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森
[摘 要] 如今科技越來越發(fā)達,人們的生活質量隨之提高,智能手機也應運而生。中職學校學生使用手機已經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同時學生也因為玩手機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問題,甚至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學習,從而需要學校進行有效合理的管理,制定完善科學的管理制度,來解決這個問題,使中職教育事業(yè)得以更好地發(fā)展。主要對中職學生手機管理制度的構建進行了探究。
[關 鍵 詞] 中職學生;手機;管理制度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5-0210-02
一、中職學生使用手機的現狀和原因
(一)時代發(fā)展的結果
現在信息科技日新月異,我國科技水平也逐年提高,因此智能手機就出現在大街小巷,手機價格高低不等,手機的性能也越來越多,形狀也優(yōu)化美觀,在具有通訊性能的同時,還可以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如聊天、上網、玩游戲等等,使人們在手機中找到了自己的樂趣,學生也不例外,因此手機就成了學生打發(fā)時間的玩物。
(二)追求時尚和潮流的思維以及盲目的跟從
現在科技如此發(fā)達,手機成為人們的新寵,遍布大街小巷,中職學校也不例外,學生認為手機滿足了時尚潮流的需求,因此被手機吸引。另外一個因素是學生的攀比和盲目從眾的心理,家長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更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差,孩子會學習家長的這種思想,從而導致學生也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因此手機成了學生進行比較的對象。
(三)方便交流和聯系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手機利用率為何會如此之高呢?那是因為手機讓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和聯系變得更加方便。家長為什么會給學生配備手機,同時還允許孩子將手機帶到學校,那是因為家長給學生買手機沒有任何的負擔和限制,另一方面還可以方便家長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及時掌握孩子的各種動向,了解孩子的生活習慣和喜好,建立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良好交流。學生有了手機,有助于和老師之間的探討與交流,對于那些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都可以和教師進行溝通,減少學生面對教師時的那種緊張和害怕的心理,從而促進師生關系。教師通過手機可以實時對學生進行校園一卡通的定位監(jiān)控,再結合其他功能,從而更好地指導、教育、管理學生。
(四)可以上網交友娛樂
中職學生大多數是青春期的孩子,性格比較叛逆,對各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從而具有購買手機的欲望,進而進入網絡世界。通過手機,學生可以發(fā)掘自己的潛力,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也可以利用視頻娛樂自己的心情,同時也可以交朋友,表達自己的情感。
二、對中職學生手機管理制度構建的思考
(一)實現制度的統(tǒng)一性
制度的制定不僅僅在于實現更完善的管理學生,主要還是在于對學生行為的制約。因此,制定中職學生手機管理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四個統(tǒng)一:統(tǒng)一管理措施、統(tǒng)一管理學生、統(tǒng)一制度考察、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管理措施指的是學生需要意識到這個管理措施的思想,在自己的班級里設計出一塊區(qū)域作為手機管理專用,比如放置手機管理盒,這個盒子是一個學生一個,學生在上課前將手機放到盒子里進行統(tǒng)一的管理。統(tǒng)一管理學生的主要做法是在班級里挑選3名自控能力比較強并且有責任心的學生,讓這些學生當手機管理隊長,從而每個星期組織開展班級會議,加強手機管理的力度。同時這三名學生需要了解每位學生手機的信息和情況,并且做好記錄,在上課前要提醒同學將手機放置到管理區(qū)域,做好管理工作,還要適時地將管理情況上報給教師或者學校,定期做好匯總工作,有序地進行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統(tǒng)一制度考察指的就是將制定完善的手機管理制度以及相關工作的管理制度等信息文件公布給全校師生,對手機管理中出現的所有問題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對那些沒有按照制度實施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處罰,例如,有人違反了手機管理制度,就取消其參加各項評優(yōu)的資格,包括獎學金,都不允許參加,通過制度的統(tǒng)一考察為中職學校的手機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統(tǒng)一思想指的就是組織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和宣傳,比如開家長會或者班會、辯論賽等,使學生在潛意識里可以思考手機帶來的影響,通過教育引導,讓學生意識到手機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二)通過活動促進制度的制定和實施
