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聰
【摘要】宣教工作是博物館的關鍵性工作,不僅能夠促進博物館的良好發(fā)展,而且還有利于正能量的傳播,在提升博物館服務水平、加大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聯(lián)系、落實愛國主義教育、構建和諧穩(wěn)定社會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博物館宣教工作內涵及重要性,對新時期宣教工作創(chuàng)新思路展開了深入探討,旨在實現(xiàn)更加理想的宣教效果,對該項工作的開展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價值。
【關鍵詞】博物館;宣教工作;內涵;重要性;創(chuàng)新思路
【中圖分類號】F08 【文獻標識碼】A
根據(jù)1989年9月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第16屆全體大會通過的《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章程》,博物館的定義為:博物館是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的非營利的永久機構,并向大眾開放。它為研究、就與、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示人類及人類環(huán)境的見證物。
博物館是一個通過陳列文物、照片、影像、聲音等實體和非實體形式,以講解員為載體,將這些實體或非實體所代表的含義、精神呈現(xiàn)出來,達到傳承文化文明的目的的地方。因此,博物館的宣教工作,地位其實是舉足輕重的。在博物館全新發(fā)展的新時期,宣教工作如何做到工作創(chuàng)新、順應時代形勢,是現(xiàn)階段博物館必須重視的問題。
一、博物院宣教工作內涵及重要性
了解博物館宣教工作內涵,并明確其重要性,是對該項工作進行創(chuàng)新的基礎,進而才能確保宣教工作水平和工作質量的顯著提高。
(一)博物館宣教工作內涵
博物館宣教工作的本質內涵是指以各種陳列的展品為對象,根據(jù)宣教目的的不同,采取提煉加工等方法對其進行處理,然后選擇合適的方式,靈活運用各種語言藝術及規(guī)范的講解技能,用帶有情感的語言將與陳列展品相關的知識內容轉述給觀眾,并傳達其中所體現(xiàn)出的精神及品質,引起觀眾心靈和情感上的共鳴[1]。同時,宣教工作也并不是簡單地進行講解,而是通過引導,把觀眾的直觀視覺所初步獲得的不連貫的感性知識上升為對陳列主題思想的正確理解,以至成為系統(tǒng)的理性知識,提高觀眾對展覽背景知識的認識,并激發(fā)其內心情感,從而使博物館能充分發(fā)揮其社會教育作用,最終達到博物館傳播知識、貫徹社會教育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目的。
(二)博物館宣教工作的重要性
對于博物館來講,宣教工作屬于一項基礎工作,具有社會教育意義,在聯(lián)系社會和廣大人民群眾方面起到了紐帶和橋梁作用。在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持續(xù)推進背景下,博物館所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這對宣教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強化服務意識,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推進博物館宣教工作的順利、有序開展,才能取得更好的社會教育作用,同時也可以樹立博物館良好的社會形象[2]。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不少博物館的宣教工作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與時代發(fā)展相脫節(jié),不僅阻礙了其自身發(fā)展,而且也不利于社會教育的推廣。在此背景下,博物館應及時轉變傳統(tǒng)宣教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從多個方面推進改革和創(chuàng)新,才能滿足新時期發(fā)展需求,這是博物館發(fā)展過程中的當務之急。
二、新時期博物館宣教工作創(chuàng)新思路
基于新時期宣教工作的重要性,博物館人必須從理念上、形式上對宣教工作進行創(chuàng)新,從而達到更為理想的社會教育效果,發(fā)揮出博物館應有的社會教育價值。
(一)加快理念的創(chuàng)新
理念的創(chuàng)新是推動博物館宣教工作改革的第一步,要想順應時代發(fā)展形勢,便要敢于打破傳統(tǒng)、改變定式思維。首先,博物館人應摒棄“照本宣科”的傳統(tǒng)工作理念,應站在觀眾角度進行思考,針對參觀者在年齡、學歷、思維等差異,采取有針對性的社會教育方式,把觀眾吸引到博物館。以“近代廣州”展覽特色講解講座系列活動為例,對于“由剃頭到電發(fā)——邂逅民國期間廣州的理發(fā)業(yè)”活動而言,年齡偏大的游客對剃頭比較熟悉,講解員可直接溝通和交流,不需要過多地灌輸相關知識,而是留出更多的時間讓此類游客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勾起其內心回憶。對于90后和00后的觀眾,在不知何為剃頭的情況下,則需講解員進行知識的普及及詳細講解,在觀眾對剃頭有認識以后才能理解廣州理發(fā)業(yè)的發(fā)展,了解到廣州歷史變遷和科技進步。其次,博物館應對自身進行準確定位,明確自身在社會文明建設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意識到宣傳教育工作對引導、匡正人們的道德情操、思想理論所起到的積極意義,既要敢于迎接挑戰(zhàn),又要善于抓住發(fā)展機遇,從大人民群眾的精神層面追求出發(fā),樹立全新的宣教理念,并通過多種途徑加以良性引導,以實現(xiàn)更加理想的宣教效果。比如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在2016年舉辦的“尋訪廣州——中山先生革命舊址徒步行系列活動”,通過參觀孫中山先生進行革命活動的舊址,以現(xiàn)場教學的方式使參加者在舊址里就能夠了解孫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了解他的革命理論和革命歷程。
