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鋼
2010年1月,太原不銹鋼產(chǎn)業(yè)園區(qū)陽興大道在施工建設中發(fā)現(xiàn)兩座古代墓葬,立即通知了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之后,我們對該工程所涉及的區(qū)域進行了考古勘探和搶救性發(fā)掘,共發(fā)掘金代墓葬六座,分別為編號:10TYYXM1、10TYYXM2、10TYYXM3、10TYYXM4、10TYYXM5、10TYYXM7,(以下簡稱 M1、M2、M3、M4、M5、M7)(圖一)?,F(xiàn)將情況報告如下。
圖一 墓葬位置關(guān)系圖
上述墓葬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區(qū)新城街辦轄區(qū)內(nèi)東張村東北部的臺地之上,該臺地地勢平坦,南臨陽興河,地質(zhì)結(jié)構(gòu)為更新世黃土堆積層。墓葬所在的東張村坐落于太原盆地的北部,南距太原市約11公里,西距恒山路約1公里,東距鋼園路約1.5公里(圖二)。
圖二 墓葬地理位置圖
M1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組成,方向185°。斜坡墓道中部略向下凹,平面呈梯形,長190厘米,北寬74、深190厘米,南寬96、深 112厘米;甬道平面呈長方形,長70、寬74厘米;墓室已被嚴重擾亂,磚墻已被拆毀,僅余直徑330厘米的圓形墓壙與長330、寬176、高28厘米的棺床土臺(圖三)。
墓葬結(jié)構(gòu)(圖四)
M2為磚室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組成,方向170°。
圖三 M1平、剖面圖
圖四 M2平、剖面圖
圖五 M2仿木斗栱
圖六 M2出土器物圖
墓道平面為梯形,長430厘米,北寬72、深234厘米,南寬50、深34厘米,其中,墓道南部240厘米呈階梯狀,分為六級,臺階高低不一,高度在20~34厘米之間;墓道北部近平底。
甬道磚砌,長58厘米,殘高78厘米。
墓室磚砌,平面呈八角形,東西長254、南北寬250厘米,通高約250、墓底距現(xiàn)地表360厘米。墓葬黃土砌筑,直壁距墓底104厘米處施仿木斗栱,斗栱之上有磚砌仿木椽飛和瓦頂,瓦頂之上為穹隆頂。
該墓葬墓壁施有摻麥秸的白灰地仗層,每個壁面四周皆有寬5厘米的黑色框線;該墓斗栱(圖五)和栱眼之間繪有簡單的墨書花卉圖案。
該墓條磚鋪底,墓室北部有磚砌棺床,棺床長254、寬190、高25厘米。棺床之上有兩棺,棺木嚴重殘損,結(jié)構(gòu)和尺寸已無法確定。
棺床之上有尸骨三具,皆殘損嚴重,為仰身直肢葬。
該墓葬施用條磚,條磚素面,長32、寬16、厚5厘米。
出土遺物
墓葬有隨葬品44件,分為銅幣、瓷器、鐵器等類型(圖六)。
銅幣37枚,其中,“嘉祐通寶”1枚、“政和通寶”2 枚、“唐國通寶”1 枚、“圣宋元寶”1 枚、“皇宋通寶”2 枚、“熙寧元寶”3 枚、“治平元寶”1 枚、“祥符元寶”2 枚、“元祐通寶”1 枚、“天圣元寶”2 枚、“開元通寶”1枚、“元豐通寶”2枚,其余皆漫漶不清。
瓷器 3件,分為瓷罐、瓷碗兩類。
瓷罐 1件。
M2∶2 黑釉,直口,圓唇,直壁微斂,圓腹,圈足微外撇,內(nèi)底略鼓。通高14.5、口徑14.3、底徑8.6、最大腹徑15.2厘米。