手機管理制度想要更加完善、合理地進行和制定,除了與文化相結合以外,還需要組織開展各式各樣的、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來推動手機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有效實施,同時還發(fā)掘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比如,學校組織班級紀律活動,將手機管理納入班級紀律的考核之中,學校通過考察、觀察每個班級的實際情況,如,上課時學校領導或者教師可以在教室外悄悄地觀察,看看每個班級上課玩手機的真實情況,對于違反制度的學生,記錄到班級紀律的考評中,定期進行班級紀律考評,對于評分高以及手機管理到位的班級,頒發(fā)“模范班級”的小錦旗。并且,學校還需要開展學生個人的考評,通過學生的問話、教師的舉薦和同學的評價,再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考察,對于那些嚴格遵守手機管理制度、平時工作負責、學習認真的同學給予相應的獎勵和表揚,給這些學生頒發(fā)“優(yōu)秀學生”的稱號,同時,在課堂上,讓這些學生講述自己的經歷,以及如何很好地管理自己以及如何進行手機管理。學校還可以開展辯論賽,主題就是關于“如何有效地制定管理制度進行手機管理”,或者進行作文大賽和演講比賽等,利用這些活動讓學生了解如何科學適當地使用手機,同時也使學生有效遵守手機管理制度,深刻認識到手機管理的重要性,減少投入在手機上的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對學習保持高度的注意。
(三)以特色為基礎的文化管理制度
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中,需要重視中職學校校園文化的利用,營造一種充滿校園特色的氣氛,在學校的手機管理中滲透校園文化,針對中職學校的專業(yè)開展手機管理工作,制定手機管理制度。比如,學校的手機管理盒子可以邀請室內設計專業(yè)的學生來設計制作該盒子,如在盒子上可以畫不同的圖案和制作不同的形狀,從而來裝飾美化自己的手機管理盒。美術專業(yè)的學生還可以設計繪畫手機管理區(qū)域,將這個區(qū)域更好地和教室結合成一體,使班級的手機管理區(qū)域變得更加有趣,同時,美術專業(yè)的學生還可以在學校的宣傳黑板上設計一面關于手機管理內容的彩繪或者文字,讓全校師生都可以感受到學校對手機管理的重視。并且學生還需要大量的展現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為手機管理區(qū)域設計一個有特點的名字,比如“手機停車場”“手機的home”等,通過這樣的取名讓學生參與其中。不管是設計還是畫畫取名,都可以很好地讓學生接受手機管理制度,讓手機管理方式成為中職學校的一種特色。
與文化有機結合的手機管理制度,對學生進行統(tǒng)一有效的管理,也讓學生主動自覺地進行手機管理,讓學生由剛剛開始的抗拒心理,慢慢變成一種欣喜的接受。
(四)發(fā)揮家長、教師和學生在手機管理中的積極作用
學校實施手機管理制度需要從一點一滴開始,先在幾個班級進行重點實驗,在慢慢地擴大到整個學校,對于一些成效不好的班級重點進行管理,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將手機管理工作變成一種自主自愿進行的工作,從而建立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有效地實現手機管理工作,最后使家長和師生都可以得以發(fā)展。站在家長的角度,總是希望學校可以有效管理學生,讓學生不再沉迷于手機,學習成績得到提升,孩子回家后,不再忙于自己的手機,而是會和家長進行交流溝通,提高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家長看到孩子的這些改變,怎么會不開心呢?從而就會更加鼓勵支持學校進行手機管理。站在教師的角度,制定實施手機管理制度可以讓課堂紀律得到改善,變得有秩序,還可以讓學生對課堂知識有更多的領悟,使教師的教學質量得以提高,心情自然就愉悅,因為老師再也不用對學生上課玩手機的情況軟硬兼施,也不需要不厭其煩地教導學生,同時課堂紀律也得到了保證,教師和學生也不用因為玩手機的事情發(fā)生矛盾和沖突,學生上課也會認真聽講,能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因此教師自然而然的開心,教學時也能夠進行更多的講解,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站在學生的角度,當手機放到了自己認為安全的地方,就會安心,也會將注意力放到課堂上。因為在沒有手機管理制度的時候,學生總是會忍不住將手機拿出來玩,只有拿著手機才可以,一秒都放不開手機,現在有了手機管理制度,學生的行為受到了控制,手機也被管理起來,就是上課想玩也很難拿到手機,更加不敢拿,從而使學生不得不認真聽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自身的學習成績。
因此,制定實施中職學生手機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或許在這個制度的制定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許許多多的不足和問題,但是通過不斷地改善和探索,可以更好地完善制度,從而更好地管理好中職學校的學生,幫助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到主動學習狀態(tài)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其今后可持續(xù)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馬永林.對中職學生使用手機的管理初探[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4,32(16):26-27.
[2]季紅霞.對高職學生手機管理制度建構的思考:以常州藝術高等職業(yè)學校為例[J].職教通訊,2013(20):42-43.
[3]阮宇娥.淺談中職學生手機管理的疏與堵[J].現代職業(yè)教育,2016(5):162-163.
[4]謝志平.提高中職學校學生手機管理效率的途徑探索[J].廣西教育,2015(42):9-11.
[5]徐瑜.探討中職學生手機管理策略[J].文理導航,2015(29):84.
[6]史文濤.淺談班級管理中手機對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的影響及對策[J].高中生學習(師者),2013(2):74.
[7]劉欽濤.關于中職生手機管理的三維途徑[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0(10):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