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娜珊
摘要: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學習文言文有助于人們更好地了解古人所思,對中華古文化的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學好文言文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存在相當的難度,很多學生談“文”色變,抱怨文言文太難學,對于文言文的認知就是“背”,并未認真地對于文言文自身精髓進行學習。因此,任課教師必須重視初中語文的文言文教學,并通過多種方法來提升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
文言文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學好文言文對中華文化的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文化修養(yǎng)的教育也非常重要。但現在大部分學生抱怨文言文太難學,一提到文言文的學習就感到頭疼,甚至害怕、厭惡學習文言文,這主要是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到位,不能吸引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乏味、困難。本文將圍繞初中文言文教學方法展開討論。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要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任何內容的學習都會變得輕松簡單。初中階段是學習文言文的起始階段,學習文言文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而興趣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能否學好文言文。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文言文的詞義、句子,生硬地把它們背下來,必然會學得枯燥無味,最終喪失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信心。一般來說,被選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篇目都是千百年來為世人傳誦的名篇佳作,如《桃花源記》、《醉翁亭記》、《岳陽樓記》等等,絕大部分有其寫作背景。教師可以將作者的身世、遭遇、寫作背景以及與作品相關的逸聞趣事編成故事,講給學生聽。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領域。將課文故事內容引入課堂,可以一下子就搭建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內心橋梁,拉近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心理距離。教師引導學生置身于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中,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文言文。當然,激趣的方法除了故事引入之外,還有成語引入、評書引入、操作引入等,具體采用哪種方法,可以根據具體學習的文章來定。筆者在教授《陳太丘與友期》時利用商鞅言而有信、曾子殺豬的故事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說出“誠信”的重要性,再引入元方這一人物,讓學生為了了解故事而主動學習也使我們文言文教學更多了可讀的趣味性。
二、重視文言文的朗讀訓練
特級語文教師于永正老師說:“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蔽覀円⒅嘏囵B(yǎng)和訓練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的能力,文言文教學更是如此。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通過朗讀可以加深對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幫助學生提高語言感知、直覺、積累、頓悟能力。在進行朗讀訓練時,我們可以這樣做:
(一)要重視教師的范讀
老師范讀課文時應對學生提出要求,注意文言課文中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讀字、古音字等讀法、重音停頓、節(jié)奏韻律等等。文言文教學中通過教師的范讀,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和感悟能力。
(二)學生的自讀
學生由開始接觸文本到能夠誦讀還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在熟讀成誦以前還要進行熟悉、感知,這就是在誦讀前所進行的自由讀。要求學生必須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自讀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可以散讀,可以盡情地放聲去讀,可以一邊讀,一邊去理解語音和語義。這自讀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課文,自己去感受課文,去熟悉文言文的語言環(huán)境。自讀的時間一定要保證,一定要讓每位學生都能夠有足夠的時間用來讀課文。這種讀應是朗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自讀非常重要,有時學生會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不一定會完成的很好,那么,我們教師就要引入競爭機制,分組朗讀,可分大組朗讀,也可分男女同學朗讀,借助男女生音色的不同、音調、音高及語氣的變化,可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光是準確誦讀,不是我們最終目的,我們要求讀懂詞義、句意。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讀懂詞義、句意的關鍵,還要求學生能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和經驗對新課文產生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應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而且,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情操上受到了陶冶,心靈上產生了共鳴,這對他們的朗讀、背誦會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會使他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朗讀、背誦中去。而缺乏理解的朗讀、背誦是無論如何也達不到這個效果的,只會事倍功半。誠如語文教育老前輩、學識淵博的葉圣陶先生說的:“吟詠的時候,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理解,而且深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化為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痹谶M行朗讀時,可以教給學生一些記憶方法,諸如:化整為零,分段背誦;相互背誦,查漏補缺;反復背誦,突破難點,以及理解記憶法、嘗試記憶法和協同記憶法等,來提高學生背誦的實效。
三、以生為本,授人以漁
一般文言文教學都是教師一講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學生只需記憶就行了。我們對學生的能力估計太低了,文言文教學不是外語教學,仍是母語教學,不是從零開始,事實上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如果注釋充分的話,學生在閱讀上不會和對現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把課堂還原給學生。文言文教學應倡導自讀——質疑——討論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課文,發(fā)現問題,然后通過師生互動,最后解決問題。文言文在熟讀的基礎上對于文意的疏通跟理解是重要的。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文意的疏通上不宜采取“滿堂灌”的方式,應注重學法指導。教會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益??稍谑谛抡n前教授學生文言翻譯的五字法“留、 補、調、刪、換”,并與學生共同回顧詞性的劃分,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會學生利用課文注釋,結合這五法對文章進行翻譯,并進行適當的點撥。對于特別難理解的字詞,可寫到黑板上,讓學生討論、交流。這樣,學生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掌握并積累學習方法。除此之外,在文言文中多出現“同字不同意、”同意不同字“的現象,因此在疏通文意時便會特意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思考,例如在《傷仲永》中“自為其名”、“還自揚州”中兩“自”意思不一致,作為分析便可加深學生記憶。理解文意并非一定要在疏通完整篇課文之后,可在疏通文意過程中,適時地設定一些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或文章主題。例如,在教授《木蘭詩》一課時,疏通完每段文意時,便會適時地提問學生“該段中木蘭有何性格特點”,啟發(fā)學生對于木蘭的形象自己有個初步的認識,以便之后系統(tǒng)性歸納。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習得的知識要比從老師那里得來的知識記憶更深刻、掌握更牢固。
文言文的教學固然存在一定的難度,但只要我們并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積極探索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方法途徑,那么學生就能不再談“文”色變,文言文教學也將煥發(fā)出新的生命活力,收到更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包建新;回到原點:文言文教學為什么?[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5年11期
[2]于漪.語文教學談藝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高秀民.談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缺失及對策[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