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超云 宋偉
[摘 要] 對《化學檢驗工職業(yè)技能培訓》線上線下互動教學改革中相應課程標準的制定展開了研究。從課程的定位、課程的目標、設計的思路、教學實施保障、教材的使用、考核的方式等方面進行闡述。
[關 鍵 詞] 化學檢驗工;教學改革;技能培訓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2-0010-01
《化學檢驗工技能培訓》課程是化工高等職業(yè)技術院校工業(yè)分析與檢驗專業(yè)、商檢技術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核心課程,是在學生學習了《化學分析技術》和《儀器分析技術》課程后開設的—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通過本課程的理論培訓和操作技能的練習掌握誤差的判別及減免方法、可疑值的取舍方法、容量分析儀器的使用方法、酸堿滴定技術、配位滴定技術、氧化還原滴定技術和沉淀滴定技術,使學生達到化學檢驗工中級工水平及相關技術領域職業(yè)崗位的能力要求,并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課程總體目標
使學生掌握化學檢驗工技能培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運算、基本操作技能,并培養(yǎng)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在培養(yǎng)學生對化工產(chǎn)品進行檢驗的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進一步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習慣,為解決生產(chǎn)工藝、科學研究及開發(fā)新產(chǎn)品的有關分析檢驗問題打下良好基礎。使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利用所學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完成化學檢驗工的工作過程,并能對產(chǎn)品的質量進行判斷,獲得化學檢驗中級工職業(yè)崗位資格證書,具備化學檢驗崗位上崗資格。
二、課程的具體目標
(一)知識目標
掌握正確的解讀標準和技術規(guī)范;掌握不同試樣的采集、制備的方法及樣品組分分離富集的原理和方法;掌握不同滴定分析儀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掌握酸堿滴定法原理和相關知識;掌握配位滴定法原理和相關知識;掌握氧化還原滴定法原理和相關知識;掌握酸沉淀滴定法原理和相關知識;掌握重量分析法的原理和相關知識;掌握實驗結果的數(shù)據(jù)處理及評價方法;掌握原始記錄和分析檢驗報告的填寫要求。
(二)能力目標
能利用標準和相關規(guī)定進行分析;能正確采樣、制樣和進行樣品的預處理;能熟練使用分析天平、滴定管、移液管和容量瓶;能對酸堿性物質產(chǎn)品進行分析測定,如工業(yè)醋酸,純堿等;能對物質中金屬元素進行分析測定,如保險絲中的鉛,自來水硬度等;能對氧化還原性物質進行分析測定,能對鹵素、擬鹵素及Ag+離子進行分析測定,如水質氯化物的測定;能對常量的硅、磷、鎳、稀土等試樣進行分析測定,如合金鋼中鎳含量;能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和分析評價;能正確書寫分析檢驗報告。
三、設計思路
《化學檢驗工技能培訓》內(nèi)容按照模塊化進行設計,共由七大模塊內(nèi)容組成,分別為化學分析技術基礎知識模塊、酸堿滴定法模塊、配位滴定法模塊、氧化還原滴定法模塊、沉淀滴定法模塊、重量分析法模塊和組分分離富集方法模塊。同時以典型化工產(chǎn)品的分析為載體,依據(jù)崗位操作所需要的化學分析能力選擇了七大模塊的實訓項目。實訓項目滲透著本門課程的知識目標,貫穿著本門課程所要培養(yǎng)的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
四、教學實施保障
理實一體化實驗室(配備多媒)或多媒體教室+實驗室。以一個自然班45個學生進行一次實訓為例,實訓室需要準備室一間、天平室一間、加熱室一間、化學分析實驗兩間,推薦實訓室面積約400m2。實訓室必須具備完善的通風系統(tǒng),能將實驗過程中產(chǎn)生的有害氣體迅速排到室外;實訓室必須有容量、重量分析設備,如天平、烘箱、馬沸爐、循環(huán)水真空泵、酸式滴定管、堿式滴定管、移液管、錐形瓶、碘量瓶、容量瓶、稱量瓶、水浴鍋、電爐、洗瓶、燒杯、玻璃棒、干燥器、廣口試劑瓶、小滴瓶、具塞錐形瓶、微孔玻璃坩堝等儀器設備(45套)。
五、教學方法、手段與教學組織形式建議
(一)突出學生主體,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
高職教育不僅要注重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從事專業(yè)領域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使學生具有較強的業(yè)務工作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加強課程,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相長原則,變“學會”為“會學”,變“課堂”為“化驗室”,變“一刀切”為“因材施教”,讓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獲得鍛煉與提高,建立一種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
(二)尊重個體差異,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
對高職學生而言,由于文理兼收,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到文理生之間的差異、學生理論基礎的差異、動手能力的差異以及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進行統(tǒng)籌安排。
(三)整合課程資源、改進教學方式、拓展學習渠道
在教學內(nèi)容上,以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為主,做到理論知識“夠用”,職業(yè)技能“過硬”;在教學方式上,以實踐性教學為主,同時以多媒體、實驗操作錄像、仿真軟件等教學為輔助;在教學渠道上,以課堂教學為主,以技能大賽、課外興趣小組、學習型社團等活動為輔。
參考文獻:
黃培池,王娟.技能大賽背景下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探究:基于江蘇省化學檢驗技能大賽[J].新疆職業(yè)教育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