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嬌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育的內(nèi)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倍抡n標下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以學生的體驗為基礎的,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通過體驗,學生的道德認識和生活實踐引起共鳴,使道德認識內(nèi)化為學生的道德行為。因此在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強烈欲望,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昂的主動情緒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走進自然,走進社會,到集體活動中去學習社會、思考問題、體驗生活,使教學更貼近現(xiàn)實。
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學習,從而提高品德教學的實效性呢?我認為有以下三種途徑。
兒童發(fā)展心理學認為,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得到或未得到滿足所引起的一種內(nèi)心體驗,它滲透在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之中。而培養(yǎng)學生道德情感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情境教學,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生動的場景,制造特定的氛圍,能引發(fā)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在心理上逐漸完成從情到理的深化, 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效果。而創(chuàng)設良好教學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運用實物、錄音、錄像、演示等教育手段,或通過講述生動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使學生聞其聲、觀其形、臨其境、觸景生情,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提供自主學習、體驗感悟的機會。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創(chuàng)設一種學生能夠探索發(fā)現(xiàn)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xiàn)成的知識。如教學二年級下冊《人人有長處,合作力量大》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領悟“合作力量大”,我在學生初步瀏覽完課文后,請學生觀看《小天鵝、小鴨子、小貓和小狗》的故事,我們看到小天鵝、小鴨子、小貓和小狗用勁拉小車時,車子竟然一動也不動地待在那里。四個小動物齊聲問道:“我們四個小伙伴憋足了勁,使出了全身的力氣,為什么小車卻依然一動不動地停在原處?”生動的畫面使學生一目了然,很快就找出原因:天鵝把車子往天空提,小鴨子將車朝池塘拉,小狗往小路拉,小貓往大路拉。此時,從學生的生動表演中,啟發(fā)學生思考、分析、概括,從中明理:幾個人共同做一件事,如果合作得不好,就不能把事情辦成。這時學生的感悟就深了,有的說:“就像拔河比賽,如果不同心協(xié)力,肯定不能取得勝利?!庇械恼f:“平時的文明班評比中,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好自己的工作,那么就一定能拿到流動紅旗?!边@時,學生的情感體驗被激發(fā)了,學生都迫不及待地要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可見我們的教育目標已經(jīng)達到了,就能很有效地提升教學質(zhì)量。
體驗是在與人和事物的直接或間接的交往及活動中產(chǎn)生的。它通過內(nèi)部的和外部的各種活動,讓學生進行道德情感的體驗,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內(nèi)化道德認識,培養(yǎng)道德意志,引發(fā)道德行為,使知、情、意、行在個體的品德形成過程中成為和諧的整體。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只有當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痹诮虒W中如果我們能精心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喜聞樂見的道德體驗活動情境,以此譜寫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道德實踐探究活動的熱情,讓學生在真實的活動情境中獲得直接體驗,那么就能逐步有效地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從而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
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友愛殘疾人》這一課時,我們知道這篇課文的目的就是使學生從心靈深處真正理解、關愛、尊重殘疾人,從行動上真正幫助殘疾人,可我們作為一個健康人是很難體會到身邊殘疾人的心情的。于是我就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蒙上眼睛,在教室里試著走一走。一開始還行,后來他們就磕磕碰碰、無法行走了。其余學生剛開始感到很好玩,可等到自己也這樣嘗試、這樣體驗以后,就再也樂不起來了。他們初步體驗到了殘疾人的困難。在讓他們談感受時,有的說:“盲人走路真的很不方便,如果是過擁擠的馬路就更困難了?!庇械恼f:“我就這樣試了一下,就已經(jīng)感到困難了,何況他們每時每刻都是這樣呢?!边@時,我再趁熱打鐵進行行為指導。學生聽了,紛紛表述自己的決心:“如果我碰上殘疾人,也一定會伸出援助之手的?!边@樣的教學效果正是我們每一個教師所期望的。讓學生在模擬角色實踐中換位思考,了解社會上各行各業(yè)人的勞動特點、思想情感和工作熱情,培養(yǎng)自己寬容禮讓、相互理解和情感融洽的心理品質(zhì)。
新課程標準倡導:教學要面向?qū)W生的生活實際,教學空間不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chuàng)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學生在活動和交往的基礎上不斷積累起新的品質(zhì)的過程。通過學習生活實踐,學生在自主、快樂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促進自身良好道德品質(zhì)的養(yǎng)成,逐步達到知行的統(tǒng)一。
教學一年級上冊《我愛秋天》這一課時,我?guī)е鴮W生到校園里、田野上、村中小路去尋找秋天,把對秋天的觀察拓展到校外,拓展到自己身邊的生活之中。在校園里,學生看到野菊正從土里探出頭來,紫荊花開得萬紫千紅,小草染上了金頭發(fā),大樹脫去了它那綠色的大衣,換起了金色的棉袍;在田野上,學生看到了一派豐收的景象:一望無際的稻谷像金色的海洋,一排排玉米稈子像威武的戰(zhàn)士挺立著,一個個紅柿子,好像一個個小燈籠;在村中小路上,學生看見小路邊的野菊花開得正艷,不知名的野果色彩艷麗很誘人……如此一來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發(fā)現(xiàn)、體驗,深刻地感受到了秋天的美、秋天的特點和變化。于是他們的內(nèi)心激情澎湃,迫不及待地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把這種情感表現(xiàn)出來,有的畫出秋天的美景,有的寫成文章,有的寫詩,有的做成手抄報等??傊?,無論用什么形式無不流露出他們對秋天的熱愛之情,從而體味到了生活的美好,培養(yǎng)了自己愛護花草、樹木、植物的行為意識,激發(fā)了自己愛生活、愛家鄉(xiāng)、愛人民、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總而言之,體驗將傳統(tǒng)的說教、灌輸變成了心靈的溝通與情感的交流,使抽象的道德要求變成了無形的激勵、自覺的行動。我們要全面關注學生的道德體驗,鼓勵學生在體驗別人的認知和情感中,學會理解、關心、尊重;在體驗自己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活動中,認識自我,提高自主意識和自我調(diào)控能力。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能使感知從深刻到內(nèi)化,然后獲得感悟;在對各方面的反復體驗中逐漸成長起來,培養(yǎng)道德情感,形成道德品質(zhì),產(chǎn)生愛的果實,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中綻放生命的光彩。
[1]郝紅莉.著力構(gòu)建“體驗課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zhì)量[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3(Z1).
[2]王 俊.讓社會生活進入《思想品德》課堂[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