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瑩
摘要:高效課堂教學是要在老師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guī)律的前提下的,高中語文要想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使得學生的學習質量最大化,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在高效的教學方法下,教學效果自然能夠事半功倍。為此,本文從學習興趣、學習環(huán)境、閱讀視野以及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四個方面進行具體的討論。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方法;新課改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老師,從踏進教室的第一步起,就要想著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試想,一個老師唱著走進教室,哪個學生還睡得著覺?課內激趣,首先是導人新課要有趣味性,或以激情感染學生,使師生產生共鳴;或讓學生自主選擇,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或提問,設計疑點啟發(fā)思維;或引用詩詞、成語、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對聯(lián)、俗語、歌曲、名人故事等,激發(fā)興趣,豐富知識;或用圖片、實物、標本、音像等非語言手段,引起好奇,激發(fā)求知欲,使學生在課堂一開始就進入最佳的學習情境,自然而然形成自主學習。課堂要有趣,教學方法必須有趣味性,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課文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反應達到頂點,使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達到最佳配合狀態(tài),促使學生把教學策略內化為學習策略,
比如,根據(jù)不同類型的文本確定不同的教學重點,進行不同的學法指導。對于論述類的文章,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lián)系,著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提煉、分析、判斷、綜合等抽象思維能力。對于實用類的文章,應引導學生注意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jié)、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常用應用文教學,應主要借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能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為主,不必過多分析。對文本內容的準確解讀和對文本信息的篩選處理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文學類作品,則強調感受形象,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又如,根據(jù)閱讀目的的不同,對同一文本采取不同的解讀方法。如散文閱讀,如果強調對美的感受,則要引導學生對文中的典型意象、獨特意境進行審美,并結合自身體驗達到情感的共鳴,“心有戚戚焉”是其最佳的學習境界。
二、構建合作的學習環(huán)境
創(chuàng)設合作性學習環(huán)境,可以降低傳統(tǒng)競爭性學習氛圍的不良影響。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都應該是合作的伙伴,教師不是絕對的權威,同學也不是競爭對手,大家都只是解決某個問題的平等參與者,通過獨立思考來認識和判斷問題,既不輕易放棄自己認為正確的想法,又要虛心地向他人學習,學會對自己的解題策略與學習結果作出適應的評價,學生在學習交往中要學會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并有意識地調控自己,要不斷喚醒自身沉睡的心靈,深化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與創(chuàng)造力,使自己隨時都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價值,釋放出自身的生命潛能。
三、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
大千世界處處有語文,我們不妨把視野引向課外,讓學生到課外汲取營養(yǎng),豐富知識,開闊眼界,陶冶情操。
(1)讓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閱讀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并做讀書筆記,寫讀后感,定期進行交流,這樣可以使得學生站在一個很高的層次上和文學大師進行交流,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獲得精神上的營養(yǎng)。
(2)讓學生有選擇地看電視報紙,以新聞為主,《百家講壇》《實話實說》《文化訪談錄》等欄目必看,讓學生關心時事政治,關心社會,關心自然,關心教育,為自身樹立遠大理想打下良好的基礎。
(3)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了解社會,了解現(xiàn)實,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環(huán)境,然后寫出調查報告或論文等,提高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
關愛自然,定期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去觀察自然界的種種現(xiàn)象,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留下足跡,或詩、或文、或畫,用大自然的清純、美妙陶冶情操,活躍思維,豐富想象,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
四、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化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采用灌輸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對知識只是被動的接受,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課堂效率低下。教師應轉變觀念,歸還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教學的方法,優(yōu)化教學的環(huán)節(jié),情景教學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作者渲染的氛圍,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蘭亭集序》一課時,學生一般會覺得文言文枯燥乏味,但對作者王羲之的軼事卻有很大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王羲之生活中的故事作為開端,讓學生了解王羲之的生活背景和性格特點,進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課文,讓學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礎上學習,提高了課堂效率。
新課程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在探索與實踐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這樣的盲點。關鍵是要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改進不足,創(chuàng)新教學,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