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園
1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及意義
目前,學術界對于地名的研究很多,但關于旬邑地名的研究也并不多,尤其是村落名稱的研究。本文著力從語言文化學的方面對旬邑地名進行系統(tǒng)考察,歸納出旬邑地名的語言文化特點,探索其形成演變過程,揭示蘊含在旬邑地名中的豐厚的文化內涵。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有:
1.1 文獻研究法: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記載了地名的命名法則和更改原由等。本文是利用《旬邑縣志》和《陜西省旬邑縣地名志》等資料,對地名進行梳理歸納;
1.2 地名學方法:這是充分利用地名的命名規(guī)律來分析地名的不同特點;
1.3 實地考察法:通過走訪詢問了解當?shù)氐孛挠蓙淼涔始爸匾奈幕瘍群?/p>
1.4 統(tǒng)計法:對旬邑地名進行分門別類的統(tǒng)計,得出準確數(shù)據(jù),并進行量化分析;
2旬邑地名的語言特征
地名一般分為通名和專名兩部分。通名,是說明地理實體類型,地貌本身含義或具有共性特點的通用名稱,如村、江、湖、河等,它代表著人們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認識。旬邑縣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落名中,大多都有通名,如村、家、屯等;不過,有的地名只有專名沒有通名。經(jīng)統(tǒng)計整理,旬邑地名中主要包含的通名主要為前三類,大部分則是聚落通名。
談到地名,通名和專名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村名二者分開便不成地名。專名是指地名的個別屬性,在地名構成中尤其重要。根據(jù)前人的研究可見,一般名詞、方位詞、數(shù)量詞和形容詞是構成專名的常見方式,而且,一般名詞中姓氏專名占很大比例,是極其重要的一類。
經(jīng)統(tǒng)計,旬邑地名很大比例都是按照姓氏命名的,其次方位詞占20.7%。再接著是數(shù)量詞專名六個 ,占2.5%,旬邑地名也有用到了形容詞,例如,新莊村,舊楊村等。
地名屬于漢語詞匯的專有名詞,它具有詞匯所具備的語言特點。下面將對旬邑地名進行分類統(tǒng)計和整理,從語音、構詞、修辭、與方言的關系等多個角度,對旬邑地名進行全面分析。
2.1 旬邑地名的音節(jié)構成
從音節(jié)構成方面來看,地名可以分為單音詞、雙音詞和多音詞。早期的地名中單音節(jié)詞占很大的比例,后來,地名的雙音化趨勢比較明顯。旬邑地名絕大部分都是由雙音節(jié)和三音節(jié)構成的,具體如下:
2.1.1 單音節(jié)村落名:王、車、青、芝、椒、郭、義、白、談、蘇、富等,共16個。
2.1.2 雙音節(jié)村落名:西關、留石、紙房、安仁、肖咀、東關、小塔、甘峪、馬渠、窨里、東頭等,共154個。
2.1.3 三音節(jié)村落名:趙家洞、上皇樓、暗門子、水溝口、九里紅、棗林子、棗林河等,共97個。
2.1.4 四音節(jié)村落名:秦家屯莊、劉家店東、劉家店西、楊家胡同等,共7個。
2.1.5 五音節(jié)村落名:神樹嶺北胡同,僅一個。
2.2 旬邑地名構詞法分析
從構詞角度來說,本文將要是從語法方面來分析旬邑地名的結構關系。
2.2.1 偏正式:紙房、南坡、南溝、上墻、下墻、東棚、南嶺等。
2.2.2 動賓型:留石、安仁、慶豐、照莊、散集、產(chǎn)場、等。
2.2.3 主謂式:溝東、橋上、鎮(zhèn)頭、嶺南、寺坡等。
2.2.4 聯(lián)合式:安仁、張洪、程王、郭趙等。
2.3 旬邑地名中的修辭使用
地名中也會用到修辭,這樣既能清楚地了解到地名中蘊含的各種信息、人們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又能形象的顯示出自然特征和人文狀況。
2.3.1 比喻
