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曉黎
【摘 要】讓語文課堂靈動起來是語文老師和學生都在追求和向往的美好的課堂。面對新時代的發(fā)展,為師者須創(chuàng)造靈動的課堂,讓語文教學充滿智慧的挑戰(zhàn),讓學生全身心地動起來,達到思維的靈動,情感的涌動,煥發(fā)生命的無限活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靈動
語文課應該是愉快的課堂,靈動的課堂。這是語文老師和學生都在追求和向往的美好的課堂。教師對學生的吸引力與煽動性有多大,課堂的靈動性就有多大。教師作為主導者,必須讓學生全身心地動起來:感官動起來,心靈動起來,思維動起來,課堂才能靈動起來。
一、為師者必須創(chuàng)造靈動的課堂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xiàn)千差萬別。學習態(tài)度不同,思維活動不同,情感表現(xiàn)更是大相徑庭。所以,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平等的人格同學生交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傾聽學生的不同意見,鼓勵學生敢想敢說,這樣才能有效開發(fā)學生智能,培養(yǎng)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激活課堂,使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一定要擯棄繁瑣分析,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保證足夠的時間進行閱讀和思考。要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共性,更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個性,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獨特的理解和獨特的體驗。即使是學生發(fā)表了一些“異想天開”,有悖于常理的意見,也不能輕易否定。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毫無忌諱的“童言稚語”,表露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著智慧的火花。教師應及時抓住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讓學生用心靈去感受,放飛想象的翅膀……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心靈一旦處于被激活的狀態(tài),才能讓課堂煥發(fā)出蓬勃的生命力。只有學生全身心地動起來,語文課堂才能真正靈動起來。
二、新課程理念要求靈動的課堂
《基礎教育課程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過去的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p>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說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應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所以,新課程弘揚的主旋律正是——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三、語文學科的特點需要靈動的課堂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它不僅蘊涵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蘊,還具有獨特的學科性質。小學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學科,要學習語文,真正掌握語文工具,發(fā)展語言能力,需要學生動起來;小學語文又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學科,學生掌握語文工具,可以提高提高思想品德,陶冶情感,也需要學生動起來;小學語文還是基礎學科,學生掌握語文工具,還可以學到文化科學知識,提高認識能力。小學語文學科的這些功能與任務,都是在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的統(tǒng)一體中實現(xiàn)的。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要學生掌握好工具,只憑口耳接受是不可能的。需要引導學生在言語實踐活動中去自悟、自得,自己去獲得語言能力,自己鍛煉用語言去吸收、去交流、去儲存的本領。別人無可替代,舍此別無捷徑可走。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言語實踐活動時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教師起著組織和引導的作用,學生則充分發(fā)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又是一種綜合實踐活動,主要反映在注重字詞句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練習的結合,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結合,語文和學生生活的結合。以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口、耳、手、腦并用,知行統(tǒng)一。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書五種能力?,F(xiàn)行語文教材從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出發(fā),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說法、事例,以及豐富多彩的探索性活動(如演講、辯論、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時教材的編寫也充分體現(xiàn)了教材的形式美以及呈現(xiàn)形式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的激勵作用。這些,無一不需要學生充分參與,真正動起來。
四、小學生年齡特點必需靈動的課堂
小學兒童由于年齡小,知識經(jīng)驗少,其思維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的初始階段,具體思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他們掌握具體的東西就較容易一些。小學階段的兒童注意力不夠集中,不夠穩(wěn)定,以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有意注意的時間也不長久,不能堅持。任何新異的刺激,都會引起他們的興奮,分散他們的注意。促進孩子集中精力學習的直接動因是對學習的興趣和渴望掌握某種知識的動機。而興趣來源于新奇,新奇的事物才容易引起興趣,對司空見慣的事物,人們往往熟視無睹。兒童對事物的興趣更是憑喜好,有從眾傾向,而且不會專一、持久。要讓他們保持學習的濃厚興趣,就要讓他們開動腦筋,發(fā)現(xiàn)知識有什么新奇的地方,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活動能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有新奇感,而不是硬灌硬逼,和尚念經(jīng),天天一個調。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尊重學生天性,發(fā)展兒童個性,啟迪兒童靈性,誘發(fā)兒童悟性,激發(fā)兒童創(chuàng)造性,改變教學中“目中無人”的陋習,組織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參與,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達到思維的靈動,情感的涌動,才能讓語文教學充滿智慧的挑戰(zhàn),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才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思想更深邃、情感更豐富的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營造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讓課堂成為學生語文“踐行”的場所,構建一個開放的語文學習世界,打通課堂生活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通道。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要以平等的姿態(tài)同學生交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傾聽學生不同的意見,鼓勵學生敢想敢說,這樣可以有效開發(fā)學生的智能,培養(yǎng)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激活課堂,使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讓語文課真正靈動起來。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不教育新視野》(主編:陶保平副 主編:袁文輝).
2]《新課程理念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施》(楊穎、關文信、趙晶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