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本細讀不是毫無重點的、超越文本的過度解析,也不是浮光掠影地瀏覽文本的淺度解讀。文本細讀需要細,同樣也需要適度。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潛心文本,同樣呼喚文本細讀。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引導學生感知作者語言文字的運用、意境的創(chuàng)設(shè)、文化的呈現(xiàn);在細讀中體會人物形象的生動豐滿、情懷的高雅豪邁、民風的淳樸無華。
關(guān)鍵詞:文本細讀 語言 意境 文化
文本細讀理論原本并非用于語文教學中,隨著國內(nèi)學者對文本細讀研究的不斷系統(tǒng)化,文本細讀實踐性不斷增強。于是,文本細讀法逐漸滲透并應(yīng)用到語文課堂教學中,這對于文本解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對于文本而言,小到一個標點,一個詞,大到一句話,一個段落,或許就是文章的玄機所在。葉圣陶說:“甚解豈難至?潛心會文本。”即強調(diào)閱讀教學中一定要深入文本,尊重文本,回歸文本,與文本對話。在細節(jié)之處仔細推敲賞析方顯故事的跌宕起伏,人物的情感變化,語言的精妙絕倫,意境的幽靜深遠,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有文本意識,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研讀文本,不能淺嘗輒止,浮光掠影。
一、見微知著,于語言文字中感知人物形象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盵1]語言文字看似簡單,實則卻身兼?zhèn)鬟_信息的重任,意義不凡。它可以一字引領(lǐng)文章的情感基調(diào),也可以一詞體現(xiàn)故事的曲折跌宕。它本身具有的多義性和豐富性使得文本鮮活、靈動和豐滿。葉圣陶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在閱讀中只字片語有時都值得我們?nèi)テ纷x、賞析,感知文字的精髓,領(lǐng)悟語言的精妙。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文本細讀時,有時要讓學生深入字詞,感知人物形象。魯迅在《祝?!分杏幸惶帉ο榱稚┈F(xiàn)狀的描寫:“她一手提著一個竹籃,內(nèi)中一個破碗,空的?!币弧捌啤币弧翱铡卑严榱稚└F困可憐又無人愿意伸手幫助的生活狀態(tài)凸顯無疑,一個人悲苦凄慘就算了,可若她如此凄慘還沒有人肯施以援手才是真的可憐了。品味朱自清在《背影》中如何刻畫父親的形象時,文本細讀,猶如在現(xiàn)場。文中父親買橘子時的一系列動作描寫如“蹣跚地走”“慢慢探身”“兩手——攀”“兩腳——縮”“身子——微傾”等,細讀之下,一字一詞使得父親的形象生動感人。
二、情景交融,于意境中體味詩人情懷
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時總是善于在情境中浸潤自己的情懷,使之情景交融、寄情于景。文本細讀就是讀者與作者通過文本的媒介進行思想與靈魂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觸動。它可以帶領(lǐng)學生跨越時空的限制、歷史的更迭而跟隨作者的靈魂感受竹林溪澗、落霞余暉、明月唱晚的閑情逸致,還可以體會把酒賞菊、登高遠眺、古道快馬的瀟灑豪邁。用文本細讀法分析詩歌的意境時,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吟誦古詩,在誦讀中理解詩文內(nèi)容。其次,引導學生學會積極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體會詩詞意境的創(chuàng)設(shè),觸摸詩人情懷。如王維的《山居秋暝》一詩,全詩意境深遠,景色宜人??丈接旰蟆⑺砷g明月、石上清泉、晚歸浣女、泛舟漁人構(gòu)成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畫。全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給人一種清新、寧靜、淡遠之感,詩人王維也于此詩情畫意之中寄托了自己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三、奇文共賞,于文化中感受風俗人情
文學是文化的一種載體,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發(fā)展在文學中都有跡可循。閱讀文學作品,在感知作者精神意志的同時,又要學會吸取其中的文化精髓。傳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一部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yīng)該引導學生潛心文本,解讀其中的文化底蘊,領(lǐng)略其中的風俗人情,品味世間的人生百態(tài)?!对娊?jīng)》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其所反映的農(nóng)業(yè)文化以及占卜文化等內(nèi)容豐富,意義深遠,在文本解讀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其中的表現(xiàn)手法和浪漫的愛情故事,更要引導學生關(guān)注故事發(fā)生的文化背景,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沈從文的《邊城》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偏僻卻美麗的湘西小鎮(zhèn)風景畫,其中山水交融,林木環(huán)抱,碧波粼粼。更重要的是這里民風淳樸無華,民情質(zhì)樸醇厚,民俗古樸有趣。我們可以看到湘西青年男女擅長以歌傳情;過年時人們舞獅子耍龍燈,鑼鼓喧囂;端午節(jié)要喝雄黃酒,還可以看龍舟競賽;中秋節(jié)青年人賞月歌唱等民俗風情。如果不能細品小說中這些關(guān)于湘西民俗風情的描繪,就難以體味《邊城》中的人物美和景色美。
正如文本能用細節(jié)打動人一樣,教師的解讀有道同樣會讓學生受益匪淺。潛心文本,細細品味,力求返璞歸真,回歸文本,然后在細讀文本的過程中,使學生不斷提高認知、探求新知、提升審美、鍛煉思維,從而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錢保會,女,碩士研究生,淮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