瓷碗 2件,分兩個亞型。
M2∶3:白釉泛黃,敞口,圓唇,弧壁,圈足。通高3.6、口徑 11.4、底徑5.4厘米(圖七)。
M2∶4:白釉泛黃,敞口,圓唇,弧壁,圈足外撇,內(nèi)底有褐釉草書“壽”字。通高3.9、口徑12.2、底徑5.7厘米(圖八)。
圖七 白釉瓷碗(M2∶3)
圖八 白釉瓷碗(M2∶4)
圖九 鐵器(M2∶5)
圖一〇 M3平、剖面圖
圖一一 M3仿木斗栱
圖一二 M3壁畫
鐵器 4件,皆與棺木有關(guān)(圖九)。
墓葬結(jié)構(gòu)(圖一〇)
M3為磚室墓,鉆探得知該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組成,方向175°。
受場地限制,該墓墓道、甬道部分未發(fā)掘。
墓室磚砌,平面呈八角形,東西長280、南北寬230厘米,通高約230、墓底距現(xiàn)地表350厘米。墓葬黃土砌筑,直壁距墓底88厘米處施仿木斗栱(圖一一),斗栱之上有磚砌仿木椽飛和瓦頂,瓦頂之上為穹隆頂。
該墓葬墓壁施有兩種地仗層,分別是黃土地仗層和摻麥秸的白灰地仗層。黃土地仗層厚約1厘米,白灰地仗層每個壁面四周皆有7厘米寬的黑色框線;框線之中有設色寫意柿子樹圖案(圖一二),墓室斗栱和栱眼之間繪有簡單的墨書花卉圖案。
該墓條磚鋪底,未見棺床。
墓室內(nèi)有木棺兩個,南側(cè)棺木保存較完好,棺木東西向,長200、東寬 64、西寬 53、厚3厘米,棺內(nèi)底有七個直徑10、深1厘米排列呈“北斗星”的圓形凹洞。
該墓葬已被嚴重擾動,未見隨葬品,尸骨也極為散亂。
該墓葬施用條磚,條磚長 30、寬 15、厚5厘米。
墓葬結(jié)構(gòu)(圖一三)
M4為磚室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組成,方向170°。
墓道平面為梯形,受場地影響,墓道發(fā)掘長度338厘米,北寬94、深290厘米,南寬80、深108厘米。
甬道磚砌,長66厘米,高122厘米,直壁88厘米處起25券。
墓室磚砌,平面呈八角形,東西長264、南北寬236厘米,通高318、墓底距現(xiàn)地表420厘米。墓葬黃土砌筑,直壁距墓底102厘米處施仿木斗栱(圖一四),斗栱之上有磚砌仿木椽飛和瓦頂,瓦頂之上為穹隆頂。
該墓葬素面,未施地仗層。
該墓條磚鋪底,墓室北部有磚砌棺床,長254、寬190、高18厘米。
該墓葬尸骨已被嚴重擾動,從現(xiàn)場分析,當為兩具尸骨。
圖一三 M4平、剖面圖
該墓葬施用條磚,條磚素面,長32、寬16、厚5厘米。
出土遺物
墓葬有隨葬品2件,皆為瓷器(圖一五)。
瓷罐 1件
M4∶2 青釉,斂口,圓唇,圓肩,鼓腹,圈足。通高7.3、口徑7.8、底徑5.8、最大腹徑10.5厘米。
瓷碗 1件
M4∶1:白釉泛黃,敞口,圓唇,弧壁,圈足,內(nèi)底用褐釉草書一字。通高4、口徑12.5、底徑5厘米(圖一六)。
墓葬結(jié)構(gòu)(圖一七)
M5為磚室墓,鉆探得知該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組成,方向185°。
受場地限制,該墓墓道、甬道部分未發(fā)掘。
圖一四 M4仿木斗栱
圖一五 M4出土器物圖
圖一六 白釉瓷碗(M4∶1)
圖一七 M5平、剖面圖
圖一八 M5出土器物圖
圖一九 M7平、剖面圖
