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位于長江中游,荊江南岸,面積達(dá)2500多平方千米,僅次于鄱陽湖,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也是著名的景區(qū)。
洞庭湖經(jīng)歷了一個由大變小的過程。先秦時代,洞庭湖被稱為云夢澤,面積比現(xiàn)在大得多。漢晉以來,長江流域的人口逐漸增長,開墾土地的強度越來越大,自然植被受到破壞,長江的含沙量開始增高。于是云夢澤北部逐漸淤塞,再加上河道的變化和地質(zhì)運動的影響,湖泊的主要水域開始南移。
宋代以后,荊江的河床不斷被泥沙淤積,水位持續(xù)抬升,使魏晉時“湖高江低,湖水入江”的情況逐漸變?yōu)椤敖吆?,江水入湖”?/p>
到了明清時期,隨著荊江堤防的不斷修筑和穴口的時決時塞,洞庭湖的面積越來越小,江和湖的關(guān)系開始緊張起來,原本滋養(yǎng)了無數(shù)沿岸居民的洞庭湖成為禍患,人為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不可忽視的角色。
新中國成立以后,政府在湖周圍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洞庭湖畔又成了迷人的“魚米之鄉(xiāng)”。
【知識小貼士】
青海湖鳥島
鳥島地處青海湖西北部,面積約0.8平方千米,因島上棲息了數(shù)以萬計的候鳥而得名。隨著湖水下降,其面積還在逐漸擴大,現(xiàn)在已經(jīng)基本成為半島。每年四月,來自我國南方和東南亞等地的斑頭雁等十多種候鳥在這里繁衍生息;秋天,它們又?jǐn)y兒帶女飛回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