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社會,社會團體浮躁,需要通過閱讀來沉淀日益空虛的靈魂。閱讀的對象既可以是有字書,也可以是無字書。無論閱讀什么內容,運用什么方式閱讀,都必須明確閱讀對于自身到底有多少積極的因素,且需要一個姿態(tài)去正視這個過程,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閱讀。
關鍵詞:閱讀 閱讀的姿態(tài) 真正的閱讀
有段時間,朋友圈里有一篇比較火的微文——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因為標題,笑聲筆者也湊了一把熱鬧:這句話源自于高曉松,是母親留給他的精神財富,又聯(lián)想到許巍的歌,那便是自然,它挑戰(zhàn)了一批人的情懷和感動。
一篇微文,讓筆者思考良久。普通人由于生活局限,免不了視野狹窄,那要避免這種局限怎么辦?一個成本較低的途徑就是閱讀。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社會個體急需精神引領,就其精神氣質的建構來講,最終還是要依靠閱讀。可以這么說:每個個體都是由閱讀構成,閱讀的對象不乏除己之外的個體、自然、社會、生活等。經(jīng)由閱讀,每個人都可以從局限走向廣袤,它給予我們人生的實惠,遠是語言所不能及的。
閱讀,確立我們在世界存在的價值,讓我們更能明白自己。過程無粉飾,影響不動聲色,閱讀的終極是獲得自我成長。世界廣袤,只能靠思想去馳騁,說到底,閱讀獲得的就是一種思想。福樓拜說:“閱讀是為了活著。”關于閱讀,余秋雨曾有過一個論斷:“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边@兩種說法都比較片面,筆者覺得:閱讀是為了更有質量地活著。
一、閱讀可以使人養(yǎng)成一種不平凡的思路與胸襟
非凡的思路與胸襟,彰顯的是文化底色。古代人以四書五經(jīng)為基礎的教育,對自身性格的塑造完全不同于現(xiàn)代人,是生命對生命的引領。在拘謹、有限的閱讀過程中,經(jīng)典對于他們的惠澤,遠不是我們現(xiàn)代人所能想象的,熏陶出來的精神氣質,自我修為的因素更多一些,行為舉止,儒化的印跡可能也多了一些。
氣度,這特質既裝不出來,也演不出來,只能是日日積淀和修養(yǎng)得來。浮躁的社會,人們對修養(yǎng)身心這件事日漸忽視,大多注重外部尋求,而遺忘了自己內在的修為。這與內在貧瘠不無關系,而這個特質是需要通過為人處世來體現(xiàn)的。沒有文化積淀,外在的顯貴和一個人的精神屬性,大多數(shù)時候呈負相關。莊子云:“其奢欲深者,其天機淺?!?/p>
讀過的書、見過的人、經(jīng)歷過的事,可能轉眼就忘掉了。但你通過閱讀形成的品位、氣質和散發(fā)的氣場,則是令人難忘的。有一句話說得好:你的臉就是你靈魂的模樣。精神貴族是需要通過閱讀來修煉的,其思路、胸襟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而閱讀的最高意義,便在于成為精神貴族。
當一個人邁入精神貴族的行列,有了文化做基礎,一旦開竅,后面各個境界的升華都是必然的。這個必然,當然也要歸功于閱讀,它會給人帶來厚積薄發(fā)的力量。
二、閱讀可以讓人成為自己,不惑、不憂、不懼
閱讀,最終還是要成為自己。而成為什么樣的人,關鍵在于自我認同這種文化人格的構建。這是后天形成的,而書籍和書籍里那個人的氣韻,則是構建自我的基本素材。
這里所說的閱讀僅僅是讀書本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字閱讀。王強的觀點可以支持這個看法:“人的日常閱讀應該融合生活種種,要學會做出一盤有利于精神和心靈健康的‘沙拉。我稱這種讀書為飲食平衡法讀書。這樣,人的生存才能不偏頗,精神的林木才不會因營養(yǎng)匱乏而枯萎或畸形。當然,這是讀書人的讀書,專家學者另當別論。從終極目的上說,讀書是建造一個完全屬于自己心靈世界的過程?!?/p>
人讀書越多,越不會被外在的環(huán)境所困擾,越不會被寂寞、孤獨這樣可怖的東西所折服。因為書籍逐漸在人的心靈里建造了一個完全獨立于外界的力量的王國。這個王國是被心靈完全擁有的。在這個世界里,棲居著令人神往的古今中外豐富而偉大的靈魂。
