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編者按
我們小時候,父母大多數(shù)都忙于生計,對孩子的心理可謂關(guān)注很少,吃飽穿暖即可。而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父母懂得陪伴的重要,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和心思去關(guān)注孩子的成長,大到興趣班的選擇,小到服裝搭配,都盡量尊重孩子的意愿。即便這樣,也難免會遇到有分歧的時候,這時該如何處理?比如,家長和孩子之間發(fā)生審美差異的時候該如何解決?孩子看中的衣服或者飾品太過昂貴,買還是不買?孩子并不完全了解其貴重,家長此時該如何引導?這些,都是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審美過程中經(jīng)常碰到的難題,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早在1793年,德國著名作家席勒就提出了“美育”的概念。通常而言,孩子在3歲左右開始出現(xiàn)性別意識,而一旦有了性別意識,也就有了愛美的意識。日常服飾的搭配是最基本的潛藏在家庭環(huán)境中的美育教育,但更為重要的美育,在于引導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審美觀,鼓勵孩子去探索美、認識美。
明星孫莉最近分享了一個多多用毛線做兔子的過程,細心的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視頻中多多的右手無名指戴了枚戒指,更有網(wǎng)友翻出多多以前的照片,小小年紀就已經(jīng)打耳洞,戴耳環(huán)。對此,大家看法不一,有人認為愛美是孩子的天性,沒什么大不了。有人卻認為:“小小年紀就學大人戴耳環(huán),這不像一個孩子該有的樣子?!本W(wǎng)友議論的背后,戳中了很多父母或許都會困惑的事情:到底該不該鼓勵孩子愛美?大多數(shù)媽媽應該都有同感:任何規(guī)定都不可能阻擋一個孩子愛美的腳步。曾經(jīng)聽一位老師講,她女兒在四歲時,趁她上班,在家將她的首飾戴了滿頭,讓她哭笑不得。愛美,意味著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主見,與其打壓、抑制,不如給孩子充分探索的自由,并輔以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在不斷提高自己審美的過程中,成長為更優(yōu)秀的自己。
楊瀾在少女時代,很羨慕同學辮子上的有糖果色圓球的發(fā)圈,自己也悄悄買來戴,爸爸雖然沒有當面斥責,卻用了一個巧妙的方法引導她認識到這是一種虛榮的表現(xiàn)。后來楊瀾能夠被評為中國最美知性女人,內(nèi)心強大、靈魂優(yōu)雅,她的爸爸真是起到了很大教育作用。
幼兒園的孩子,對美的要求已經(jīng)初步呈現(xiàn)。除了在常規(guī)的美術(shù)活動、音樂活動中,父母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挖掘孩子某些先天的審美潛質(zhì),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和培養(yǎng)外,還可帶孩子多參加審美實踐活動,帶孩子走向大自然。蔚藍的天空,千姿百態(tài)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讓大自然的一切美好都映入孩子的眼簾,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有機會的話可以帶孩子去參觀美術(shù)館、文化展,觀看舞臺劇、音樂劇,見識更廣泛的美的世界,明白不僅是服裝,器物、書法、建筑、戲曲、音樂、舞蹈、文學作品中也都有美的存在,理解天地、自然中有大美。
當然,一味順著孩子的審美選擇也不妥當。特別是我們處在這樣一個消費時代:網(wǎng)絡上的購物平臺每天給我們灌輸“買買買”,鼓勵我們把不斷買東西作為一種生存方式,成為“剁手黨”。很多人也在這種理念指引下,用穿得、用得有個性來標榜自己的獨特存在,所謂“我買故我在”。等到孩子長大了,他們很有可能也會繼續(xù)這樣寵溺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郭晶晶、霍啟剛夫婦為年輕的父母們在這方面做出了好的榜樣: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兒子腳上穿的不過是普通的平價童鞋,他們還帶兒子到街頭體驗公益活動,讓他和喜歡自己的市民合影。我們相信這不是作秀、為自己賺好口碑,這是真正的愛孩子。
在具體實踐上,幼兒園的家長們是怎么做的呢?我們來讀一讀三位家長的分享,看看他們是如何對待孩子的愛美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