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mo
太空垃圾是太空中無用人造物體的統(tǒng)稱,包括衛(wèi)星發(fā)射時和失效后產(chǎn)生的各種物體,如運載火箭末級、廢棄航天器、人造衛(wèi)星碎片等。2018年初,SpaceX使用“獵鷹重型”火箭發(fā)射了一輛特斯拉跑車,跑車的電池在發(fā)射12小時后就會耗盡。所以,嚴格來說,它現(xiàn)在就屬于典型的太空垃圾。隨著人類太空活動的頻繁開展,太空垃圾不斷增多。正飛在日心軌道上的特斯拉跑車,還不會造成什么危害,而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垃圾,危害卻不容小覷。
這些太空垃圾并不是靜止的,它們和衛(wèi)星一樣圍繞地球高速運動。尤其因為這些太空垃圾往往集中在某些特定高度的軌道上,它們與正常工作的衛(wèi)星碰撞的概率還真不小。
一般來說,航天器在設計上都會考慮防撞性能,即要能承受較小的太空垃圾的碰撞,但如果遇到尺寸大于10厘米的太空垃圾,載人飛船和空間站也要退避三舍,以確保自身安全。國際空間站就曾通過機動變軌來規(guī)避近距離的太空垃圾,我國“神舟11號”載人飛船也曾采取緊急變軌措施,規(guī)避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的軌道各異,清除起來十分麻煩??茖W家大致提出了四種清理太空垃圾的方法。
第一種,就是專門發(fā)射“清道夫”航天器收集太空垃圾,最后讓航天器墜入大氣層銷毀。2016年,“長征七號”火箭首飛搭載的“遨龍一號”航天器,就是按照“清道夫”航天器的思路設計的。它進行了世界上首次主動清理太空垃圾的實驗。
“清道夫”航天器要通過變軌實現(xiàn)太空垃圾的收集工作,燃料消耗多。如果給每個衛(wèi)星都“裝”一個小發(fā)動機,到了預定壽命,就讓衛(wèi)星自己變軌再入大氣層銷毀,這樣不就方便了嗎?實際上,根據(jù)目前的國際公約,新發(fā)射的衛(wèi)星應該具備“自行了斷”的能力,即衛(wèi)星達到預期的使用壽命后,它們“霸占”太空軌道的時間不能超過25年。這就是第二種清除太空垃圾的方法。
前面說的兩種方法都需要航天器主動變軌,燃料消耗大。盡管使用高效的電推進技術可以減少燃料消耗,但能不能實現(xiàn)航天器的被動變軌,進一步減少燃料消耗呢?這就是第三種清除太空垃圾的方法。
歐洲阿里安宇航公司曾提出一個概念:在運載火箭末級裝上氣球,把衛(wèi)星送入軌道后,氣球充氣展開,增大阻力,這樣原本需要幾十年甚至更久才能再入大氣層銷毀的火箭末級,可能十幾年甚至幾年后,就會再入大氣層銷毀了。不過目前這種構(gòu)思還未付諸實踐。日本在HTV-6貨運飛船上試驗了利用電動系繩增加阻力的方案。在這個方案中,航天器會釋放一段導電的繩子切割地磁場,導致航天器阻力大增,動能減少,它便可以更快地再入大氣層,從而達到太空垃圾“自清除”的目的。
第四種清除太空垃圾的方法,就是激光清除技術??茖W家提出,可以在航天器上安裝大功率激光器來“掃蕩”太空垃圾。我國未來的“天宮號”空間站就可能裝備反太空垃圾激光器。用大功率激光器的高能激光照射太空垃圾,可以使其改變軌道甚至徹底氣化。激光還能將大的太空垃圾“擊碎”成小塊,降低其危害。遺憾的是,激光器往往需要大功率的電源,除了載人空間站這樣昂貴且電能充沛的航天器,其他航天器如衛(wèi)星甚至飛船,都暫時不會有這樣的“貴賓”待遇!此外,激光清除還不可避免地存在探測范圍窄、攔截距離短的缺陷。
在2017年底的中國國際工業(yè)博覽會上,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805所展出了一款獨具一格的“太空神器”——“立方帆”,學名為低成本薄膜帆式離軌標配裝置。它能夠利用可展開的薄膜帆帶動航天器自主脫離軌道。在它的助力下,未來發(fā)射的衛(wèi)星在達到設計壽命后,可以及時離軌,避免成為太空垃圾。
它為什么叫“立方帆”呢?這其實是借用“立方星”的概念。“立方星”是立方體衛(wèi)星的簡稱。航天界將邊長10厘米的立方體衛(wèi)星稱為一個標準單元(1U),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805所的這個裝置在薄膜帆收攏時正好是1U大小,所以研發(fā)人員為它起了個形象的名字——“立方帆”。
“立方帆”可以視為一種被動變軌的航天器,是太陽帆的變種和發(fā)展品。暢想一下,未來的航天器帶上“立方帆”這個裝置,在達到預期壽命后,“立方帆”展開,形成大面積的薄膜帆面。薄膜帆面利用太陽光壓,可加速航天器軌道的衰減,縮短廢棄航天器的軌道滯留時間,減緩太空垃圾增長的趨勢。
太空垃圾帶來的困擾是航天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小問題。雖然現(xiàn)在清除太空垃圾的方案大多還停留在研究階段, 但人類探索太空、挑戰(zhàn)太空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相信隨著人類的探索和實踐,這一問題終將被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