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青 劉月香
[摘 要] 于永正的“五重教學法”來自于他幾十年小學語文教學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在當下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閱讀教學、習作教學等方面運用“五重教學法”有著非常普遍的意義。
[關(guān) 鍵 詞] 小學;語文教學;“五重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2-0006-02
于永正,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于老師在長期的小學語文實踐教學和指導研究中逐漸摸索總結(jié)出了許多富貴的經(jīng)驗,并提出了著名的“五重教學法”,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他的“五重教學法”將傳統(tǒng)授課與現(xiàn)代教法相結(jié)合,不僅抓住了語文教學的關(guān)鍵,也標志著于永正老師語文教學藝術(shù)風格的成熟和進一步的完善,并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和風格。
一、關(guān)于“五重教學法”
(一)重情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于永正老師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情與趣的互相交融。重情,就是重感情,首先老師要對學生有感情,老師不但要愛護體貼學生,還要理解尊重學生,尤其對學困生,老師應(yīng)該更多地去關(guān)心和幫助他們。其次是上課要有情。上課有情分為關(guān)注教材和學生兩個方面。在備課時,老師要多讀課文,直到讀懂為止,然后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及教學媒介的特征進行書寫教案。上課后,老師要指導學生進行文本對話,同時進行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與此同時,老師更多的是要去關(guān)注學生上課的行為表現(xiàn),進行恰當?shù)囊龑?。重趣,其實就是要讓課堂生動有趣。
(二)重感悟
重感悟就是把學習的自主權(quán)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老師的啟發(fā)下自己去讀書,自己去領(lǐng)會。首先要悟內(nèi)容,悟意義,不僅要掃清語言文字的干擾,讀懂課文,還要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文章的段落大意。其次是悟情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體會文章的表達方式,領(lǐng)悟作者語言表達的意思及獨到之處。領(lǐng)悟的時候要一邊讀一邊思考,要“讀”熟練,讀的時候要帶有感情。于老師在教學中對“讀”是這樣做的,在備課時一遍接一遍地讀,讀到“讀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的地步為止。[1]
(三)重積累
積累包括語言的積累、生活和感受的積累。語言的積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讀和記,一般是按照學習小學語文的規(guī)律進行教學,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要讓小學生學會積累,為“終身性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chǔ);第二是要注重加強課外閱讀量,做好讀書筆記,為習作教學和口語交際教學提供有用的材料。[2]生活和感受的積累,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多接觸自然和社會,增加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于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課外資源,比如帶小學生去博物館等地方學習參觀,從而豐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習作教學提供可用素材。
(四)重遷移
遷移是舉一反三、運用的意思。此處的遷移主要是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生讀和寫方法的遷移。讀的遷移就是應(yīng)用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學到的讀書方法和技巧去閱讀課外書籍和報紙等。于老師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要多讀課外書,讀好書,并且要做好讀書筆記,同時也要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標記,可以采用畫波浪線、標注文字等方法,其目的是方便學生解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等。讀和寫的結(jié)合實際上就是由讀到寫的方法遷移。
(五)重習慣
良好的習慣,可以讓人受用一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于永正老師特別重視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尤其是學習的習慣和運用語言的習慣,在學習習慣上于永正主要培養(yǎng)學生多讀書、勤積累、勤思考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是于永正老師對學生的基本要求。能讓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運用語言的習慣,是于永正老師教學的最大成功。
二、“五重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的優(yōu)越性
作為全國小學語文教學名師的于永正老師,既是基礎(chǔ)教育的教學資源,又是廣大一線小學語文老師的楷模,那么對老師課堂教學風格和特色進行歸納總結(jié),在教學中借鑒和運用會促進廣大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成長和發(fā)展的速度。在于永正老師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看到的是這樣的現(xiàn)象:學生不僅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言語生動,而且課堂上書聲朗朗,不時發(fā)出陣陣的歡笑聲。[3]
在閱讀教學中,尤其在重情感、重感悟和重積累方面,于永正老師的“五重教學法”不僅教學生怎樣讀,怎樣做讀書筆記,還教老師怎樣讀,怎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等。他和他的弟子在教學中把“五重教學法”用得非常恰當,這樣做其實是為了預防課堂氣氛沉悶、有話說不出的狀況。在習作教學中,上課前,于老師經(jīng)常會創(chuàng)設(shè)一個真實的情景,讓學生親眼見到這個事實,讓他們由此情景說出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然后寫下自己的想法就是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帶學生去接觸和感受大自然,讓學生敘寫這個過程自己的親眼所見,這樣做不僅能避免學生說空話,應(yīng)付差事的情況,還能對學生進行踏實的語言訓練,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他自己的寫作教學水平。可見,“五重教學法”是有很多優(yōu)越性的。