(1)老虎渠,位于旬邑縣太村鎮(zhèn),原先地塬是一個水槽,每逢暴雨溝頭塌陷延伸很快,洪水如老虎一般,兇猛無阻,故名老虎渠。
(2)井坳村,位于旬邑縣排廈社區(qū),因地形下陷,從遠處看似口深井,故得名井坳。
(3)野雞紅,位于旬邑縣太村鎮(zhèn),原先該地向西南傾斜,經(jīng)日光照射似野雞一樣紅,故名。
2.3.2 借代
以借代這種修辭命名的方法也很常見,就是通過借用當?shù)胤浅>哂写硇缘氖挛锘蛴械湫吞卣鞯氖挛飦砻?。如?/p>
(1)烽火臺,位于旬邑縣土橋鎮(zhèn),因山中有古代放狼煙的 烽火臺而得名。
(2)白虎峪,位于旬邑縣太村鎮(zhèn),因古時發(fā)現(xiàn)此處有一崖洞有白虎出入而得名。
(3)皇樓,相傳唐莊宗再此建造樓閣人們稱“皇樓”,后來也便成了村名。
(4)大槐樹,位于旬邑縣排廈社區(qū),因槐樹很多,又很高大,命名為大槐樹。
2.3.3 諧音
(1)早池,位于旬邑縣職田鎮(zhèn),曾因此處是一片荒蕪的低洼水草地帶,藻類植物非常茂盛,尉遲敬德常在此飲馬,故得名“藻池”后趨雅取諧音為“早池”。
(2)下南子,位于旬邑縣赤道社區(qū),相傳古時尉遲敬德墾荒時把種子不慎灑落,人們都來攬種子,因此得名“攬籽村”,“南子”系“攬籽”的諧音。
(3)太慈,位于旬邑縣丈八寺鎮(zhèn),因建太士祠取名“太祠”,后來為表達慈愛之意將“祠”改為“慈”。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會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用諧音的方式來改變村名,以此來表達某種意義,美化村名。
除此之外,旬邑地名中還有擬人和夸張的修辭應用,如,前掌村、后掌村,用了擬人的手法。丈八寺用了夸張的修辭。
2.3.4 旬邑地名中有個別地名也與旬邑方言有很大關系。如:
(1)旮旯子村:“旮旯”是北方方言中一個常見詞,指狹窄偏僻的地方和角落。因為村子規(guī)模較小,用人們常說的方言代表小地方的“旮旯子”來命名。
(2)下墻村,相傳尉遲敬德在職田帶兵屯墾時被唐太宗詔令回京,本人因不愿藏了起來,成村后取名為“藏下村”但是,旬邑方言中把“藏”讀為“墻”,便傳為墻下村,現(xiàn)改為下墻村。
(3)排廈,相傳北宋年間楊滿堂帶兵出戰(zhàn),失敗后被殺,成村后得名“敗殺”,旬邑方言中將“敗”讀成“排”,便流傳為“排廈”。
方言是共同語語音的地方變體。地名命名和使用過程中肯定有方言色彩。這樣會便于人們使用和記錄,所以,了解一個地方的地名時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要將其還原為本來讀音才能體會其中的內涵。
3 旬邑地名的文化氣息
地名是人們在生存居住時給地理實體所起的名稱,它使人們生存發(fā)展的見證,有著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是一個地方人文和歷史的見證,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從地名研究中能找到這個地方的地理、經(jīng)濟、歷史文化和人文心理的發(fā)展軌跡和特點。
3.1 旬邑地名與地理文化
旬邑縣處于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qū),山區(qū)面積較大。古時候在這片土地上,先民的認知也僅限于地理實物的表面認識,所以命名的時候就會根據(jù)地貌特征為其命名。旬邑地名中出現(xiàn)了很多表示地理實物特征的字,有塬、坪、坡、溝、坳、嶺、河、池、臺、洼、樓等。例如:史家塬、喬兒溝、神樹嶺、上皇樓、南坡、南溝、峰火臺、早池、楊坪、老虎渠、瑯琊洼、西洼、神崖溝、甘坡等。有些還會直接以山名,河的名稱或者周圍植被的名稱來命名村落。這樣一來,地名就直接反映了地勢地貌,河流植被等地理狀況。
3.2 旬邑地名與經(jīng)濟發(fā)展
