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忠 白靜
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作為56個民族重要組成部分的彝族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少數民族,經過多年的不斷發(fā)展,彝族有著自己的語言和文化,自古以來,彝族和漢族都能和睦相處。隨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和不斷壯大,雙語教學受到重視,致力于向少數民族地區(qū)提供良好的、科學有效的教學,幫助少數民族地區(qū)人民實現更好的發(fā)展。下面針對云南石屏地區(qū)彝漢雙語教學的現狀和有效途徑進行分析,以促進彝漢雙語教學的發(fā)展。
關鍵詞:雙語教學;現狀;策略
一、 現狀分析
在雙語教學實踐過程中,像云南石屏這樣深受應試教育影響的教育落后地區(qū),社會、學校、家庭對雙語教學現實意義理解上存在很大偏差,使得雙語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導致當前彝漢雙語教學效果不明顯、普及率低,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教育觀念滯后
在進行彝漢雙語教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阻礙,有家庭因素、有教師因素、也有學生因素。很多家長認為,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會說會用彝族語言,學校再用彝族語言進行教學,我們的孩子哪天才能學會漢語;有的教師認為,在教學中實施雙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輔助漢語教學,最終是讓學生會說漢語言、會用漢字。所以在教學中直接進行漢語教學,這種不正確的教育思想導致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沒能很好把握雙語教學的度,重漢輕彝,從而導致教學效率不高;有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是學校為了應付檢查的另一噱頭,學不學不重要,在學習中得過且過,導致學習效果不佳。
(二) 學習壓力過大
對于像云南石屏這樣地處偏僻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qū)孩子,母語就是彝族語言,人們用來溝通交流的語言也大多彝族語言,孩子們從小在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中長大,學習漢語已經很吃力,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英語已經成為當前國際性的通用語言,為了讓學生以后的工作和學習順利進行,英語教學成了我國九年義務教學的必修課程。這樣對于彝族的學生來說,他們就要同時學習三門語言,即:彝族語言、漢族語言以及英語,由“雙語教學”變成了“三語教學”。這自然而然給學生形成更大壓力,從而導致學生看起來不太重要的彝族語言,在我們大力提倡的彝漢雙語教學執(zhí)行過程中尤為困難。
(三) 師資緊缺
要想更好地在云南石屏彝族地區(qū)進行優(yōu)質、高效以及科學的彝漢雙語教學,首先最為重要的是要有一只業(yè)務精干、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實施雙語教學的教師不僅要熟練地掌握漢語,而且還要精通彝族語言,這樣在教學中才能找到兩種語言的平衡點,實現高效的雙語教學。但是就目前來說,彝漢雙語教學中就缺乏這樣的師資隊伍。要么是彝族教師精通彝族語言,但是對漢語知識卻只知皮毛;要么就是漢族教師精通漢語,而對彝族語言一竅不通。不管是哪一種,都不利于彝族地區(qū)彝漢雙語教學的有效實施,也限制了彝族地區(qū)彝漢雙語教學的發(fā)展。
二、 實施雙語教學的有效途徑
在意識到彝漢雙語教學的現狀以及成因之后,相關的教學工作者就應該針對問題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從而保障彝漢雙語教學的順利有效開展。
(一) 轉變教育觀念
首先,大力開展彝族歌舞、彝族語言演講比賽等活動,邀請家長積極參與進來,讓社會、讓家長充分認識雙語教學對學校教育的發(fā)展,乃至對社會、對少數民族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次,要讓師生充分地認識到雙語教學的重要性,雙語教學不是進行漢語教學的輔助手段,而是通過彝漢雙語教學發(fā)揚和促進兩種語言的共同發(fā)展,在學生學習漢語的同時也加強彝族語言的教學,逐步解決和完善彝語(母語)和漢語的銜接,實現彝族地區(qū)有特色的彝漢雙語教學體系。最后,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實施彝漢雙語教學,比如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用漢語和彝族語言進行回答問題,開展相應的彝漢雙語演講比賽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 充分利用教育資源
在彝漢雙語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引導學生用彝漢雙語朗讀,不斷加深印象,在老師或音響資料的帶動下,經過反復地朗讀,能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出感情。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能較好地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認記字形,逐步培養(yǎng)了識字、識詞的能力。在老師的耐心指導和幫助下,學生的朗讀興趣得到了提高,還養(yǎng)成了自覺朗讀的良好習慣。教師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和教材,指導學生認真、仔細地朗讀,有的課文還能熟讀成誦,使學生直接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還學會了運用語言文字較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fā)自己的感情,使自己的語言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三) 加快課程改革
當前進行彝漢雙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教師無所適從,學生不堪所累。在學習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的同時,還要學習一門外語,這使得學生的語言系統疲于應付,在教學中容易擾亂學生的思路,導致學生抓不住重點。針對這種狀況,教師應該進行教學課程的改革和優(yōu)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英語和雙語分離開來集中教學。比如一個星期中,彝漢雙語教學的課程設置到前半部分,英語教學設置在后半部分,讓學生在一定的時期之內集中學習,加深學習的印象。同時,還可以將彝族語言和其他多門課程相結合,讓學生更容易吸收,從而更好地開展彝漢雙語教學。
(四)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踐行者,要想實現彝漢雙語教學的正常有效開展,必須要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首先,教師要對兩種語言都比較精通,通過彝漢雙語教學,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學生朗讀的過程,就是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過程;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彝漢雙語的過程,就是讓學生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其次,在就教學過程中,學校要定期對教師進行進修培訓,使教師的觀念、教學方法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從而更好地開展雙語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彝漢雙語教學是我國彝族地區(qū)教學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我們地處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轉變教育觀念,全面提高彝漢雙語教學的質量。
作者簡介:
楊朝忠,白靜,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牛街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