墓室平面呈八角形,東西長210、南北寬216厘米,墓底距現(xiàn)地表310厘米。墓室磚砌,黃土砌筑,墓壁施有磚砌仿木椽飛和瓦頂,瓦頂之上為穹隆頂。
該墓葬墓壁施有摻麥秸的白灰地仗層,白灰地仗層每個壁面四周皆有寬5厘米的黑色框線,椽飛處有墨筆花卉圖案。
該墓條磚鋪底,墓室北部有磚砌棺床,長210、寬150、高10厘米。
棺床之上有尸骨三具,尸骨皆為遷葬。
該墓葬施用條磚,條磚素面,長30、寬15、厚5厘米。
出土遺物
墓葬僅有隨葬品1件(圖一八)。
瓷罐 1件
M5∶1 黑釉,直口,方唇,直壁微斂,圓腹,圈足微外撇,內(nèi)底略鼓。通高11.1、口徑11.9、底徑7、最大腹徑12.7厘米。
墓葬結(jié)構(gòu)(圖一九)
M7為磚室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組成,方向170°。
墓道平面為梯形,長430厘米,北寬72、深234厘米,南寬50、深34厘米。
甬道磚砌,長60厘米,寬78、高95厘米,直壁76厘米處起20券。
墓室平面呈八角形,東西長240、南北寬230厘米,通高250厘米、墓底距現(xiàn)地表360厘米。墓室磚砌,黃土砌筑,直壁距墓底115厘米處施仿木斗栱,斗栱之上有磚砌仿木椽飛和瓦頂,瓦頂之上為穹隆頂。
該墓葬施有摻麥秸的白灰地仗層,白灰地仗層每個壁面四周皆有寬5厘米的黑色框線,外框之內(nèi)有寬、高5厘米的黑色框線。
圖二〇 M7出土器物圖
圖二一 黑釉瓷罐(M7∶1)
圖二二 狗舔血瓷盤(M7∶3)
該墓條磚鋪底,墓室北部有磚砌棺床,東西長240、寬153、高10厘米。棺床之上有兩棺,南側(cè)棺長178、東寬70、西寬60、厚4厘米。
棺床之上有尸骨兩具,南側(cè)尸骨為仰身直肢葬,北側(cè)尸骨為遷葬。
該墓葬施用條磚,長30、寬15、厚5厘米。
出土遺物
墓葬有隨葬品4件,皆為瓷器(圖二〇)。
瓷罐 1件
M7∶1 黑釉,直口,圓唇,直壁微斂,圓腹,圈足微外撇,外底略鼓。通高10.7、口徑12.6、底徑6.8、最大腹徑12.9厘米(圖二一)。
瓷碗 1件
M7∶2 白釉泛黃,敞口,圓唇,壁略弧,圈足。通高3.6、口徑10.9、底徑5厘米。
瓷盤 1件
M7∶3 黑釉,斂口,圓唇,直壁內(nèi)收,圈足,內(nèi)底有一個無釉的澀圈,盤內(nèi)壁有五片紅斑。通高12.8、口徑12.4、底徑6、最大腹徑13.2厘米(圖二二)。
瓷缽 1件
M7∶4 白釉,直口,圓唇,直壁微斂,圓腹,圈足,外壁飾有褐釉花卉。通高7.2、口徑9.5、底徑6.1、最大腹徑9.9厘米。
這六座墓葬除10TYYXM1已被嚴重擾動,不能確定其墓室結(jié)構(gòu)外,其余五座墓平面皆呈八角形,壁面施仿木斗栱、仿木椽飛和瓦頂,在太原地區(qū),這種墓葬結(jié)構(gòu)多見于宋至元代墓葬。
根據(jù)墓葬的排列方式,上述六座墓葬大致分為四代,即北部的M1為第一代,M2為第二代,M4、M5 為第三代,M3、M7 為第四代。由于 M1、M2、M4、M3由北向南依次排列,而M3墓室打破M4墓道,依據(jù)排列順序、打破關(guān)系,確認此墓群M1年代較早,M3年代較晚。
在M2中出土了37枚銅幣,其中,“政和通寶”為北宋徽宗時期(1111~1117年)銅幣,因此,M2等墓葬皆不早于此時期。
M4出土瓷罐、瓷碗與汾陽金墓、稷山金墓瓷罐、瓷碗相似,因此,該墓群當為金代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