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發(fā)的砍價鏈接,千萬不要再點了”、“朋友圈砍價騙局,讓你傾家蕩產”……這種聳人聽聞的標題,幾乎刷爆大家的朋友圈。但將這些“安全提醒”消息仔細對比后,就會發(fā)現一堆啼笑皆非的事。實際上,在我們生活中還有不少手機謠言。
“舊聞”再加工成為“近日消息”
手機與生活密切相關,微信朋友圈里有很多謠言“看上去很真”,常常讓網民防不勝防,在不經意間成為傳謠的“幫兇”。
在砍價消息中,“林小姐”是經常出現的嘉賓之一。2018年3月31日,安徽一家網站在3月31日消息中,稱“家住經開區(qū)的林小姐”,參與到網上的“砍價0元得手機”的活動,找了七大姑八大姨,轉發(fā)了20個人的朋友圈,才砍掉了500元,離砍到0元還有4000元的差距。為此,林小姐抱怨:“要幾千人幫你砍,這個活動太坑!”
再往前追溯,在2015年9月18日,重慶一家媒體就報道說,“家住在九龍坡的林小姐”,也是轉發(fā)到了20個人的朋友圈,林小姐也同樣抱怨說:“要5000個人幫你砍,這個活動巨坑!”
仔細追查后不難發(fā)現,這些“消息”都是根據2015年的“舊聞”再加工,但就是不寫出地點、日期、涉事平臺等信息,全部以模糊的“近日”、“朋友圈砍價”等替代。3年前的舊聞,換個時間和地點,就能堂而皇之成為“近日消息”,刷爆頭條。
以“安全提醒”編造消息,其實是在制造恐慌。這些消息的共性是:事件、人物、過程、原因完全一致。
那么,“朋友圈砍價”到底是不是真的?目前眾多電商平臺,都曾推出“砍價”活動。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則真實消息證實有消費者因為參加正規(guī)電商平臺砍價,而被盜銀行賬號、竊取個人隱私的。
老人們分不清真假,難免以訛傳訛
無獨有偶,近日在微信群里流傳這樣一條消息:“西安市中心醫(yī)院:昨天凌晨二點二十三分,十三名男女生感染sk5病毒死亡,最大的32歲,最小的5歲,參與搶救的醫(yī)生已被隔離,中央一臺電視新聞己播岀,暫時別吃西瓜,目前廣西貴港已有13167個已感染。”實際上,只需要在搜索引擎檢索核實一下,便知這是一條徹頭徹尾的謠言。
在蘇州一家外企工作的80后“白領”黃健,每天都要收到10多條類似的分享信息,他下班以后的副業(yè)之一就是為身邊的長輩“辟謠”。
“網絡新聞、朋友圈、公眾號,形形色色聳人聽聞的消息,令老人們分不清哪個是真,哪個是假,難免以訛傳訛?!秉S健苦笑著說。
2017年,一項由北京師范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共同承擔的研究顯示,網絡謠言以科學常識類與社會時政類為最多,且善于運用故事元素,情理交融,扯明星、蹭熱點,標題還常用“神秘”“真相”“揭秘”“震驚”等關鍵詞貼標簽。
在經濟利益的裹挾和資本力量的推波助瀾下,虛假信息屢禁不止,網絡謠言已開始呈現出一些明顯的新動向:越來越多的網絡謠言開始從單純的“以訛傳訛”朝著有組織、有預謀、有經濟利益訴求的方向轉變,甚至逐漸形成一條不為人知的規(guī)模化灰色產業(yè)鏈。
“既能發(fā)泄不滿,又能隨手賺錢,的確是商機?!蹦场霸u論專員”說,這一行業(yè)俗稱“噴子”,文雅些的稱謂叫做“評論專員”、“推廣專員”。
這些團隊鏈條緊密,運作專業(yè)。他們會盡量從始至終了解事件全貌,盡可能周全地分析原委,并根據雇主要求擬定相應的基礎模板或提綱,然后再根據傳播趨勢和熱度,掐準特定時間節(jié)點,有計劃地在各大平臺發(fā)布具有爭議性的評論。
還有哪些常見的手機謠言
除了上述謠言,一些與手機有關的謠言也讓我們心驚膽顫。
謠言一:遇險時手機沒信號也可撥打緊急電話求救
手機如果沒有信號,則無法與移動通信網絡建立通信鏈路。此時撥打任何緊急呼叫電話都無效。其實傳說的在遇險情況下撥打電話指的是在沒有SIM卡,或者欠費停機的情況下可以打通緊急電話。但倘若手機與基站的通訊中斷,是不可能打通救援電話的。
謠言二:手機和銀行卡放一起,會讓卡消磁
專家表示,手機在工作時主要依靠的是電磁波,而手機發(fā)射的電磁波頻率在UHF波段的850MHz到微波波段的2.4GHz之間。這個頻率范圍內,電磁波的主要能量形式是電場,不會產生足以改變銀行卡上磁條信息的磁場,也就不會被消磁。
而對于卡上鑲嵌有一個黃色金屬片的接觸式IC卡來說就更不用擔心會消磁了。
謠言三:手機一格電時,輻射是平時的1000倍
手機的輻射強度只和信號強度有關,和它的剩余電量之間沒有任何關系。一般來說手機信號越弱,輻射越強。雖然GSM手機或3G/4G手機都有可能出現最高輻射是最低輻射的100-1000倍甚至以上的情況,但這只是因為作為參考的最低輻射值非常低,而不是因為最高輻射值太大。專家表示,所有正規(guī)廠家的手機產品都經過嚴格檢測,完全符合我國電磁輻射標準,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生活報》2018.4.13、《科技日報》2018.4.29、《半月談》2018.4.30劉巍巍、陳宇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