三、“五重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識字與寫字教學策略
1.激發(fā)學生識字與寫字的興趣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小學生喜歡學習漢字和書寫漢字,有主動識字與寫字的愿望?!敝灰W生對識字與寫字產(chǎn)生興趣,就會主動集中注意力去識字和寫字,并在識字與寫字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把知識和情感整合到識字與寫字教學中。
2.培養(yǎng)學生識字與寫字的習慣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努力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寫字姿勢正確,書寫要規(guī)范、端正、整潔?!倍拔逯亟虒W法”中也提到了重習慣,寫字習慣不好害處多多,輕則寫出來的字不干凈整潔,重則有可能會影響小學生身體的健康成長。尤其對剛升入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他們正處于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關(guān)鍵期,此時,教師要抓住機會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寫字習慣,好習慣只要養(yǎng)成,就可以終生享用。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識字與寫字的良好習慣。
3.教會學生識字與寫字的方法
識字與寫字要一步一步地進行,就好比學騎自行車一樣,直到最后完全放手,自己去騎,當然,這個過程也需要方法的支撐。識字教學的方法可以采用歌訣識字法、隨文識字法等;寫字教學的方法有觀察法、臨帖法等。如,于永正老師在上《白楊》一課時,板書完課題,就給學生強調(diào)“白”字寫的時候應(yīng)注意上部分寬下部分窄,“楊”字的第一個折要長一些。還告訴學生“疆”“介”“晰”是這一課三個必須會寫的生字,他一邊范寫,一邊教學生怎樣記住這幾個字的結(jié)構(gòu)等,從中可以看出于永正老師注重學法指導,注重教會學生運用,也就是五重里面的“重遷移”。
(二)閱讀教學策略
1.注重朗讀指導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個要求貫穿于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包括精讀、默讀、誦讀。于永正老師就特別注重學生的朗讀指導,“五重教學法”中的“重感悟”強調(diào)的主要就是“讀”,不僅要讀熟練,還要帶有感情,能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如,于永正的弟子張祖慶老師在教授《祖父的園子》這一課時,采用的就是默讀的方法,他先讓學生自己默讀,然后找學生在班里讀,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把感情表達得非常好。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朗讀指導。
2.注重積累
第一學段和第二學段的閱讀都要求學生要積累,尤其是第二學段,積累不僅只是課內(nèi)的,還包括課外閱讀中的積累和在生活中積累的語言資料,如寫作手法、優(yōu)美詞句、文章結(jié)構(gòu)等。于永正老師所說的“重積累”就包括的是語言、生活和感受的積累,而語文學習最重要的就是積累,它不僅能提高寫作的質(zhì)量,還能提升交流的效果。當然,還要教會學生積累以及如何運用積累的知識等。于老師經(jīng)常要求學生要把積累下來的知識運用到寫作教學中,提高寫作質(zhì)量。
3.加強課外閱讀
適當增加課外閱讀量,第二學段和第三學段對課外閱讀字數(shù)都有要求。首先,要營造或選擇適合讀書的環(huán)境氛圍,讓小學生知道課外閱讀的好處;其次,要給小學生介紹好的書籍或報刊,內(nèi)容要積極健康,如小學生喜歡的科幻故事、童話故事、自然科學常識等;最后,老師要及時給予指導,鼓勵他們多多讀書。課外閱讀不僅能讓學生積累到知識,對提高語文學習也有著非常大的作用,于老師及他的弟子經(jīng)常引導小學生多讀課外書,讓自己的眼界更寬廣。
(三)習作教學策略
1.激發(fā)情趣
“五重教學法”中的“重情趣”是于永正老師教學的最大特點之一,在第一學段的習作教學中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如于永正老師的弟子戴建榮老師在教授二年級習作《春天的歌》時,先與學生課前交流,告訴自己叫什么名字,并問學生是否能上課了,如果能就用動作表達一下。他還設(shè)計了一個友情的提醒,上課時說活要輕一點,注意保護嗓子,這一下學生和戴建榮老師直接成了朋友,關(guān)系更加的親切了。戴老師還以唐詩《春曉》導入這節(jié)課,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情趣,讓小學生樂意寫,最主要的是能讓小學生親自感受熟悉的生活,讓他們有東西可寫,這節(jié)習作課就在愉快的交流中結(jié)束了,戴老師的這些教學方法從理念上講就是對“重情趣”的傳承。
2.讀寫結(jié)合
讀寫結(jié)合是小學生習作教學的最大特點,也就是所說的由讀到寫的遷移,因為讀是寫的基礎(chǔ),于永正老師的“重遷移”就提到了這方面。在教學中有些老師在教學生描寫人物時,就引導學生回想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這類文章,作者是怎樣描寫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等,要想辦法把他們的這些描寫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習作教學一直強調(diào)要讀寫結(jié)合,目的是要學以致用,多多練習,讓學生自己的文章更上一個層次。
3.貼近生活
生活是寫作的來源,在進行習作教學時要讓學生多注意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于永正老師的“重積累”就包括生活的積累,他經(jīng)常充分利用課外資源,比如帶小學生去博物館等地方學習參觀,從而豐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挖掘?qū)懽魉夭?,讓習作教學貼近生活,畢竟生活是學生擁有直接經(jīng)驗的最好途徑。不管怎么說,生活都是習作的最好素材來源,所以要讓習作貼近生活。
小學語文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堅實基礎(chǔ),也是我們學習漢語的主要途徑,所以一定要注重小學語文教學,采用一些有效的措施,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水平,而于永正老師的“五重教學法”就適合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不但講究教學方法的運用,還強調(diào)語文教學的積累和遷移,突出習慣的養(yǎng)成,還可以提高普通一線教師的業(yè)務(wù)水平和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于永正.于永正與五重教學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54.
[2]阮冰.于永正“五重教學”法和諧藝術(shù)反思[D].湖南師范大學,2016.
[3]龐會香.于永正語文教學思想與實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