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慶文 鐘霞 劉曉霞 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qū)蔬菜服務中心)
設施蔬菜由于接茬緊湊、連年種植,造成土傳病害發(fā)生嚴重、根結線蟲及地下害蟲發(fā)生量大等連作問題,危害越來越嚴重,不僅嚴重影響蔬菜的正常生長發(fā)育,而且也成為制約蔬菜產(chǎn)量和品質(zhì)提高的重要因素。正確采用“高溫悶棚”的方法,能有效地解決這些連作障礙。
一、悶棚時間。悶棚時間應該選在7月。試驗證明,只有等到6月28日以后,晴天條件下棚內(nèi)溫度才能達到70℃、棚內(nèi)地表溫度達到60℃,起到殺死根結線蟲和其他病原菌的作用。
二、徹底清園。在上茬作物收獲后,要及時清除病殘體,鏟除田間雜草,帶出棚外集中深埋或進行腐熟處理。
三、干悶7天。清園以后關閉通風口,并檢查修補好棚膜破損處,然后密閉棚室。此時進行高溫干悶棚,中午棚溫可超過60℃,并維持數(shù)小時,1周內(nèi)可以有效殺滅土壤表面或者棚室內(nèi)棚架、棚體上的病原菌和蟲卵等。
四、施入糞肥。干悶7天以后,將準備好的糞肥施入棚內(nèi),一般每667平方米施入鮮雞糞或者鴨糞8~10立方米,同時加入秸稈300千克,可以用玉米、小麥等作物的秸稈,將其切碎成3~5厘米小段,調(diào)節(jié)碳氮比(如果使用的是稻殼糞,不用加秸稈),充分混勻撒施到土壤表面。
五、進行旋耕。糞肥施入以后,要對土壤進行旋耕。一般深度要達到40厘米,至少要旋耕3遍。旋的越深,一方面提高土壤透氣性,增強悶棚的效果;另一方面耕層深厚利于作物根系下扎,起到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抗病的目的。
六、棚室灌水。旋耕后要進行灌水,灌溉的水面高于地面3~5厘米為宜。根結線蟲是好氧性的,澆水后,下層土壤由于缺氧會促使根結線蟲向上層移動,大多移動到距離地表10厘米的土層內(nèi),便于殺滅。同時,澆大水還能把土壤鹽分帶到土壤深層,起到降低土壤鹽分的作用。
七、蓋上地膜。澆完水蓋上地膜,這里使用的地膜可以是舊的,但是不能破損,而且要有一定的厚度,有條件的最好使用新膜,以提升地溫、提高悶棚的效果。
八、開始悶棚。蓋上地膜后關閉棚室進行悶棚,悶棚時間是30天。7月正是伏雨季節(jié),1個月的時間也很難保證有15天以上的晴天天氣,只有當棚內(nèi)溫度達到70℃的時候,地表溫度才能到達60℃,也就是病原菌的致死溫度,起到悶棚的效果。所以,必須保證1個月的悶棚時間。
九、再次旋耕。悶棚1個月以后,將棚內(nèi)地膜揭開,對土壤進行二次旋耕,目的是將地表土與深層土進行換位,把底層的土再翻到上層;同時,釋放出糞肥和秸稈發(fā)酵過程中產(chǎn)生的硫化氫等有害氣體。這次也要旋耕3遍,便于土壤中的有害氣體充分排出。
十、二次悶棚。旋耕后再澆水,同第一次一樣,蓋上地膜、密閉棚室,繼續(xù)悶1個月的時間。經(jīng)過二次悶棚、歷經(jīng)2個月的時間,不僅能有效殺死根結線蟲等病原菌,還能將糞肥進行充分腐熟。二次悶棚的主要目的是讓糞肥充分腐熟。(如果施入棚內(nèi)的是腐熟的糞肥,就不需要二次悶棚了,第一次悶棚1個月結束以后可以進行起壟造墑,準備秧苗定植。)
十一、旋耕、起壟。1個月后,打開棚室,揭開地膜,對處理過的土壤進行旋耕,這次一定要旋5遍,徹底釋放高溫發(fā)酵過程中產(chǎn)生的有害氣體。然后施入化肥,補充生物菌,進行有益菌的提前占位。
十二、定植前準備。起壟后澆水,提前造墑,為定植做準備。蔬菜定植前先要進行青菜出苗試驗,可以在壟上撒播一些油菜、白菜等青菜種子,如果第二天能發(fā)芽,說明土壤中有害氣體已經(jīng)全部排出,可以定植秧苗;反之,就不能定植,還要繼續(xù)晾棚,務必釋放干凈有害氣體,防止定植后出現(xiàn)燒根死棵等問題。
高溫悶棚是一種不需要成本的防病、治病措施,希望菜農(nóng)朋友們學好、用好這項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