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尚財
作為學校和教育工作者,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義務、有責任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以提升作為國家、民族未來的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程度,使中華民族“文明禮儀之邦”的美譽和“有五千年文化積淀”的稱謂名副其實。而利用傳統文化,倡導傳統交流、交際形式,對濃厚校園文化氛圍、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提高學生文明程度,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和禮儀規(guī)范是極為有益的,是培養(yǎng)“有禮貌的人”、提高民族素質、改良國民性的有效途徑,這一重任鮮明地落在了語文教師的身上。下面談談利用傳統文化和語文課堂平臺,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以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促使其修身的途徑、策略。
一、利用語文教學,學習傳統禮儀
國家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的是為了重塑國人人格和價值觀念:待人要誠,勤儉持家,禮貌待客,公平公正,家庭鄰里和睦……這些都是傳統文化中提倡和要求的,雖然和“自由、民主、文明、和諧”等的說法不一,但內涵基本相同,是人類和諧相處,文明共生的依托,人類使用謙敬辭,就為和諧共處,如不情之請:親人做某事的客氣說法;敢煩:用于麻煩對方做某事;賜復:請別人給自己回信;惠存:請別人保存自己的相片、書籍等紀念品等。學習這些傳統文化常識,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文明素養(yǎng),這也恰恰符合高考語文“立德樹人”的考察理念。高考語文不僅加大了文化常識的考察范圍,還提高了表達準確性(大多是謙敬詞的使用)的考察頻率,而這都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碰到和應用到的,倡導傳統禮儀,使得語文教學和傳統文化、高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鬃咏虒覀冏鲆粋€謙謙君子、德才兼?zhèn)涞娜?,不能只存在于課本和口頭上,踐行古人修身理論,讓我們的國家成為真正的文明禮儀之邦。應在語文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按照傳統文化要求去說、去做,用《論語》《道德經》等文化典籍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可以幫助學生記憶文化常識,教育學生學會尊重別人,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最終提升民族的文明程度。
二、發(fā)揮語文導向,培養(yǎng)名士風范
“齊家”一詞語出《禮記·大學》:“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敝v的是修身才能齊家,即做一個有德行、有責任感的人,先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家庭。其根本在于提高個人的修養(yǎng)、情操。我們常常提到的“魏晉名士風范”與“齊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是儒家思想中民族精神的根基。語文教學中學生接觸最多的也是儒家思想,如孔子、孟子、大、小“李杜”等,在他們的作品中,學生接受的就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的思想核心。但今天,長久的和平和日益富足的生活,使社會的貪圖享樂、窮奢極欲之風日盛,青少年要么追名逐利自私自利,一心為己;要么貪圖享受,好吃懶做,懶散無度,怕吃苦還想要高檔的生活——他們沒有責任、擔當、義務意識,更沒有干一番事業(yè),建功立業(yè)的那種雄心壯志和奮發(fā)進取精神,把大把的時間消耗在聊天、游戲這樣的虛擬空間或是看《愛情公寓》這樣反應精神不正常人的肥皂劇等粗糙的文化商品中,而一個社會卻應該充滿積極向上、居安思危的正能量。盡管三國、魏晉社會動蕩不安,但三國多英雄,魏晉名士多,人才層出不窮,在《觀滄?!返冉虒W中可看到人們一種獨立向上、堅守氣節(jié)的價值取向、追求人格獨立的自由平等之風。我們要改變和重塑人們的素質狀況和價值觀念,就必須提倡三國時的英雄氣概和魏晉時的名仕風范,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古代文學作品的育人功能,努力培養(yǎng)學生奮發(fā)進取、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改變他們無追求的懶惰庸碌思想。
三、提倡書信禮儀,形成文明交流
隨著時代發(fā)展,微信、QQ、電子郵件等軟件日新月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方便快捷,但方便快捷的背后,是隨意、無禮和粗魯的,少了禮貌和客氣。這種互不見面、成本低廉、海闊天空的胡侃,使言不由衷、信口開河甚至故意欺騙隱瞞成為常態(tài)。同時,由于時代的原因學生對于書信或日常交流的基本禮貌用語都已相當陌生,而被符號、卡通頭像、表情包代替。筆者認為,學生長時間受到網絡語境的熏染只會拉低自己的素養(yǎng),與我國文明、和諧的發(fā)展趨勢背道而馳,因此語文教學必須承擔起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主要任務,倡導信函交流以及使用文明用語已勢在必行。近年來,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組織學生開展各類書信文化比賽,逐漸使學生對傳統文化中的交流用語、敬謙稱謂、行文格式有了較為深入地了解,對學生日常文明交流起到了良好的正面導向作用。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影響在潛移默化中被固化下來,自然而然的成為學生文明素養(yǎng)的一部分,將對其成長、成才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總之,傳統的道德準則、文化觀念和思想規(guī)則,都是經過時間和實踐洗禮沉淀下來的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符合人類普遍精神要求的精華,能對人起到啟迪思想、凈化心靈的作用。青少年是社會的未來,要提高國民素質、樹立好的社會風氣,開展“立德樹人”教育,中小學無疑是主戰(zhàn)場。傳統文化是民族靈魂的根源,學校要充分利用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教育不只剩下升學,而是真正的“立德樹人”過程,而語文的育人責任更是責無旁貸。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研究”(課題編號:GS﹝2017﹞GHB1251)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甘肅古浪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