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王淑潔 田玉萍
3-6的幼兒正處于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發(fā)展的萌芽期,對廢舊物品的創(chuàng)造,可充分發(fā)揮幼兒的求異思維、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意識,讓幼兒從一物一玩轉化成一物多玩,鼓勵幼兒創(chuàng)造想象,探索多種玩法,使幼兒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充分發(fā)展。同時,通過啟發(fā)幼兒認識廢品、收集廢品、利用廢品進行再創(chuàng)造,可以讓幼兒明白廢舊物品的可利用性,使幼兒養(yǎng)成不亂扔廢物的好習慣,形成熱愛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珍惜資源的意識。
手工活動是幼兒園藝術領域重要內(nèi)容之一,本研究以濟南市某幼兒園為研究對象,以這所幼兒園的大、中、小各一個班為觀察對象,并對大中小三個班級的6名教師為訪談對象,以在手工活動中的幼兒為觀察對象,運用了文獻法、觀察法、訪談法,從手工廢舊材料投放、手工活動指導方法等維度,對該幼兒園大、中、小三個班級手工活動現(xiàn)狀進行研宄與分析,發(fā)現(xiàn)手工廢舊材料投放不合理,缺乏對廢舊材料的有效利用,教師指導方法單一、缺乏有效性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關建議:合理投放手工廢舊材料,改進教師指導方法。本研究旨在為教育工作的教師在手工活動方面提供理論與實踐上的幫助,使得手工活動在幼兒園更好的開展。
1 相關概念
廢物利用,即讓沒有用的東西發(fā)揮它的作用。它是指收集本來要廢棄的材料,分解再制成新產(chǎn)品,或者是收集用過的產(chǎn)品,清潔、處理之后再出售。
幼兒園手工活動是指幼兒通過直接的操縱手工工具與材料,并在活動當中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表達自己的意愿,對多種具有可塑性的物質(zhì)材料如點狀物、線狀物、面狀物等進行不斷加工、改造的一種富有藝術性的教育活動。
DIY是”Do It Yourself”的英文縮寫。興起于近幾年,逐漸成為一種流行。簡單來說,DIY就是自己動手,沒有性別、年齡的區(qū)別,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做,利用DIY做出來的物品自有一份自在與舒適。
2 幼兒園手工活動現(xiàn)狀
2.1.1 手工廢舊材料收集
手工廢舊材料遍布我們生活的周圍,它的收集相比其他教學活動更為廣泛、靈活,多數(shù)情況下教師可以帶領幼兒、發(fā)動家長、聯(lián)系社區(qū)收集身邊的廢舊物品比如廢紙、飲料瓶、包裝盒、塑料袋等,這樣既環(huán)保又激發(fā)了幼兒對手工活動的興趣,還能更好地發(fā)揮家長、社區(qū)的力量。為此,對于該幼兒園在手工廢舊材料收集方面的狀況,在訪談當中涉及了一道與此相關的問題:您手工廢舊材料是通過哪些方式收集的?