漢語地名中有些與社會經(jīng)濟文化活動息息相關,它是一個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的記號,反映了當時經(jīng)濟的發(fā)展類型和特點。地名中有些帶店、集、市、鎮(zhèn)、鋪等字的都與當時的生產(chǎn)貿易有關,這些地方大都屬于農村聚集買賣東西的交易場所。旬邑地名中也有這些地名,如:散集村,位于湫坡頭鎮(zhèn),相傳這里曾經(jīng)是非常繁華古鎮(zhèn),經(jīng)濟非常繁榮,吸引了很多商販來此做生意,零零散散的有很多商鋪,形成了很大的一個集市,所以,成村后稱其為散集村。其次,旬邑縣城中有一個很有名的巷子,叫“鹽店”,因鹽的買賣而得名,以前是一個鹽商聚集的地方,因此而流傳下來。還有許多類似這種以商業(yè)類型命名的 ,如:鹽、紙、米、菜、馬等,這都是以前經(jīng)濟發(fā)展的遺跡,跟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密切相關。
3.3 旬邑地名與歷史傳說
關于旬邑地名有許多傳說,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個:
(1)照莊:相傳,唐朝開國名將秦瓊與尉遲敬德,從南往北行軍,路過職田,屯兵皇爺嶺。兩位大將歇息在一座古廟,古廟前有三棵槐樹,槐樹下有兩個拴馬石樁,將戰(zhàn)馬拴在石樁上。次日清晨,陽光明媚,從槐樹上透過,正好照在兩位大將拴馬的樁子上。兩位大將晨起,指著拴馬樁曰:太陽剛好,照于馬樁,乃吉祥之照。爾后,民間傳曰:“三槐照樁”。
(2)指甲坡:相傳古時有一位叫紫金的和尚,在黃花山篩子洞修身養(yǎng)性,仙練日久,指甲長得很長,一次出外化緣路經(jīng)此地,不料指甲脫落此地,成村后得名指甲坡,相沿至今。
(3)丈八寺:相傳,古時此地有位丈八爺,身高一丈八尺,試與彬縣大佛爺比高,未勝,就給大佛爺立了塑像,后來當?shù)厝藶榧o念丈八爺,修寺院名叫“丈八寺”,村也以寺名謂之。
有關旬邑地名的傳說還有很多,如長舌頭、看花宮、百子等。由此可見旬邑地名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飽含歷史意蘊。
3.4 旬邑地名與人文心理
人在自身的認知層面有一定的文化意識和心理活動,這是對人們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一種反映。地名中也有人的心理因素存在,人們往往都是向往和平,安定,快樂富足的生活,所以這種觀念在地名中也有所體現(xiàn)。如:
3.4.1 安樂村,表達了人們向往平安快樂的心理。
3.4.2 慶豐村,人們喜慶豐收,也表達了農民渴望豐收的愿望。
3.4.3 仁安村,顯示著人們對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向往。
地名是社會生活的產(chǎn)物,既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又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各方面都有其特征。村名是歷史的一面鏡子,它讓我們了解到許多寶貴的人文和歷史信息。本文試圖從語言特征和文化特征兩個方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分析,去挖掘其中的豐富文化內涵。地名因各種影響因素的不同各有差異,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經(jīng)濟發(fā)展,孕育著不同的文化,產(chǎn)生了豐富多彩、風格各異的地名。相反,我們又能從地名中窺探各個地方的歷史,經(jīng)濟等發(fā)展變化。
本文只對旬邑地名中具有代表性的和歷史文化特色明顯的進行整理和展現(xiàn)。但是,因本人時間關系和能力限制,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有些資料對地名的記載不夠詳盡,有些說法也有所不同,不盡一致,還有待進一步取證,還有本文所做的統(tǒng)計分析也只是淺層的,遠遠不能展現(xiàn)旬邑地名中所含的語言和文化全貌,還需要不斷完善。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