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國,王虹之
(陜西省漢中市鎮(zhèn)巴縣中醫(yī)院,陜西 漢中 723600)
小兒泄瀉的臨床表現(xiàn)為大便次數(shù)和量較平時明顯增多,或夾奶塊、不消化物,或呈蛋花湯樣,稀溏或糊狀,或夾少量黏液,大便臭,便前腹痛,瀉后痛減,舌苔厚膩或微黃,脈滑實或指紋滯[1]。中醫(yī)敷臍治療在導滯化積方面有獨到療效。筆者應用中草藥糯米藤散敷臍治療小兒泄瀉取得了良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鎮(zhèn)巴縣中醫(yī)院門診患兒102例,年齡2~3歲,平均2.5歲。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治療組50例和對照組52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小兒泄瀉的診斷標準[2];年齡2~3歲;符合小兒泄瀉臨床表現(xiàn);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患兒家屬同意本試驗方案,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合并有其他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者;無法配合治療的患兒或資料不全者。
1.4 剔除標準 對治療藥物過敏的患兒;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不良反應而終止治療的患兒;治療過程中合并感染患兒。
2.1 對照組 給予鞣酸蛋白酵母散[金花企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金花制藥廠,國藥準字H61022591,每包含鞣酸蛋白0.1 g,干酵母0.1 g],1歲以內(nèi),每次1包,1~3歲,每次2包,每日3次,脫水嚴重者宜適當補液。
2.1 治療組 給予糯米藤散敷臍治療。糯米藤散由糯米藤15 g,木鱉子10 g,丁香15 g組成。上藥研成極細粉,置瓷瓶中蓋緊,防漏氣受潮。治療時每次取藥粉3 g,用月桂氮酮和姜汁調(diào)成糊狀,敷填于紗布中,貼于臍部,外用膠布固定。每日1次,3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3.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擬定。治愈:大便次數(shù)、性狀及癥狀體征完全恢復正常;顯效:大便次數(shù)減少至治療前的1/3或以下,大便性狀好轉,精神食欲好轉;有效:大便次數(shù)減少至治療前的1/2以上,性狀為黃色稀糊狀便,無黏液,精神食欲欠佳,但較治療前好轉。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及各項指標均無變化。
3.2 結果
(1)大便改善時間和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泄瀉患兒改善時間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2)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愈41例,顯效6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0%;對照組治愈27例,顯效13例,有效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0.4%。
《素問·痹論篇》指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队龐朊卦E》載:“泄有五者,謂風、寒、暑、濕、食積也,皆屬濕論?!鼻濉侵t亦提出乳食不節(jié)是小兒泄瀉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調(diào)護失宜,乳哺不當,飲食失節(jié),以及過食生冷瓜果,皆能損傷脾胃。脾傷則運化功能失職,胃傷則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內(nèi)停,清濁不會,并走大腸,因成泄瀉。筆者歸納總結泄瀉的病機皆由食滯所致,故食滯必氣滯,食滯必濕停,食滯必濁生,食滯易釀熱,食滯絡亦滯[4]。因此導滯化積治療小兒泄瀉當是首選治法。糯米藤又稱捆仙繩,首見《天寶本草》,為蕁麻科植物糯米團的帶根全草;性甘、苦涼,具有化食導滯、清熱解毒、健脾止血等功效,可用于治療消化不良、食積胃腸、疔瘡、痢疾、急性黃疸型肝炎、乳腺炎、女性白帶、脾虛腹瀉、小兒疳積、吐血、跌打損傷等[5]?,F(xiàn)代藥理研究也證實,其含有鞣質(zhì)、有機酸、黃酮類、酚類、香豆素、多糖等化學成分[6]。據(jù)此選為君藥,再配以《華佗神醫(yī)秘傳·治小兒泄瀉神方》中的木鱉子、丁香為臣藥組成糯米藤散。木鱉子微苦甘溫,《本草綱目》謂其“治疳積痞塊,利大腸瀉痢,痔瘤瘰疬”。丁香辛溫,《本草正》謂其“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除胃寒瀉痢,七情五郁”?!端幉膶W》言其“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腸充氣及子宮疝痛”。3味藥組方,共同作用于臍部,臍是人體要穴神闕之處,是胚胎發(fā)育、輸布精氣、營養(yǎng)胎體之重要部位,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系元氣所在之處。因其位居人體中央,是氣機升降出入的總樞,所以能分陰陽而別清濁,激發(fā)臟腑經(jīng)脈氣血的生成與運行?,F(xiàn)代醫(yī)學亦證明臍下有豐富的靜脈網(wǎng)和皮下動脈分支,是全身表皮角質(zhì)最薄、屏障功能最弱之處且無脂肪組織,皮膚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聯(lián),故滲透性強,有利于藥物的吸收[7]。王芳[8]運用貼敷療法治療小兒腹瀉,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說明該療法療效可靠。
綜上所述,糯米藤散敷臍治療小兒泄瀉療效滿意,是一種簡便、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43.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9.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72-274.
[4]王熙國,王虹之.小兒食滯泄瀉病機探析[J].現(xiàn)代中醫(yī)藥,2017,37(2):57-59.
[5]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23卷第2分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368.
[6]周燕園,梁臣艷,李耀華,等.糯米藤化學成分預試驗及紫外-可見光譜的研究[J].廣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0,13(1):52-54.
[7]王曉燕,王利然.“冬病夏治”傳統(tǒng)穴位配合神闕穴膏藥貼敷防治小兒哮喘55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兒科學,2009,1(2):185-186.
[8]王芳.中醫(yī)外治法綜合治療小兒泄瀉40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間療法,2016,2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