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成義
摘 要:本文介紹了RTK定位的誤差來源并以實驗的方式分析影響精度的因數。
關鍵詞:RTK;誤差分析
隨著GPS的普及,野外測量越來越便捷,速度越來越快。GPS結果能滿足的精度逐步成為廣大測量工作者關心的問題。GPS到底能夠達到什么精度,影響測量精度的因數有哪些?本文將通過實驗對這兩個問題進行探討。
一、理論分析
(一)轉換參數
以某GPS為例,轉換參數分為四參數、七參數等。
四參數是同一個橢球內不同坐標系之間進行轉換的參數,是在投影設置下選定的橢球內GPS坐標系和施工測量坐標系之間的轉換參數。四參數的四個基本項分別是:X平移、Y平移、旋轉角和比例。四參數要求參與計算的控制點至少要有2個或2個以上。
七參數是分別位于兩個橢球內的兩個坐標系之間的轉換參數,是GPS坐標系和施工坐標系之間的轉換參數。七參數的基本項包括:三個平移參數、三個旋轉參數和一個比例因子。七參數計算時至少需要3個公共的控制點。
四參數的控制范圍較小,一般為5-7公里以內,七參數控制范圍較大,一般可達到10公里左右。對于一個測區(qū),應盡量采用七參數,以提高計算模型的精度。但由于控制點條件的限制,有的僅能采用四參數,而測區(qū)又要求有較高的測量精度,所以就要采用其他的方法提高測量精度。
(二)測量方法
(1)對中方法。這個在傳統(tǒng)測量中同樣存在,就不再詳述。
(2)數據鏈、測量時間或測量數據組數。在測區(qū)的原始資料已經確定,并且采用了七參數進行坐標轉換,提高測量精度的方式就是采用可靠的數據鏈,適當延長測量時間或者增加測量組數的方法提高測量精度了,以下將通過實驗研究其對精度的影響。
二、實驗資料分析
以下是采用某GPS采用RTK方式的測量。方案一數據鏈采用網絡,方案二數據鏈采用電臺。采用RTK的方式測量,每15秒自動測量一次,分別測量480個數據。將480個數據的平均值作為未知點的坐標,以下是實測坐標與平均值差值的折線圖。
以下是采用網絡方式的結果(單位毫米),經數理統(tǒng)計X方向中誤差為40毫米,Y方向中誤差為24毫米,高程方向中誤差為98毫米。
以下是采用電臺方式的結果(單位毫米),經數理統(tǒng)計X方向中誤差為8毫米,Y方向中誤差為6毫米,高程方向中誤差為17毫米。
從以上分析表明,使用電臺的精度要優(yōu)于使用網絡的精度。
根據國標GB22021-2008規(guī)定,四等控制網相鄰點間基線水平分量的中誤差應不大于±20,垂直分量的中誤差應不大于±40。采用網絡的測量結果不能滿足要求,采用電臺的精度可以滿足四等控制網的要求。
一般情況下,為了提高測量精度均采用增加測量次數取平均值的方法。理論上如果測量值之間不存在相關性,則平均值中誤差與單個值中誤差存在如下關系。
S均=S單/√n
為了驗證單個測量結果間是否具有相關性,分別對電臺法數據每2、3、4、5……20個取平均值,然后對平均值進行統(tǒng)計分析,獲得他們的中誤差,見下表:
下面是誤差值與平均值個數的關系圖:
從圖中可以清楚的發(fā)現中誤差的變化并不因為平均值個數的增加而按√n倍的減小,而是隨著n的增大而逐漸減小,與n成近視負線性關系,要想進一步提高精度就需要更多的觀測數據,這個和靜態(tài)測量的原理有點相似。
三、對以后工作的啟示
要想提高GPSRTK測量的精度,首先轉換參數采用七參數的形式,測量中精確對中,并通過實驗采用合適的測量次數。通過測量有限幾個數據取平均值的方法并不能提高RTK測量的精度,要想提高RTK測量的精度則需要大量的數據。而日常測量僅僅需要采集一次就可以滿足精度要求,沒有必要進行重復觀測浪費時間和精力。
參考文獻:
[1]GB 22021-2008 國家大地測量基本技術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
[2]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第三版)武漢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