(二)加快宣教題材的創(chuàng)新
宣教題材的選擇,將會直接影響到博物館宣教工作效果??v觀當前博物館宣教題材,千篇一律、大同小異現(xiàn)象尤為突出,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地方特色,觀眾難免會產生抵觸甚至是厭倦心理,吸引力不強,難以實現(xiàn)較為理想的工作效果。對此,在新時期博物館開展宣教工作時,應從宣教題材方面入手,充分挖掘地方歷史和地域文化,轉變目光,選取新穎題材,打造一系列的特色宣教活動[3]?!敖鷱V州”特色講解講座系列活動通過選擇通俗題材,在探索和揭示歷史細節(jié)過程中,喚醒民眾的愛國情懷,無論是“廣州居·大不易——民國時期廣州那些與房屋有關的瑣事”,還是從“使用筷子到習慣刀叉——廣州飲食方式的改變”,或者是“廣州千年花市變遷”等,都把百年羊城所發(fā)生的那些值得羊城人回味、驕傲甚至引以為豪、鮮為人知的逸事與觀眾共同分享,一起感悟羊城近代歷史的滄桑,也一起領略百年來羊城人的喜怒哀樂?!敖鷱V州”展覽特色講解講座系列活動在宣教題材選擇上兼顧了趣味性、長期性和專業(yè)性,然后以講解和講座相結合的宣教方式,有選擇地講述“歷史的細節(jié)”,在觀眾的面前還原近代廣州的真實面貌,進而喚醒觀眾對“廣州生活”的集體記憶,打開了觀眾的記憶閥門?!敖鷱V州”宣教品牌項目在博物館與觀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不僅可以使其在聽取宣教過程中更加認真、耐心,而且還可以共同參與其中,分享自己的記憶,在了解廣州近代歷史變遷過程中,激發(fā)了觀眾對家鄉(xiāng)的感激和熱愛之情,構建了廣州人及嶺南文化中的共同價值觀,進而實現(xiàn)了更為理想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
(三)加快宣教形式的創(chuàng)新
以往博物院宣教活動的形式比較單一,在新時期,在沿用傳統(tǒng)巡展、講解的同時,還應通過多渠道、多方式、全方位地拓展宣教活動渠道,創(chuàng)新并豐富宣教形式,提高宣教工作水平,擴大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宣教活動,建設信息化數(shù)字化博物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對實體陳列展品進行信息采集,以圖像、音頻、視頻、動漫、微電影等形式上傳網絡,供人們觀看、分享并交流。同時,博物院在開展宣教工作,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方式進行宣傳預熱時,還可以借助各大型網站、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推送、微視、微電影等進行宣傳,如2016年舉辦“尋訪廣州——孫中山先生革命舊址徒步行系列活動”時,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就利用了微信、微博、官網進行宣傳,并通過豆瓣等新興的網絡平臺及時發(fā)布活動的新聞稿件,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參與到該項活動中。另一方面,采取實地考察、自主參觀等形式創(chuàng)新社會教育的方式。比如2016年的“尋訪廣州——尋訪廣州起義足跡活動”中,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與廣藥集團合作,組織廣藥集團員工尋訪多個與廣州起義有關的史跡點,包括廣州起義紀念館、廣州起義烈士陵園、起義組織者楊殷舊居等,在各舊址內,講解員引導參與者通過看展覽、聆聽講解、提問和自由組合尋找答案等方式了解廣州起義的內容;同時,講解員引導參與者走進大街小巷去尋找舊址,用眼、耳、口、手、腳、心全方位地親身體驗,感受革命前輩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情懷。
三、總結
宣教工作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是新時期博物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不僅應順應時代形勢的發(fā)展,也是博物館提高服務質量的一種方法,更是充分發(fā)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重要舉措。在創(chuàng)新及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應從理念、題材、形式等三方面入去考慮、分析及探索有效的社會教育工作模式,才能實現(xiàn)較為理想的宣教工作效果,促進博物館在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劉萬成.淺談新時期如何做好紀念館創(chuàng)新講解工作[J].赤子,2017(24):165-166.
[2]王克勤.新時期紀念館、博物館宣教工作創(chuàng)新思路[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4(12):82-83.
[3]劉利偉.淺談新時期紀念館宣教工作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