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娟 唐霞
【摘要】劉巨德是現代藝術家龐熏琹的學生。其藝術涉及領域眾多,分別為漢磚、石刻、壁畫、漆畫、文人畫、民間畫、西方現代畫等。他深受導師影響,在形式美和裝飾美中尋找出自己的生命之道。本文主要從藝術家所探討的混沌藝術、文脈相承及藝術表現來展開論述,分析他的藝術之路如何回歸家鄉(xiāng)、回歸自然、回歸生命之源、回歸宇宙。
【關鍵詞】劉巨德;渾沌;藝術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劉巨德,20世紀50年代生人,出生于遼闊寬廣的草原之地。70年代畢業(yè)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73年赴云南省,擔任云南美術出版社編輯。1978年拜入清華大學藝術家龐熏琹的門下,主要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tǒng)藝術與西方現代藝術之間的契合點,畢業(yè)后留校任職。曾經擔任各種學術學會主席,現為清華美院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畫協(xié)常務理事等。出版的書籍有《圖形想象》《面對形象》,畫冊有《劉巨德素描集》《劉巨德中國畫作品集》《劉巨德油畫作品集》《劉巨德寫生作品集》等。
吳冠中追尋形式美,因而勾勒出溫潤秀美的江南水鄉(xiāng)。龐熏琹對裝飾美情有獨鐘,因而將畢生精力放于裝飾藝術上。而劉巨德把他們的形式美和裝飾美結合起來,從中探索出一條獨具自我風格的藝術之道。他曾說:“宇宙之道,當它印在你的心靈上,就會成為生命的旋律。”由此可以看出,劉巨德先生的藝術自始至終都在追尋著那生命的狀態(tài)、精神。又或者說,是他的心一直沿著生命之光,走向自然之道、回歸本真、回歸渾沌的世界。
一、藝術哲思
莊子曾用“渾沌”一詞來比喻無為之帝,用“倏”“忽”來比喻有為之帝。有為之帝為了報恩,讓無為之帝與眾生一樣具有“視聽食息”的七竅,結果“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從這可得之,莊子是希望君王無為而治,無所作為而為之。反過來說明“渾沌”是不需要任何的人為治理,不需要塑造,它只要保持原本模樣。那么在渾沌的世界里,究竟是什么樣的呢?它有何魅力吸引劉巨德先生對此迷戀?莊子說:“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世而得澹漠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jié),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庇纱苏f來,在“渾沌”的世界,一切是那么的虛靜、安詳。它沒有戰(zhàn)亂、沒有紛爭、沒有邪念,有的只是和平、融洽、至善。人們雖然有心智,一心想要改造,卻無處可用,這就是最純粹的、最自然的地方。人們無需有所作為,而是以無所作為的態(tài)度去應對自然、順從自然、聆聽自然。這就是莊子所說的“道”本性的一個方面。莊子還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因是已?!蔽液吞斓匾呀浺黄鹕妫c萬事萬物渾為一體。既然已經是一個共同體,那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嗎?還是順從自然吧!從中可以得之,既然已經與萬物是個共同體,就沒必要分你我。因為一旦要分你我,就是從一分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不就是從“無”到“有”嗎?這不就是一個無窮無盡的世界了嗎?因此,還有必要去分辨和爭論你我嗎?其實“渾沌”是一種“渾濁”的狀態(tài)。你分不清楚它的有與無、存在與否。宛如在東太平洋中,區(qū)分哪些是長江水、哪些是黃河水一樣。從本質上來說,這些水都是無區(qū)別的,所以無從分辨。有為之帝為了報恩,給“渾沌”鑿七竅是因為它看到“渾沌”沒有七竅的感覺器官來分辨世界,結果卻事與愿違。那“渾沌”沒有七竅這些感覺器官來認識和分辨世界,它是用什么來感知世界呢?劉巨德先生認為,它是用內心的直覺來觀察世界。這與兒童時期的繪畫特征很相似,處于兒童時期的孩童就是依靠直覺來繪畫,淳樸自然、天真無邪,毫無功利可言,一切都是原生態(tài)。就好比剛出生的嬰兒,沒有經過社會的洗禮,是那樣的稚樸、至善、唯美。我想,劉巨德先生就是看到了“渾沌”的善良、純樸、毫無“機心”、保持真我等特性,因此才在藝術的領域也要呈現出來。其實就是藝術家本身想要進入“道”,以獲得精神和物質上的自由。用莊子的話就是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無所待,以游無窮的生活”。人生在世,生命短暫。不要執(zhí)著于得與失,要順從自然,回到人生的真諦。
二、文脈相承
