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探究軸對稱圖形中的一個應用模型。即:已知直線l外兩定點A,B和直線l上一動點P,求|PA±PB|的最值問題。
關鍵詞:軸對稱圖形;垂直平分線;兩定點和定直線上一動點的距離和;最值
軸對稱圖形的微觀體現(xiàn)是關于軸對稱的兩點的垂直平分線是對稱軸,由此開啟了軸對稱與垂直平分線的緊密聯(lián)系。在初中垂直平分線的性質(線段垂直平分線上任一點到兩端點的距離相等)的應用中,一個突出的應用模型就是已知直線l外兩定點A,B和直線l上一動點P,求|PA±PB|的最值問題。所以這個應用模型完全可以移植到軸對稱圖形中來使用。而初中數學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有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圓、拋物線等。下面舉例說明:
例題1已知等腰Rt△ABC中,∠C=90°,AC=BC=10,D為斜邊AB的中點,連接CD,P為CD上一個動點,E為BC的中點,連接PB,PE,求當P在何處時PB+PE的值最小。
分析:因為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可知CD為AB的中垂線。由中垂線性質得PB=PA,從而將PB+PE化為了PA+PE,而PA+PE≥AE,從而得解。
解:連接AP,AE?!逜C=BC=10,D為AB的中點,∴CD垂直平分AB,∴AP=PB,∴PB+PE=PA+PE≥AE(當P為CD和AE交點時等號成立)。又∵E為BC中點,∴CE=12BC=5?!摺螩=90°,∴AE=AC2+CE2=55,∴當P為CD和AE交點時,PB+PE有最小值55。
點評:本題還可以有其他變式,將等腰Rt△換成等邊△,或者換一個擺放位置,高中的話角C不用90°等。
例題2已知菱形ABCD中,邊長為4,∠BCD=60°,E為CD中點,連接AC,P為AC上一動點,求當P在何處時,PD+PE的值最小。
分析:菱形是軸對稱圖形,對角線是其對稱軸,所以PD=PB,從而PD+PE=BP+PE≥BE,從而求解。
解:連接BP,BE,BD?!吡庑蜛BCD的邊長為4,∴BC=CD=4,AC為BD的中垂線,∴BP=PD,∴PD+PE=BP+PE≥BE(當P為AC和BE交點時,等號成立)?!摺螧CD=60°,∴△BCD為等邊三角形?!逧為CD中點,∴∠BEC=90°,CE=12CD=2,∴BE=BC2-CE2=23,∴當P為AC和BE交點時,PD+PE的最小值為23。
點評:本題菱形還可以換為矩形和正方形。如果是矩形,其對稱軸為中點連線,正方形的對稱軸為對角線和中點連線,在實際考查中,對角線的考查更隱蔽,所以考得最多。
例題3如圖,已知⊙O的半徑為5,A,B為圓上兩點,P為直徑OD上一動點,∠AOB=∠BOD=30°,求PA+PB的最小值。
分析:因為圓是軸對稱圖形,其對稱軸為直徑,所以可以在圓上作出B關于OD對稱的點C,從而可得PB=PC,則PA+PB=PA+PC≥AC,從而求解。
解:∵⊙O是軸對稱圖形,∴作點B關于直徑OD對稱的點C,連接OC,CP,∴BC的中垂線為OD,∴PC=PB,CD=BD,∴PA+PB=PA+PC≥AC(當P為OD和AC交點時,等號成立);∵⊙O中,弦CD=BD,∴∠COD=∠BOD?!摺螦OB=∠BOD=30°,∴∠AOC=∠COD+∠AOB+∠BOD=90°,∴AC=OA2+OC2=52,∴當P為OD和AC的交點時,PA+PB的最小值為52。
點評:因為圓的對稱軸是直徑,所以對稱軸眾多。本題中直徑位置給得很特殊,是水平的,它也可以是豎直,傾斜等一般樣式。
例題4如圖,在二次函數y=x2-4x+3的圖像上,有兩個點A(3,0),C(0,3),D為拋物線對稱軸上一動點,求:當D在對稱軸上何處時,|CD-AD|有最大值,且最大值為多少?
分析:因為拋物線的對稱軸為直線a,則在拋物線上作C關于對稱軸a對稱的點B,從而可得CD=BD,則|CD-AD|=|BD-AD|≤AB,從而求解。
解:作C關于對稱軸a對稱的點B,連接BD,AB,過B作BF⊥x軸于F?!遹=x2-4x+3=(x-2)2-1,∴對稱軸a為x=2,∴CD=BD,∴|CD-AD|=|BD-AD|≤AB(當D為對稱軸a與直線AB的交點時,等號成立)。∵C(0,3),∴B(4,3)?!逜(3,0),BF⊥x軸,∴在Rt△ABF中,AF=1,BF=3,∴由勾股定理得AB=10。∴當D為對稱軸a與直線AB的交點時,|CD-AD|有最大值10。
點評:本題考查了兩段差的最大值問題,其思路和前面一樣。如果將B點坐標作為已知,C點坐標不要,結論為求BD+AD的最大值,則就和前面3個題一樣了。
由以上的例題我們可以看出,涉及直線l外兩定點A,B和直線l上一動點P,求|PA±PB|的最值問題時,無論它的“馬甲”是軸對稱圖形中的哪一個,其本質都是通過垂直平分線的性質來轉化線段的位置后,利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求解得最值。
作者簡介:
李代輝,四川省德陽市,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qū)德陽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