訪談記錄:
A教師:主要是幼兒園閑置的材料,必要時教師也收集一些。
B教師:大部分是幼兒園收集的材料,教師也收集制作,在班里材料不夠用時,教師會要求家長提供,家長也積極配合教師要求提供所需手工廢舊材料。
F教師:一般幼兒園里提供的,教師也收集制作,偶爾會讓幼兒和教師一起收集材料。
通過訪談了解到:該幼兒園手工廢舊材料大部分是由幼兒園統(tǒng)一收集的;另一個來源主要是教師收集制作;家長也積極配合教師要求提供所需的手工廢舊材料;幼兒很少參與收集。體現(xiàn)出:該幼兒園手工材料以幼兒園收集為主,教師在活動中處于支配者的角色,而家長、幼兒承擔了被動者的角色,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家長缺乏主動性、幼兒缺少重視性,而且社區(qū)與幼兒園的合作也不夠密切甚至沒有合作。
2.1.2 手工廢舊材料準備
教師在進行手工教學活動前,如能夠充分準備好手工廢舊材料,己是手工活動成功的一半。根據(jù)在該幼兒園的實地觀察,發(fā)現(xiàn)教師在材料準備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訪談可以了解到:有些手工廢舊材料充足不用提前做過多準備,在活動中準備就可以;有時由于教師對廢舊材料用量預估不準,以及幼兒對廢舊材料破壞、廢舊材料質(zhì)量問題等使得材料在活動不足;有些廢舊材料準備困難還會存在安全隱患,并且平時教師的任務繁多班里幼兒也較多,教師在時間上、精力上、管理上有限,使得教師放棄廢舊材料準備,改換活動或放棄活動,這些都得以反映出該幼兒園在材料準備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同時也會間接的影響到幼兒手工活動的質(zhì)量。
通過訪談了解到,該園教師在手工廢物利用活動中大部分采用的是演示導入的方法,即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操作,有時會結合圖片以及多媒體設備引導幼兒利用廢物資源再次創(chuàng)作。幼兒還處于學前期,其在教學活動中的注意力具有不穩(wěn)定性,教師在導入階段如果占用時間過長,幼兒可能早就失去了對手工廢物利用活動的興趣,教師也可能難以實現(xiàn)良好的手工教學目的。在活動操作階段,教師以導入階段范例為依據(jù),讓幼兒照著教師的作品進行制作,整個活動下來就是“依葫蘆畫瓢”,而且在整個廢物制作活動中有的教師指導較少,甚至忽視指導的重要性。
手工廢物利用活動評價是手工廢物利用活動教學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主要是在手工活動結束后進行的集體評價,在活動過程中有時也涉及評價,有些教師由于時間、教學進度問題活動過程中不進行評價,甚至有些教師忽略評價環(huán)節(jié)。總體而言,在整個手工廢物利用活動中教師對于幼兒的評價不夠重視,并且評價主要是針對于幼兒手工廢物利用活動的結果上。
3 幼兒園手工活動存在的問題
3.1.1 手工廢舊材料收集方式單一、不恰當
通過訪談與實踐觀察了解到,該幼兒園手工廢舊材料收集主要是通過幼兒園統(tǒng)一收集,其次是教師收集,收集方式比較單一。幼兒園與社區(qū)的聯(lián)系不夠密切甚至沒有過合作;雖然該園有些家長比較積極配合教師要求但缺少主動性,教師對于家長來說只是任務的布置者;教師對于幼兒來說也只是作為其中的旁觀者,沒有獨立收集廢舊材料的機會;而且該園在廢舊材料的利用上也不夠充足。
3.1.2 手工廢舊材料準備不足
手工廢舊材料的準備工作不當,會直接的影響到手工活動的質(zhì)量,所以教師應在手工活動前充分準備好廢舊材料為手工活動的進行做好前提條件。通過在該幼兒園實習了解到:在廢舊材料準備的時間上,有些教師認為廢舊材料充足在活動開始時現(xiàn)準備材料,導致有限的教學時間的浪費;在手工廢舊材料的數(shù)量上,由于教師預估不準出現(xiàn)活動中手工廢舊材料不充足的問題;在廢舊材料準備的難度問題上,有些教師因為廢舊材料準備困難,加之費時費力,教師教學任務重,就改換其它材料代替或直接放棄該材料的準備。
在開展幼兒園手工廢物利用活動中,教師先進行講解示范,幼兒再進行模仿操作,而且教師在示范環(huán)節(jié)占用時間較多,方法也過于單一,整個教學活動變得比較單調(diào)、枯燥。教學游戲化是幼兒最喜歡的教學模式之一,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設備。通過觀察還發(fā)現(xiàn),在手工廢物利用活動操作中,有些教師的指導缺乏有效性,并且以教師替代操作為主。
在手工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幼兒缺乏情感上的交流,教師很少或者幾乎沒有對幼兒進行語言或肢體上的鼓勵,以及沒有對幼兒的手工成果進行及時的肯定,打擊了幼兒積極參與手工廢物利用的心理,教師通常在手工廢物利用活動結束后對幼兒的作品進行評價,有的教師甚至忽略掉這一環(huán)節(jié)。