如果說,從一件藝術作品中找不到任何前人的根基的話,那么這件作品可以說是不成功的。我們既要從前人那里汲取營養(yǎng),又要創(chuàng)新,尋找自己的藝術語言。劉巨德先生深受現代大師林風眠的影響,也走尚簡的道路。林風眠曾提出一個繪畫理念——單純畫論或概括論或簡筆論。他說:“什么是簡筆畫?簡而言之,就是把復雜繁密自然界的物象,設法使之單純化;后來一直成為寫意畫。梁楷的減筆畫,實與現代速寫是同樣性質的。向復雜的自然物象中,尋找他顯現的性格、質量、和綜合的色彩表現。由細碎的現象中,歸納到整體觀念的意思?!睆闹锌梢钥闯觯阉囆g做成單純化,需要從萬物當中取舍和裁剪,仿佛是把肉體抽離,找出筋骨來表現生命的精髓。但是在他的作品當中,又不僅僅只是筋骨,還有血肉。林風眠說:“他可以通過色彩、線條的組織來構成表現復雜和豐富而又深刻的思想感情,用抽象的形式,把時間、空間的觀念綜合表現較大的抽象?!蹦憧此摹妒伺穲D,線條簡單、奔放自由,放棄了傳統(tǒng)的線描方式,打破了只勾墨線的框架,卻把女人的纖細、柔情似水表現得淋漓盡致。劉巨德從中汲收養(yǎng)分,在他的陶瓷藝術頭像作品中,用極簡、概括的方式去塑造,體現了那種純凈的、柔和的美。劉巨德先生除了從林風眠身上學習以外,還從導師龐熏琹那里得到啟發(fā)?,F代藝術家龐熏琹視裝飾藝術教育為畢生事業(yè),顯然這是他從眾多藝術門類中選取屬于自己的文化藝術道路。龐熏琹說:“變形是裝飾紋樣的一個根本問題。其目的是為了使紋樣造型更美,同時變形是為符合裝飾功能和制作的需要。變形是運用提煉、概括、省略、夸張、添加,以及象征、聯(lián)想、擬人化等多種藝術手法、創(chuàng)作出特征明確,形象生動、裝飾優(yōu)美的各種紋樣?!睆倪@段話看出,龐熏琹喜歡用簡單、夸張、省略的語言去概括和表現事物。因此,他的畫裝飾效果很強。如果說龐熏琹是對裝飾藝術造型的探討,那么劉巨德先生則是對其藝術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他的玉蘭系列作品中玉蘭的造型簡單而夸張,花瓣以三角形來塑造,既穩(wěn)定又純潔。白馬的造型不像西方那樣注重明暗、解剖;也不像唐代韓干筆下的馬那樣用精細的線條來勾勒,而是更為簡約化,如剪影般,盡管只是簡單幾筆,卻能把馬的生命、精神狀態(tài)呈現出來。
三、生命之光
劉巨德先生說:“生命的奧秘,吸引著我,朝思暮想。她無邊的虛存在,所有看得見得實在,都由她生生不息而來。她是母親,是道;傳說母親走進黑夜的雷電,從陰陽兩極的閃電里,取回黑白,給兒女留下太極陰陽?!贝嬖谂c虛無、陰與陽,這不就是莊子所說的“道”嗎?這不就是先生所要追尋的生命之光嗎?他筆下的作品無論是《黑白緣》還是《花韻》,亦或是《守夜草》,都是“道”的呈現。黑與白中孕育著新生命的來臨。盡管黑多于白,但還是看得出生命的律動。你看那《守夜草》,黑夜中,光亮閃閃,就如同一個個新的生命降臨,在上空游動,逐漸生長。此時的你看不出草的模樣,因為它是在混沌的世界里存在。這也映照了先生所說的“生命是一團混沌的光亮,在看不見的謎底?!蹦阍倏础逗鷹罨辍樊嬅嫔蕼啙?,葉子不是規(guī)整的造型,而是在風中飄動模糊的卵圓形。在荒蕪干旱的沙漠里,胡楊毅然堅守崗位,體現它生命的強盛。這不就是沙漠里的生命之魂嗎?盡管在混沌的沙漠里,但它還是涌動著新的生命,并且頑強、宏大、旺盛。龐熏琹把裝飾藝術作出了新篇章,而劉巨德先生把它推向了更新的階段。不管是《紫藤下》也好,《夾子的春天》也好,又或是《生命之光》等,這些作品除了裝飾意味濃厚外,從作品的大小來說,還顯得非常大氣。劉巨德先生敢于突破,自制長毛筆,在墻上自由揮灑。筆法肯定,線條的流動如同舞蹈的女子,輕盈灑脫?!渡狻肥亲畲蟮淖髌分?,長達24.9米。站在長篇巨作的作品下,顯得自己是如此渺小。畫面中所有的女人都往生命之光的方向虔誠地禱告。溫順的鴿子也被它吸引得飛過來,花兒盡情地綻放,就好像是她們在迎接著新生命的到來做準備。線條流暢、筆墨收放自如。黑、灰、白處理得當,虛實層次錯落有致。世間本該是五彩繽紛的,可通過畫家的概括和取舍之后,回到黑白兩極的世界,回到世間的源頭。裝飾的畫面中帶著中國藝術的韻味,裝著現代人們的審美觀念。
四、結語
莊子反對厚葬,是因為他超脫生死而順應自然。其本質是他尊重和敬畏“母親”。正是因為他敬畏母親,所以他說:“我回歸母親的懷抱如同從母親的懷抱中出來旅行一樣自然而然。”這種超越曠達的思想影響了劉巨德先生。他說:“對生命的敬畏和體驗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起點和源泉。”因此,劉巨德先生的畫是總是帶著哲學的思辯,向著生命之光,走向“母親”的懷抱。以詩意的語言,訴說著生命的故事。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演繹著人生的原始階段。心向著自然、向著宇宙,找到了棲息之地,因而得到了寧靜。
參考文獻:
[1]孫通海.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6.
[2]楊秋林.林風眠[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
[3]周愛民.龐循琹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陸麗娟(1975-),女,壯族,廣西天等縣人,碩士,副教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主要從事美術理論和美術教育等方面研究;唐霞(1991-),女,漢族,廣西玉林人,美術學,單位: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2016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史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