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雪榮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作文占有很大比例,同時這部分內容也是難點,大多數的語文教師都將精力放在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上,而忽視了對學生作文教學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根深蒂固,久而久之學生對語文作文就降低了興趣。語文作為一項基礎學科,對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語言的理解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語文作文的培養(yǎng)和訓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組織技巧,擴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文章主要針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簡要的論述,同時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文 教學 有效性策略 研究
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語文作文的教學來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嚴密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是體現一個人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條件,教師之間要經常交流借鑒經驗,以便找到一個能夠更好地提高作文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隨著新課改對中學語文教學的要求,教育工作者現在面臨的主要課題就是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完善語文作文教學的教學模式不僅能提高語文作文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引導學生更有目標、更有經驗地發(fā)展自己的書面語言水平,也能為未來寫作能力的持續(xù)提高打下穩(wěn)固的基石。
一、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為了幫助學生掌握作文的訣竅,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從中發(fā)現美,找回自己的寫作興趣。想要寫好現實生活,首先要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認識生活。教師可以教授他們學會觀察事物的方法:在觀察事物時做到充分利用五官,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同時運用,保證它們的完全開放,然后把這些感覺到的形象加以綜合分析,找出自己特別感興趣的方面,加以細致描寫,這樣就可以作為寫作素材,將觀察到的生活放進作文中。例如,筆者為了鍛煉學生的作文能力,曾為學生布置過這樣一個作文題目《我們的校園》。校園是學生們每天都要接觸的環(huán)境,然而他們對它的看法怎么樣,是不是每個學生的觀察都是一樣呢?筆者有意識地布置這樣一個題目,要求學生只要圍繞校園來寫作就可以,而且鼓勵他們仔細觀察校園的景色,來往的行人等等,結果作文完成之后,筆者發(fā)現同學們的看法截然不同。有的學生對校園清潔工阿姨很有好感,有的同學認為學校的運動環(huán)境需要改善,有的同學則認為自己在校園中學到了知識,結交了好朋友等等。大家各有各的看法,而且都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次作文練習從學生身邊的現實生活出發(fā),收到了很好的寫作教學效果。
二、實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按照傳統(tǒng)的習作評改方式,一般是由學生在課堂上當堂完成以后,統(tǒng)一收交給老師進行評改,老師閱讀批改以后,根據學生的具體寫作能力給出分數、打出評語。這種傳統(tǒng)的師評比較單一,雖然老師的評價很難出錯,不過對于學生來說,他很難全面地了解到自己的優(yōu)、缺點。教師在實施的過程中不能只充當一個旁觀者,為了避免學生之間可能發(fā)生的沖突和矛盾,要做學生互評互改過程中的協調者、參與者和最高的、公正的評判者。例如:在改完同學們《國慶趣事》的作文后,我再次把作文本發(fā)下去,讓關系比較親密的同學間互相閱讀對方的習作,然后根據自己的閱讀感受在老師的評語后面,、加上自己的評價。隨后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作文情況和兩方評價,對自己的習作做出相應修改和評價。這樣的學習模式下,學生就可以通過自我診斷、共賞共評,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長處,真正學會在寫作上揚長避短。
三、構建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受傳統(tǒng)教育的束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是根據書本上的知識為學生講解,學生的思維不能被激發(fā),也只能跟著教師的思路來學習語文知識,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就會被限制,很難提高學生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豐富教學模式,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環(huán)境,教師更多的是起到一種引導啟發(fā)的作用,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例如: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魯迅的文章對于很多初中的學生來說是有些難理解的,甚至是有些晦澀難懂的。如果再加上死板的講述和嚴肅的課堂氣氛,那學生對這篇課文基本也就只是記住了個題目。所以在講這篇課文之前,教師就可以安排讓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閏土》這篇課文,因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面提到了閏土教魯迅捕鳥這件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閏土》中找出描寫捕鳥的段落并進行比較,并在課堂上給其他同學講述出來。
四、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初中語文作文的教學過程中,單純的理論知識的傳授會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從而喪失語文學習的興趣。對于學生來說,課外的閱讀知識會比課本上的知識更加具有吸引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是要積極地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無論是在課前預習還是課后復習都要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讓學生在自己的探索中獲得語文學習的樂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啟發(fā),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見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例如《木蘭詩》講述了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里面的句子朗朗上口,而且故事富有趣味性。在學習這篇文章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去了解一下關于花木蘭的傳說和故事,還可以觀看相關的視頻,加深對木蘭從軍的理解。這樣在課堂上學習的時候對于里面的一些句子就很容易理解了。
五、結束語
作文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和學生都不能操之過急,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可以由老師來教授,但是寫作的深度和廣度還是需要學生之間去拓寬。作文根本的目的只是為了教會學生如何寫文章,然而一篇文章具體的骨骼血肉需要學生靠不斷的積累素材和本身的文學素養(yǎng)去完成。鼓勵學生自主的拓展閱讀能力和實踐能力,促使其在提高寫作能力的同時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孫保所.新課程背景下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淺析[J].管理觀察,2016(16):125-126.
[2]喬發(fā)學.語文可嘆教學激趣法略談[J].讀與寫.教育學學刊,2016(03)15-16.
[3]王進霞. 如何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實效性[J]. 課外語文,2017(2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