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亮
十二世紀南宋時期,兩度遠赴中國學習佛法的日本高僧榮西禪師,回國后不僅開創(chuàng)臨濟宗成為日本禪宗主流,同時也從中國帶回茶種廣為栽培,還將宋代風行的“點茶法”,及禪院茶宴與抹茶制法,傳回鐮倉幕府時代的日本。1211年著作《吃茶養(yǎng)生記》一書,于1214年連同茶品一起呈獻予當時苦于宿醉之疾的鐮倉幕府三代將軍源實朝,被尊為“日本茶祖”。
1202年建于京都洛南的“建仁寺”,就是臨濟宗建仁寺派的大本山,開山當然為榮西禪師。座落今天以藝伎聞名的祇園“花見小路”底,歷經(jīng)八百年悠悠歲月的洗禮,且身處滾滾紅塵,依然是許多愛茶人必游的朝圣之地。尤其是寺內(nèi)紀念榮西禪師的“茶碑”,一旁的《榮西禪師顯彰碑銘》,則記述禪師生平及將茶引進日本的簡史,碑文第一句:“茶,養(yǎng)生之仙藥;延齡之妙術(shù)”即引自《吃茶養(yǎng)生記》的卷首文。
經(jīng)由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先賢發(fā)揚光大,日本很陜就發(fā)展出自己的茶道風格與流派。最著名的是豐臣秀吉時代的一代宗師干宗易,不僅先后擔任織田信長及豐臣秀吉的“茶頭” (事茶人),當時的正親町天皇還御賜“利休”居士封號,被尊為“日本茶圣”。
盡管干利休后來因得罪豐臣,而于七十歲之齡遭命切腹而歿,但茶道并未因此沒落,反而經(jīng)由他的孫子千宗旦發(fā)揚光大,將干利休質(zhì)樸、靜寂、誠摯待客的茶道徹底化,并明確提倡“茶禪一味”,奠定了干家茶道屹立不搖的基礎(chǔ)。
后來干宗旦將干家家督連同茶室“不審庵”,交由三男干宗左繼承,成為本家的“表干家”。自己則與四男干宗室另建“今日庵”茶室,由于位在街道里側(cè),而稱為“里干家”,加上次男千宗守創(chuàng)立的“武者小路干家”,合稱“三干家”傳承至今。
而干利休早于1582年在京都市大山崎町創(chuàng)建的妙喜庵茶室“待庵”,今天也成了日本三大國寶級茶室之一(另二座為愛知縣犬山市的“如庵”與京都市的“密庵”),也是利休唯一留下來的茶室,卻是一座只有兩迭半榻榻米大小的喝茶之所。也因為如此,在“待庵”中主客只能坦誠相見,一切舉止都必須謙卑得宜。
最令外人所不解的是:茶室入口僅為一個比狗洞略大的“藺口”,即便皇親國戚也需解下武士視為生命的配刀,低下頭鉆進茶室,無人能例外。而強調(diào)“佗寂之美”的茶室中只有簡單的插花與禪語書法的茶掛。因此看官若欲前往京都正統(tǒng)茶室喝茶,可得有“跪著進入”的心理準備,因為今天日本許多茶室大多模仿千利休的茶室所建。
例如喜愛茶文化與文物搜藏的好友程君,多年前在日本京都嵐山渡月橋附近,先后購置了兩座日式大型庭園別莊,其中就有包含茶道茶庭在內(nèi)的拱橋流水莊園,保留了無論格局、大小及風貌幾乎跟干利休在耐喜庵茶室一模一樣的茶室,踏過紅色拱橋后的“待合”(等待進入茶席的小亭),以及待庵號稱“天皇都必須跪著進去”的“藺口”、水屋、四迭半榻榻米的茶室等,都跟干利休所主張的“佗寂之美”完全吻合。
京都另一座國寶級茶室是“大德寺”龍光院的“密庵”茶室。大德寺創(chuàng)建于日本鐮倉年間(公元1325年),位于今京都市北區(qū),是禪宗文化中心之一,尤以茶道文化著名。密庵是由江戶時代初期著名茶人兼造園名匠小堀遠州指導(dǎo)建立。
據(jù)說干利休當年曾捐款予大德寺重建山門“金毛閣”,僧人為表感激,將他的雕像置于門上,讓豐臣秀吉大為震怒,認為天皇與將軍者腰從利休胯下走過,可說大逆不道,也成了賜死利休的原因之一。因此今天愛茶人前往大德寺,多會在金毛閣前為利休默禱憑吊。
其實大德寺并不是一家寺院,而是一個寺院群,內(nèi)有寺廟塔頭共21座,但平日僅開放大仙院、龍源院、高桐院及瑞峰院等四院,分別因季節(jié)不同而獨立開放供游客購票參觀,黃梅院的開放則需碰運氣。其中有座塔頭寺院“真珠庵”,為歷史上知名的一休大師(即卡通“聰明的一休”或“一休和尚”)擔任住持時所建。
而大德寺與茶道的淵源,就是由一休的徒弟村田珠光開始,他將禪意融入品茶之中,創(chuàng)立“茶禪一味”的信茶,以草庵為茶室,用普通器具品茗,強調(diào)主客之間的互動,以及品茶時的自我修為。而珠光的弟子武野紹鷗更進一步將和歌融合茶道,并將心得授徒干利休,成就今天“和、敬、清、寂”的茶道。
大德寺內(nèi)各有特色,例如大仙院擁有江戶初期“枯山水”庭園的代表作,龍源院則有全京都最小的枯山水庭。瑞峰院內(nèi)有現(xiàn)代知名造庭師重森三玲的“獨坐庭”、 “閑眠庭”與“茶庭”等作品,由于當年建院的“大友宗麟”為天主教徒,因此特別在“閑眠庭”以七塊石頭組成“十字架之庭”隱藏在枯山水之間。
京都至今仍還有傳承三百年的老茶行“一保堂”,從德川幕府第八代將軍吉宗時代(1717年)創(chuàng)立至今,因“從一而終保持茶的美味”而名。遠自豐臣秀吉統(tǒng)一日本開始,京都二條到五條之間的鴨川,就有櫛比鱗次的茶屋在右岸興起,至今每年五至九月份,還會架起一長列的高臺,這就是夏日限定的“鴨川納涼床”或稱“川床”,布滿各式風格的料理店、居酒屋與茶屋,從黃昏開始亮起萬家燈火,與左岸錯落的建筑相互輝映。不僅可在露天茶座欣賞兩岸風景,岸邊更有無數(shù)游人或情侶在草地上品茶、漫步或聊天,成了所有茶人前往京都必親自體驗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