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舟
桐君山位于浙江省桐廬縣分水江與桐江交匯處,與桐廬縣城隔水相望。又有小金山、浮玉山之稱。桐君山高60米,從山頂極目遠眺,滔滔富春江煙雨景色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山上怪石嶙峋,古木森森,無不散發(fā)著古老神圣的氣息,讓人肅然起敬。
藥祖圣地品中藥文化
百草園。這是一片看似由許多普通雜草和植物參差排列組合而成的開闊園子,雖偶有一絲絲藥草的味道沁人口鼻,但還是容易讓人把它當作一般的綠化草地,眼睛偶爾瞥過便罷了。事實上,這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是治病良藥。每一株藥草旁都立著介紹牌:這是馬蹄金,專治膽囊炎、尿路結石、傳染性肝炎等;那個叫枸骨,專治腰痛、肋骨痛、牙痛等;還有治療跌打損傷、風濕性關節(jié)炎、毒蛇毒蟲咬傷的各種藥材。所處其中,好似能清除心中郁結。
桐君白塔。桐君白塔為高20米的七級實心塔,是桐廬縣城的一處標志性景觀。據《桐廬縣志》記載,宋景宗元年曾修葺此塔,明清時期也曾多次修葺過,如今所見的桐君塔是1980年修葺后的模樣。在白塔的右邊有一口重4000公斤的“百令鐘”,上面掛滿紅色祈愿絲帶,寄托著人們的美好向往。每到除夕之夜,桐廬鄉(xiāng)民便會將此鐘敲響108下,鐘聲敲響之時,方圓百里都能聽到,意指除去108種煩惱,“君山晨鐘”也成為了桐君山的一處勝景。
四望亭?!八耐笔侵浮皷|望白云深,西來天目遠,南攀雙臺月,北溯錢江潮”。當立于四望亭內,腳下清流縈繞,四周層巒疊嶂,清澈的天目溪水流到此處與富春江匯合,黃綠分明,交匯處泛起了層層白沫,好似升騰出縷縷白煙,真可謂是“七里瀧云煙飄渺”。再往前看,富春江開闊而深邃,難怪唐朝詩人吳融寫道:“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長川不是春來綠,千峰倒影落其間?!痹娭幸饩骋膊贿^如此吧?
桐君祠。這座祠堂是為了紀念桐君老人而建造的,正上方匾額“桐君祠”三字為葉淺予先生所書。位于祠內正中的塑像便是桐君老人,四周的雕塑群以歷史年代為順序,塑出各位華夏中醫(yī)藥大師。他們依次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創(chuàng)望、聞、問、切四診法的扁鵲,東漢“醫(yī)圣”張仲景,東漢末年的“外科鼻祖”華佗,晉代著修道煉丹經典《抱樸子》的葛洪,唐代“藥王”孫思邈,宋代針灸學家王維一,明代醫(yī)藥學家李時珍,最后一位是中國最早的解剖學家王清任。祠堂內有一方碑文,距今已有800余年歷史,記敘了桐君的來歷,其行醫(yī)濟世的史跡,還描寫了桐君山秀麗的風光。
古石刻。桐君山上留有許多摩崖石刻,桐蔭問道亭內就有兩方石碑,一塊刻有宋代學士楊時所作的《登桐君山》,另一塊鐫刻著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的《啟孫若裘書》。在后山還可看到一塊石碑,是南京中醫(yī)學院教授吳貽谷撰文并書寫的《贊桐君》,碑文僅用了80個字,高度概括頌揚了中藥鼻祖桐君在山上結廬煉丹、行醫(yī)采藥的功績。桐君亭內的“藥祖圣地”青石碑、“藥祖之鄉(xiāng)”古牌坊、“中藥鼻祖”石碑,都帶有其獨特的古樸氣質,都是桐君山中華醫(yī)藥圣地的象征。
藥祖朝圣節(jié)。桐君山的空氣中,總是飄蕩著一股淡淡的草藥清香。桐君山藥膳,聞名遐邇。藥膳根據古方開發(fā)而成,藥借食力,食助藥威,既具有營養(yǎng)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每年9—10月份,為弘揚桐君老人行醫(yī)濟世的高尚品德、豐富桐君山中醫(yī)藥文化,都會在此舉行華夏藥祖朝圣節(jié)。節(jié)會期間,保健藥膳評比、中藥保健知識講座等活動精彩紛呈,深受游客歡迎。
七里揚帆感快意人生
七里揚帆。遠遠就能望見幾艘頗具“古桐風情”的畫舫停泊在渡口,不難想象“七里揚帆”是何等快意。過去富春江上游七里瀧一帶灘多水急,舟楫經過此地,都要在此等候東風來臨,以借風力上行。每當東風一起,千帆競發(fā),艄公的號子響徹云天。70里的路程,借助東風仿佛只走了7里一樣,所以有“有風七里,無風七十里”之說。舟行水上只見兩岸小鎮(zhèn)高樓林立,間或幾處飛檐翹角半隱半露,既富現代氣息又不失古樸氣質,偶爾鐘樓的整點報時聲傳來,余音裊裊。
富春江野生魚。富春江中有80多種魚,最具特色的當屬鰣魚和子陵魚。鰣魚全身呈白色,在每年4—5月份從海里沿錢塘江游到富春江產卵,每當漁人用網捉到此魚時,它不會像其他魚一樣掙扎亂跳,而是一動不動,生怕損壞了鱗片,所以也叫惜鱗魚。這種魚在烹煮時,鱗片不用刮掉,適宜清蒸,遺憾的是現在這種魚難得一見了。另一種獨具特色的子陵魚,身長不足3厘米,每年7—9月份成群結隊沿江至子陵灘一帶聚集,當地人認為它們是在朝拜嚴子陵,故得“子陵魚”之名。此魚肉嫩鮮美,獨具風味,可紅燒,可作羹,是一道上好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