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正題之前,我們先來聊聊一部電影——《起跑線》。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對富裕的年輕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進入一流私立小學(xué)、贏在“起跑線”,是如何“不擇手段”的。本質(zhì)有點不堪,情節(jié)卻極其好笑,比如這位媽媽謹遵“科學(xué)養(yǎng)育”方法,給孩子吃飯時間精確到分;比如媽媽為了給孩子營造英語環(huán)境,總是出其不意考老公英文單詞的拼寫;比如他們搬家到貧民窟,努力學(xué)習(xí)窮人的生活,只為了幫孩子騙取一個只占25%的窮人錄取名額……
電影里那位媽媽的焦慮、爸爸的無奈以及孩子的懵懂,讓無數(shù)中國父母感到無比熟悉,誰說這不是我們的寫照呢?
自從有了孩子,再散漫的媽媽,都開始和自己較起勁來。閱讀大量育兒書、用小本子記錄孩子的飲食起居、關(guān)注各種求學(xué)公眾號,甚至干脆放棄大房子去買老破小學(xué)區(qū)房……
本來,我也以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直到有一天我在書店無意翻開一本書《我們都不是完美父母》。
書的作者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用簡筆畫配上簡單的文字,描繪出了有兩個孩子的崩潰生活(當然也有幸福啦)。
其中有專門寫睡眠的——當她和老公好不容易在夜里第八次哄睡了老二,天也亮了,老大來到了他們的房間,愉快地喊道:“爸爸媽媽,該起床了!”他們就當沒聽見。
也有專門寫吃飯的——當她終于把老二吃飯吃一半時拉的大便清理好,老大卻把一盤意大利面扣到了自己頭上。然后,她自己先把飯吃完再說。
作者還揚言要出一本育兒書,書名就叫《想要搞定你的娃?給他餅干》。
讀到這里我哈哈大笑起來,養(yǎng)過孩子的人,就會知道餅干對孩子的神奇魔力!然而大部分父母包括我,都不敢隨意給,因為怕影響正餐。
總之,作者顛覆了我當時作為新媽媽的三觀,讓我覺得育兒不再是一件精密的科學(xué)事件,育兒就和吃飯上廁所一樣平常,不用太和自己較勁,也有權(quán)抱怨、偷懶甚至發(fā)飆。
而和自己較勁的父母,應(yīng)該大有人在。
他們生怕打破一次所謂的原則就會令孩子不再遵守規(guī)則,于是他們嚴格要求孩子,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他們把“未來”假想成怪物,如果孩子不夠強大,就會被“未來”一口吃掉。
好累哦。
如果身體的弦緊緊繃住,你該如何舒展雙臂,溫柔擁抱你的孩子呢?
《起跑線》的故事結(jié)局,讓人意想不到——一心想讓女兒躋身上流社會的媽媽,竟主動提出將孩子送去公立學(xué)校,和貧民的孩子一起學(xué)習(xí)。為什么?因為他們自己與他們的孩子,在所謂的“高尚社區(qū)”里,并沒交到真心的朋友,反而在他們假扮窮人的那段日子里,從那些一無所有的人身上學(xué)到了善良、互助、樂觀以及博愛。
他們最終認識到,比起成為一個滿嘴英文、滿身名牌卻不得不為了名利總是欺騙朋友、逢場作戲的人,他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內(nèi)心充滿愛的懂得努力生活的人。
這并不是嘩眾取寵,這才是教育的本質(zhì)。
而將孩子培養(yǎng)成這樣的人,有的事你根本無需較勁——孩子想多睡會兒,就會養(yǎng)成賴床的習(xí)慣嗎?孩子多吃兩口零食,從今就不吃飯了嗎?孩子和小區(qū)清潔工的孫女打得火熱,今后就要掃大街了嗎?比起學(xué)彈鋼琴,孩子更想去看動物,這會影響智商嗎?
我們之所以覺得育兒累,是因為我們太喜歡和自己較勁。而我們之所以會和自己較勁,是因為對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還不滿意,所以希望孩子能好一點,再好一點。
愿望沒錯,方法錯了。我們越是感到壓力,就越應(yīng)該讓孩子感到松弛,對孩子寬容,也是放自己一馬,然后你會欣喜地發(fā)現(xiàn),你懶也偷了,孩子也更愛你,還更自覺了。因為,一個得到媽媽充分包容的孩子,一定會更愛媽媽,一旦更愛你,當然更愿意聽你的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