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金棕櫚大獎的影片《小偷家族》近日上映了,評委會主席凱特·布蘭切特對該片的評價是——“它擊中了每個人的心”。導(dǎo)演是枝裕和把封閉空間下的日常生活,拍出了雀躍的生動。
《小偷家族》講述的是一個被遺棄也被接納的故事。影片中六個沒有血緣關(guān)系、被拋棄的邊緣人抱團取暖,組成了一個臨時家庭。他們恪守著尋常人家的親情結(jié)構(gòu),過著安逸自足的生活。
然而,這個溫情脈脈的家庭里每個成員都有著自己的秘密。
治與信代夫婦,背負著“過失殺人”的罪名,掙扎在社會底層。表面上,是他們收留了獨居老人初枝,可實際上,一家人的生活要依靠初枝的養(yǎng)老金,才得以維持。
初枝被兒子拋棄,她加入這個臨時家庭,換回的是一份養(yǎng)老送終的保障。她收留了亞紀。當初,正是亞紀的奶奶奪走了她的丈夫,初枝借此向亞紀的父母按月要錢。
小男孩祥太,是治與信代夫婦偷竊時順手領(lǐng)回來的孩子,只為彌補無法生育的遺憾。為了維系生活,治還要帶著祥太四處偷竊,貼補家用。這個家庭一開始更像個臨時搭建的互利組織,每個人都沒有投入太多感情。
所以當初枝去世時,一家人只是冷靜地掩埋了尸體,然后繼續(xù)冒領(lǐng)養(yǎng)老金,這就像是某種默契。
可是,情感這種東西,是會在相處中慢慢發(fā)酵的。
導(dǎo)演是枝裕和特別擅長運用“海邊”和“煙火”兩種情境,來銘記一個家庭的重要時刻。
《小偷家族》里的海邊陽光四溢,充滿生機。而片中的煙火是看不見的,一家人只能探出頭,仰望天空,聽遠處煙火的聲音。那一刻,一家人相互依偎的感受,卻格外真實。這一家人,正是在生活的點滴中,一點點拼回了“家”的模樣。
而這個“家”的最后一塊拼圖,就是小女孩友里。友里只是一個弱小的受害者,她并不能帶來任何利益,相反,還很可能成為拖累。
友里的出現(xiàn),促使小偷家族從一個以“互利”為原則的組織,蛻變成一個以“愛”為紐帶的家。當然也可以說,正因有這場蛻變在先,友里才可能被接納。
不管怎樣,小偷家族確立了這個家庭的合法性——不是血緣,不是婚姻,而是“無私的關(guān)愛”。這才是維系一個家庭,最為可靠的力量。
《小偷家族》讓我們看到了“家”的另一種形式。影片最后,在那輛奔馳的公車上,祥太終于默默地喊出了“爸爸”,盡管治沒有聽見,可那代表著孩子心中對于“父親”的定義。
當警官質(zhì)問治,“教孩子偷竊,你的良心不會不安嗎?”治答道:“可是,那是我唯一可以教他的事?!蹦菚r的他,無力得讓人心疼。而在祥太的心中,卻是另一番光景。偷竊這件事,就像是游泳、釣魚、堆雪人、吃泡面一樣,只意味著一件事:和父親一起的快樂時光。
這個家,就像是六個人偷來的一段溫柔,卻格外動人。
(墨晗摘自子戈說電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