guān)注的學生,這招就足夠了。又如,坐立不安的學生,你可以“摸一摸”他的頭、他的肩膀,用溫和的手傳遞出一份安撫、一種慰藉。這等同于說“孩子,靜一靜”。中國人喜愛孩子,經(jīng)常撫摸他的頭,拍拍他的肩,教師這樣做,無疑是模仿長輩的關(guān)愛。愛的力量是無窮的,神奇的。有時候,你還可以用“默默的行動”處理危機。比如一次上課,有個學生借助每一次起立發(fā)言的機會,重重地推倒凳子,凳子倒地發(fā)出“啪嗒”的一聲,他在全場聽課老師的笑聲中找到了存在感,找到了樂趣。而執(zhí)教的老師卻不慌不忙,走到他身邊,默默地把凳子扶起來,然后友善地請他坐下,并問:“小板凳,坐安穩(wěn)。你試試看,這樣坐,舒服了嗎?”他友善地點點頭,后來發(fā)言的時候,就再沒推倒凳子了。
這些“小動作”可以在遇到“非禮”的時候,緩緩地、冷靜地做,越慢越有效果。時間,要多留一點給學生,用以自省。
第三,把轉(zhuǎn)瞬即逝的機會給他
人都是需要關(guān)愛、需要尊重的。課堂上的“非禮”現(xiàn)象,看上去單方面來自于學生,實際上是多方面原因,也有源自教師的因素。有時候,學生會用特殊的方式尋求關(guān)注。他把與眾不同的表現(xiàn)當作游戲,當作好玩,并無心“非禮”。所以,只要是了解孩子的人,都不會和孩子對著干,都會找準機會讓他們跟著課堂的節(jié)奏走,都會把更多的鼓勵與關(guān)愛施與這個特殊的孩子。例如,當一個學生在課堂上不聽課,自顧自地玩耍的時候,為了保證班級中其他同學完整學習,教師可以用之前的方法,看一看他,也可以走到他身邊,摸一摸他。如果還不能解決問題,可以先放一放,在提出一個比較容易回答的問題時,直接點名讓他來回答。回答正確就給予過分、夸張的鼓勵。比如,你可以號召全班為他鼓掌,給他點贊。掌聲與贊美,會讓他不好意思再不聽課。特級教師許嫣娜就有這樣的案例。當一個學生在她的課上不斷插嘴的時候,許老師并沒有嚴厲制止,而是用有趣生動的教學吸引其他學生。然后,她找準一個機會,讓這位學生來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當他回答對了時,許老師立刻表揚說:“哇,真棒。瞧,你好好說,大家都會聽你說;你插嘴說,大家反而不聽你說的。你知道接下來該怎么說了嗎?”這個學生肯定地點點頭,一場“非禮”危機就這樣化解了。
[注:本文為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chǔ)教育課程研究中心開放課題——“生動的語文”教學主張的確立及實踐研究(編號:MSX18001)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福州教育研究院)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