4 改進幼兒園手工活動的策略
4.1.1 加強家、園、社區(qū)對手工廢舊材料的支持與提供
幼兒園是對幼兒進行手工教學的主要地方,也是手工廢舊材料的主要來源之一。幼兒園應加大對手工材料的投入力度,不僅在數(shù)量上,在類型上也是如此,豐富的手工材料為幼兒手工廢物利用活動提供實踐上的支持。而且幼兒園應及時補充手工廢舊材料,避免在手工教學中出現(xiàn)材料不足的問題。再次,教師在廢舊材料收集上應讓幼兒參與進來,培養(yǎng)幼兒的主人翁意識,發(fā)揮幼兒主體作用,而不是讓幼兒扮演一個旁觀者的角色。最后,教師平時與家長要多進行溝通,讓家長多了解幼兒園所組織的手工廢物利用活動,使家長更多的理解到手工廢舊材料對于幼兒手工廢物利用活動的重要性,充分發(fā)揮多主體參與的功效。
4.1.2 做好手工廢舊材料準備工作
教師在手工活動前廢舊材料應準備充足,避免出現(xiàn)在手工廢舊活動中現(xiàn)準備、材料不夠用的狀況,給予幼兒更多的創(chuàng)作資源與創(chuàng)作機會;在廢舊材料準備困難時,教師要摒棄“嫌麻煩”的心理,要盡最大限度的克服難題避免選擇放棄,如小班“搓面條”的教學活動,教師因為材料不好準備,以及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兼顧衛(wèi)生,還要兼顧幼兒的安全問題,就選擇了放棄;在收集材料時應盡可能多的使用廢舊材料,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社區(qū)、校園里面去收集,這樣不僅起到環(huán)保的作用,還可以開拓幼兒的視野,豐富幼兒的實踐經(jīng)驗。
4.2.1 導入階段方法多樣化、趣味化
在導入方式上教師應避免以講解示范作為主要的指導方式,轉變教育思想觀念,采用富有童趣、趣味化的導入方式。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采用的導入方式,比如多媒體導入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圖片、視頻等輔助工具,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調(diào)動幼兒的學習興趣;猜謎語式導入通過猜謎語引出教師要講的事物,引發(fā)幼兒的積極思考,幫助幼兒理解所學的新內(nèi)容。
4.2.2 加強教師有效性指導
首先,教師應根據(jù)幼兒的年齡層次,選擇適合幼兒的手工廢物利用活動,要根據(jù)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合理安排手工廢物利用活動內(nèi)容。其次,加強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教師要在眼神、肢體、語言上對幼兒手工作品給予及時的肯定與鼓勵,增加幼兒繼續(xù)創(chuàng)作的自信心;最后,在手工廢物利用活動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引導、啟發(fā)的方式。
教學中,教師的評價往往著重于幼兒技能的評價,重視結果性評價忽略過程性的評價;評價標準單一以像與不像為評價標準;并且以教師為評價主體,忽略幼兒在評價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師應注重手工廢物利用活動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在評價環(huán)節(jié)方面,教師應使得評價貫穿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在導入階段側重于幼兒的注意力與觀察力。同時教師還要進行自我反思,有哪些方面做的不夠吸引幼兒;在實踐操作階段,教師可以對個別幼兒的優(yōu)秀作品提出表揚,增強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但是教師也要注意時機,以免干擾其他幼兒;在操作結束后,教師把幼兒的作品進行統(tǒng)一展示,再進行集體的評價,教師也可以選幾個代表性作品讓幼兒評價。
在評價的主體上,教師應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實現(xiàn)教師評價、幼兒自評、幼兒互評的多種評價模式。教師的評價往往帶有成人化色彩,著重于幼兒造型方面的總結,難以了解到幼兒的真實想法。所以這就需要幼兒進行自我評價,只有幼兒本人才能說出自己作品所代表的寓意。
出自2016年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613324133)你眼中的垃圾,我手中的珍寶—廢物利用手工DIY。
(作者單位:山東協(xié)和學院人文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