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有麗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呢?小學生應養(yǎng)成哪些良好的讀書習慣呢?
一、培養(yǎng)學生認真讀書的習慣
讀書的時候,精力集中,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邊讀書邊思考,遇到不懂的問題不敷衍馬虎,不繞道,而是盡自己的努力把問題弄懂。
二、勤動筆的習慣
一邊讀書一邊圈、點、劃、記,把讀書時的疑點、難點、重點以及心得體會等,用符號畫出來,或用文字寫下來;遇到精彩的語句或重要的資料,隨手記錄下來。
三、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小學二三年級學生學會查新華字典,高年級學生學會查成語詞典和現(xiàn)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養(yǎng)成遇到生字新詞時向工具書請教的好習慣。
四、課外讀書讀報的習慣
小學生需要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單靠課本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開發(fā)、利用其他信息資源,要從小培養(yǎng)學生讀書讀報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自覺地擠出時間來讀書讀報,養(yǎng)成課余讀書讀報的好習慣。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呢?
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
1.故事引趣,感受書的神奇
對于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少,教師就要利用課余時間,聲情并茂地講述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堅持每天給學生講故事,讓他們多聽、多想、多動。學生會覺得書里面的東西是那樣的神奇,書里有很多奧秘,很多故事在等著他們,從而對讀書產(chǎn)生興趣。
2.引導學生巧解課題懸念,激發(fā)閱讀興趣
激發(fā)學生參與閱讀課文的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懸念去讀書。
3.扮演角色表演,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
讓學生扮角色表演,讓學生在讀書中找到歡樂。學生在愉快的游戲中掌握了課文內(nèi)容,親自嘗試了書帶給他們的快樂,會更加喜歡讀書。
4.選擇與摘錄的習慣
讀書囫圇吞棗,讀后如過眼煙云,很難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韌勁及摘錄習慣。
5.歸納要點的習慣
這是一種閱讀時能自覺抓住要點,歸納文章主旨的習慣。培養(yǎng)這種習慣,可以發(fā)展學生從眾多信息源中歸納出一個結(jié)論的聚合思維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學生在讀文章、聽談話時就有可能準確抓住重點,讀出深層含義,聽出弦外之音,進而攝要歸旨。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這種習慣,可教給學生提煉文章主旨的一般步驟,即摸輪廓、找重點、理思路、看選材、明中心等五步。根據(jù)重點、主題、詳略并結(jié)合寫作背景,歸納中心思想。
6.入境品味的習慣
即在閱讀時透過字面、憑借想象進入意境并對作品加以品評的習慣。精美的文章應細讀精思,“語語悟其神”,去皮見肉、見骨、見髓后,才能“入境始與親”,靠近作者的意趣。因此,教師應幫助學生克服讀書不求甚解的毛病,引導學生多讀名著名篇,并從透徹理解語言文字入手,辨出其意義與情味,進一步深研細鉆,求得文章真諦。在此基礎(chǔ)上,再進一步鑒別評價。
7.循循善誘,有目的讀書習慣
書籍浩如煙海,讀書人僅是一葉扁舟,盲目的讀書,會使人迷失方向。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心情、心境,以及閱讀能力,向?qū)W生推薦不同的書目,并指導學生吸收不同書籍的優(yōu)秀之處。讀富有教育意義的寓言、成語故事、歷史故事或名人傳記時,要讓學生學習書中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感悟書中的深刻道理;讀優(yōu)秀文學作品時,要引導學生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背誦優(yōu)美片段,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讀科普類作品時,要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注意觀察,做到學以致用……此外,還要讓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字典、詞典是不說話的老師,它們在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過程中,起著巨大的作用。長期以往,學生便會根據(jù)自己的需求,有目的、有選擇地讀書,并能清楚地知道在不同的書中要學到什么。
二、掌握讀書方法,感受閱讀的快樂
教師可以利用課堂上的有效時間滲透一些讀書的方法。
1.讀書要注意力集中
2.讀書要勤查字典
三、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家庭環(huán)境密不可分
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只是在學校這短短的幾個小時就能養(yǎng)成的,與每個家庭每位家長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每個家庭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
1.親子共讀,為學生樹立良好的閱讀榜樣
父母應盡可能多地和學生在一起看書,做學生的閱讀榜樣。還可以經(jīng)常帶學生去圖書館等文化場所,在讀書的同時與學生一起交流讀書的方法與心得,鼓勵學生把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或具體內(nèi)容復述出來。我想如果每個家庭經(jīng)常這樣做,學生的閱讀興趣就可能變得更加濃郁,同時學生的閱讀水平也逐步提高。
2.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
把閱讀選擇的權(quán)利交給學生,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輕松自由的閱讀環(huán)境,這里閱讀環(huán)境并不單指給他一個安靜的房間這種物質(zhì)環(huán)境。閱讀是一種自我的求知行為,也是一種精神享受。因此,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家長除了需要對學生的成長有害的書刊進行控制外,不應對學生所讀的書籍內(nèi)容、范圍和種類進行人為的約束和控制。每位家長應注意觀察和了解,不宜過多地干涉。這樣學生有了自己輕松愉快的閱讀空間,他們的閱讀興趣就會越來越濃厚。
3.不宜對學生的閱讀過程管得太嚴格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對事物的好奇,好動,缺乏耐心和持久心是學生普遍的特點。他們在閱讀時往往會翻翻這本書,又翻翻那本書,這種情況可能對于有的家長來說,看似學生沒有耐心,對此家長不必過多地去管他。因為這是一個階段,只要學生把書拿到手上,就說明學生有求知的欲望,家長就應該感到滿足了。這是每個學生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第一步。
總而言之,兒童自主閱讀是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學生養(yǎng)成早期閱讀的良好習慣會終身受益,我們要很好地把握和利用這一黃金階段,促進他們健康、和諧、全面發(fā)展。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有效指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教師和家長的用心加耐心,幫他們找到打開閱讀的鑰匙,開啟閱讀神奇的大門,就會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就會愛上書籍,從而自覺地去讀自己喜歡的書籍,讓自己成為知識海洋中的一條小魚。他們健康、和諧、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