當一個人的心靈完全擁有這樣一個王國的時候,他靈魂的承受能力將會十分堅強,因為他完全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力來支撐他的生命。所以說:“我讀,故我在?!碑斎唬@個觀點也可以普及到閱讀的其他對象上面來。
三、閱讀可使人簡潔地看待生活,審美地對待人生
閱讀,通過了解別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和認知,來構建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和心智圖景。真正有智慧的作者,他們讀的書有一個共同之處:簡潔。丁肇中說:“任何書,任何思想,都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和表達。如果做不到,那就是沒理解透徹?!?/p>
有些素材終生難忘,對我們的審美能再造,對真善美的追求有啟示。一個人身上的書卷氣,完全是發(fā)自于靈魂深處,是無聲無息的。這完全是長期堅持閱讀的收效,而它恰恰是人間至美,生活在美中的人,終歸是幸福的。
四、閱讀可以讓人擁有青春,活在對未來的夢想中
“即使在最艱苦的時候,你也不能滅掉自己一點點的感覺。即使你什么都不想干,也要保持閱讀,把情懷、胸懷、氣質都修煉出來。一個人,30歲以前,有表面的青春;30歲以后,有的是內心的青春和氣質。到30歲以后,所有我們的青春、夢想、激情都集中在了我們自己對事業(yè)、生活、未來和社會貢獻的追求上?!边@是俞敏洪的讀書觀,筆者極為贊同。所有愛閱讀的人,無一例外,都是在追求這些東西。
既然閱讀能給我們帶來這么多的益處,那我們不妨更進一步地思考一下:怎樣的閱讀才算得上真正的閱讀?
一個真實自然的生命,不矯揉造作、不虛假生硬,一要面對樸素的讀本:或蘊含著深沉的思想,或流動著真實的生命,它只是作為載體出現(xiàn)。二是樸素的自身:淺薄、浮躁的人,有強烈功利心的人都是無法讀書的,因為不真實。生命本就是最樸素的個體,人類的精神和思想本身也是樸素的,如此才有了邏輯性、嚴密性、科學性。
朱光潛具有自然、樸素的閱讀姿態(tài)。作為經(jīng)常閱讀的人,我們必須要給自己一個正確的閱讀姿態(tài)。閱讀的變現(xiàn)是無形的,它真正改變的是一個人的心智結構,進而是一個人的氣韻,促使他通往另外一種人生。
增益自身修為的閱讀變現(xiàn)是脫胎換骨本身,當一個人不再淺薄,品味和氣質就出來了,這就是閱讀最大的意義。一個人最優(yōu)美、最迷人、最值得贊美,也最經(jīng)得起欣賞和品味的姿態(tài),就是閱讀時的姿態(tài)。
筆者覺得,一個人全身心地投入閱讀的姿態(tài)最為優(yōu)雅,它需要具備幾種心理,比如不急功近利,有敬畏心,能靜心、用心,還需下苦功夫等。
但在當今社會,“讀書無用”有時會贏得贊許,讀書人的處境不盡相同,其負面信息會被人各種惡搞。
有人說,有的人書讀得再多,也還是活不明白。也有人說,讀那么多書有什么用?然后露出一副鄙夷、不屑的樣子。其實可以這樣想,如果我一無所成,我不會拿讀書無用來掩蓋我的無能,因為我熟悉書的味道,而你未必會有過這樣的體會;即便是我們做著同一份工作,我也會著眼長遠;即使最終會歸于家庭的瑣碎,我也會營造一份詩意與溫情;哪怕面對生活的茍且,我也會為自己和家人另覓一條安靜的路。李霽野曾說:“一旦書和生活經(jīng)驗發(fā)生了親切的關系,文字便也有了味道?!?/p>
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shù)。而我們一貫的做法是“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shù),行萬里路后思索回顧”。這就是為什么大多數(shù)的人到暮年時,才能得人生精髓。信息化時代,人們接受信息的渠道通達,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即便有,大多也是出于功利之心的。懷念那些在圖書館排著長隊等書的日子。
文字、生活、人生……當這些把掛在口頭的輕松與壓在紙背的沉重合二為一的時候,才算得上真正的閱讀。閱讀是一種自主行為,是人一輩子的事,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p>
(作者簡介:王淑麗,女,本科,慶陽市第六中學,教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