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曉軍
1.方式
相比其他學科,化學學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化學符號、化學術語、化學式、方程式、化學原理和化學實驗多,需要理解和記憶的內容多,且具有比較強的連貫性等。所以對于初中化學課本和輔導資料,就不宜采用瀏覽、速讀的方式,而應該采用精讀、復讀、寫讀、思讀、議讀等閱讀自學方式。
(1)精讀。精讀就是指逐字逐句地閱讀化學課本內容以及輔導資料內容,同時不斷地感知、內化、理解和記憶。
(2)復讀。復讀就是指反復閱讀,課前讀、課中讀、課后讀、章末讀、考前讀。
(3)寫讀。寫讀就是指在閱讀中,在難點、重點、關鍵點處畫線、圈點、批注,記下自己的想法、體會?;蛟诠P記本上將之前學習過的與之相似的概念、相似的分子式進行比較。如在學習CO時,課前復習回顧CO2,并在筆記本上寫出兩者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異同點、各自用途等。寫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4)思讀。思讀就是指在閱讀中不斷地思考,不斷地發(fā)現(xiàn)疑難點,并提出問題。比如,在閱讀“化學實驗”時,要認真地思考實驗所需要的儀器和藥品、實驗裝置圖的原理、藥品添加的順序、反應的條件、加熱的溫度等。
(5)議讀。議讀就是指在閱讀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或存在知識盲點的地方,可以和同學進行討論、交流,可以向老師請教。比如,課本中融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體的閱讀內容:“科學家是怎樣發(fā)現(xiàn)空氣組成的”“分子論是怎樣提出來的”“善于觀察導致發(fā)現(xiàn)液晶”“人造金剛石”“塑料之王”“食品添加劑和它的兄弟”“汽車尾氣”“催化轉換器”“鈦合金”“實驗室安全知識”“注意易燃易爆危險品的安全”“溫室效應加劇”“酸雨”“臭氧”“可燃冰”等。這些內容涉及化學研究的各個領域,有的還是社會熱點問題,有不少學生還不熟悉、不了解,在閱讀中需要與同學充分地進行討論和交流,有些內容還需要請教老師或與老師進行討論交流,也可在網(wǎng)絡上查詢資料,拓展化學知識面,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進而使化學原理和知識服務于實際生活和生產(chǎn)。
2.功能
閱讀自學化學課本,有助于學生主動構建化學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根據(jù)自身學情確定閱讀內容、調整閱讀速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以便其可持續(xù)發(fā)展,更好地適應信息化時代和大數(shù)據(jù)時代。
(1)指導學生限時閱讀化學概念和化學原理。教師針對有些教學內容,比如,化學原理和化學概念等,可以對學生進行限時閱讀訓練,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指定內容的閱讀,重點可放在找關鍵字詞上,并能在閱讀時進行預估。比如,有關元素化合物內容,可以按照課本中所呈現(xiàn)順序來掌握其規(guī)律性。初中化學各章節(jié)知識點之間都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學生在閱讀時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儲備進行必要的歸納總結,并猜想預估下文學習內容,然后對照下文內容加以修正,也就是說閱讀的過程就是印證和驗證,就是發(fā)現(xiàn)和探究。對相似的新舊概念,如同素異形體、同位素與同分異構體,需要及時地進行比較,弄清楚它們的異同點。
(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上的表格、插圖和實驗。初中化學課本中的表格含有大量數(shù)據(jù)信息,是說明化學概念和原理的重要依據(jù),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概念和原理。課本中的插圖簡單明了,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化學知識及其相互關系。課本中收集的實驗也都是前人為得出化學結論而選擇的實驗內容,并對實驗進行的過程、顯示出的現(xiàn)象以及得出的結論都進行了表述說明,學生在閱讀時務必重視。
(3)指導學生閱讀一些典型題目。初中學生要學好化學,就一定離不開題目操練(包括書面題目和實驗題目)。因此閱讀題目是學生無法回避的事情。那么如何閱讀化學題目?化學教師在課堂講解時應給予必要的指導和示范。比如,指導學生用一定時間獨立默讀,邊讀邊思考邊分析,找出關鍵字詞,如少量、適量、一定量等,搜集和利用一些有用信息,探究出解題思路。當然也可以讓學生閱讀后講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思考。當學生遇到閱讀困難時,教師不妨“帶讀”一下,以幫助學生及時地解除閱讀困難,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4)指導學生在完成閱讀例題的解題過程后進行必要的反思。初中化學課本中的例題都是有代表性的,學生有必要對之進行細致的閱讀,并在閱讀后進行必要的反思。比如,需要反思以下問題: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什么?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什么?過程和方法是否簡單?計算是否有誤或計算是否有更簡便的方法?這些反思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印象、深化理解,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
(5)培養(yǎng)學生閱讀課本時的質疑習慣。有質疑才會有思考,才會有學習的沖動和熱情。新課標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因此,化學教師應積極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利用批判性思維去學習知識、認識自然,進而養(yǎng)成善于質疑的良好習慣。比如,課本中認為乙烯使酸性高錳酸鉀褪色后,變成淺紅色溶液,然而學生在實驗中卻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了懸浮黑色不溶物,于是有學生質疑課本內容有誤。對此,筆者給予了及時表揚和鼓勵,并由此展開了進一步的探究實驗,幫助學生形成關于高錳酸鉀的更加豐富和真實的知識體系。
(6)增加課外閱讀材料,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多了解一些學科的發(fā)展歷史和趣聞軼事,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一些化學名人及其故事,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閱讀,也可以要求學生在網(wǎng)上搜索下載進行閱讀,然后在課堂上與他人分享。有些化學家的自學故事還具有勵志作用,可以鼓勵學生不斷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化學教師不僅需要反復強調閱讀自學的重要意義和作用,還要在閱讀自學方法上多給學生以指導,需要經(jīng)常鼓勵學生完成閱讀自學內容,不斷地在閱讀中自學、自思、自悟和自究,要讓閱讀自學變成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一種良好習慣,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人,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克服化學學習中“懂而不會”的現(xiàn)象,讓這一習慣和方法最終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去,讓教學更加高效,讓學生終身受益。
[1]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嚴 久.著眼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關于研究性學習的若干問題[J].全球教育展望,2001(2).
[3]石 磊.談學生課堂提問能力的制約因素[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2(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