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非謂語動詞與邏輯主語之間的主動或被動關系,常常成為解決非謂語問題的關鍵。本文本著以從目標語來,到目標語去的原則,通過”造句法”來論證中文思維解決英語問題的局限性,用英語本身的語言結構為學生解題提供一個新的解題角度。用英語思維能保證學生觀察語言現(xiàn)象,了解英語的發(fā)展過程,培養(yǎng)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其對中英文差異的敏感性,有效規(guī)避中文對英語學習的負遷移。除此之外,這一方法背后的英語思維為學生提高語言能力、培養(yǎng)思維品質、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策略、形成文化品格,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的學習能力。
高考全國卷英語語法填空中非謂語是一個重要考點,現(xiàn)在分詞與過去分詞是除去不定時形式之外的另外的兩種非謂語形式。有很多英語教師直接簡單明了地指出“當非謂語動詞與邏輯主語的關系為主動關系時用現(xiàn)在分詞,當非謂語動詞與邏輯主語的關系為被動用過去分詞。”這就是廣為流傳的現(xiàn)在分詞表主動和未完成,過去分詞表被動、被動和完成或完成。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被動”還是“主動”的理解和運用存在不少問題。
筆者發(fā)現(xiàn),這是由于學生在遇到這類問題的時候將英語翻譯成中文,再用中文意思判斷到底是主動還是被動。問題的癥結在于是用中文思維解決英文問題,而這樣的解題方法注定會碰壁,也不利于英語思維的培養(yǎng)。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指出,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yǎng)整合發(fā)展的基礎之上的。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的先決條件。文化意識則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障。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指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英語課程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xiàn)為四大素養(yǎng),由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組成。就其關系而言,語言能力是基礎要素,文化品格是價值取向,思維品質是心智表征,學習能力是發(fā)展條件。
筆者在教授非謂語動詞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使用了“造句法”。這一方法基于英語思維。Participle clauses are often much like relative clauses, except that they have participles instead of complete verbs. Pparticiple clauses can also be used in similar ways to full adverbial clauses, expressing condition, reason, time relations, result etc.(大多數(shù)情況下,分詞短語作定語可以和定語從句相互轉化; 分詞短語作狀語也可以與狀語從句相互轉化。)
用英語進行理解和表達的過程不僅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通用思維能力(如識別、理解、推斷),而且有利于學生逐步形成英語使用者(不一定是英語本族語者)獨有或擅長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
現(xiàn)舉3個語法填空題加以說明,該題目要求為在空白處填入適當?shù)膬热荩?個單詞)或括號內單詞的正確形式:
1. The research is so designed that once _______ (begin) nothing can be done to change it.
分析:so...that引導的狀語從句主干為nothing can be done to change it,begin 所以應該用非謂語形式。
誤區(qū):因為begin常用主動形式表示被動,所以用現(xiàn)在分詞。
點撥:此題的難點在于,begin既可以作及物動詞,也可以用作不及物動詞:
The meeting began at seven. (i)
They began the meeting at seven. (ii)
The meeting was begun at seven. (iii)
就如每天七點新聞聯(lián)播開始播放一樣,i句中謂語表自動性,不表施動性。它所呈現(xiàn)的是一個容易、自然、往往幾乎自發(fā)地進行的活動。ii句是我們所熟悉的主謂賓結構,iii句是ii句的被動態(tài)結構,這兩句都強調begin的施動性。
如何判斷此處begin屬于及物動詞用法還是不及物動詞用法呢?首先要明確,被動語態(tài)總是表示一個內含施動者語義的施動動作,其語法意義實質上就是施動性,而被具有施動性的be(a)+-en說明人或物(動作載體)是施動動作的承受者是必然的。
用Quirk的話來說, “Even when the agent by phrase is absent, however, there is an implication of its presence at the level of meaning.” (Quirk, R. et al. 1985)根據(jù)句意,此句強調的是項目一旦被開啟的這個動作,與ii句中。
此句中once 引導時間狀語從句,且從句省略主語,補充完整為once it is begun, nothing can be done to change it. 邏輯主語和begin的關系為被動,故用過去分詞begun。
2. Teams of four, ________(dress) in a variety of strange and funny clothes, roll a complete cheese along a 50-metre course.
分析:此句的主干是Teams of four roll a complete cheese along a 50-metre course. 句中無連詞,dress只能用非謂語形式,作狀語。
誤區(qū):邏輯主語Teams of four(四組隊員)和dress(穿)的邏輯關系是主動,故用dress的現(xiàn)在分詞dressing。
點撥:用邏輯主語Teams of four和dress造句結果為Teams of four were dressed in a variety of strange and funny clothes.句子為被動態(tài)結構,故用dressed。
拓展:此處現(xiàn)象為反身代詞的用法,主語和賓語為同一個人,主語是動作的發(fā)出者,又是動作的接受者,這就出現(xiàn)了主動結構和被動結構都表示“主動”含義的語言現(xiàn)象。下列為常見的用法:
dress oneself in= be dressed in
face oneself with=be faced with
accustom oneself to=be accustomed to
devote oneself to=be devoted to
lose oneself in =be lost in
settle oneself in=be settled in
prepare oneself for=be prepared for
3. He was deep in thought with his eyes ________ (fix) on the ceiling.
分析:此處fix須用非謂語形式作his eyes的賓補。
誤區(qū):“眼睛盯著天花板目不轉睛地看”,眼睛和看是主動關系。
點撥:賓語和賓補存在邏輯關系,將his eye和fix on造句為his eyes were fixed on the ceiling. 由此句看出fix與邏輯主語的關系為被動結構,所以填fixed.
拓展:英語的被動式是由系表結構演變而來的,可以表示動作(動句),也可以表示狀態(tài)(靜句)。這里就是典型被動式表示狀態(tài)的情況。
目前在很多英語課堂上,中文思維大行其道,為語言學習的負遷移提供了溫床。諸如“現(xiàn)在分詞表主動和未完成,過去分詞表被動、被動和完成或完成”的口訣并不能為學生判斷非謂語與邏輯主語之間的關系提供有效指導,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此類方法脫離了目標語言。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被動用法中沒有“過去”這個時態(tài)意義,在修飾名詞的結構中,過去分詞主要表達被動含義,這才符合過去分詞的中心含義。No element of the past applies to the passive use, but it is predominantly the passive that is involved in noun-modifying constructions, which fit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definition of past participle.
本文提出的造句法的本質是通過非謂語動詞與邏輯主語用目標語造句的方式,根據(jù)目標語的結構來判斷主動或被動關系。造句法不僅能準確地幫助學生判斷分詞和邏輯主語之間的主動與被動關系,使其形成應有的思維品質,還能促使語言學習者感受目標語與母語的差異,培養(yǎng)學生文化品格,在此過程中還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幫助其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有效避免母語對英語學習的負遷移影響。教師應該認識到語言和思維的關系,在平日的教學中避免粗淺的總結,而應該從英語思維入手,以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研制組.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J]. 中小學外語教學, 2002(11).
[3] Michael Swan. Practical English Usag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4] 程曉堂, 趙思奇.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內涵[J]. 課程·教材·教法, 2016(05).
[5] 易仲良. 論邏輯關系與語法意義──對“主動形式表被動意義”之說的質疑[J].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1996(06).
[6] Quirk, Randolph.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gman, 1985.
[7] Huddleston R D, Pullum G K, Bauer L. The Cambridg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8] 連淑能. 英漢對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作者簡介:唐素華,四川資陽市,四川省安岳中學教師。
(作者單位:四川省安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