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天 鄭暉
【摘要】重唱不僅是聲樂曲的一種重要的演唱形式,更是歌劇藝術貫穿始終的表演形式。重唱的藝術表現力突出,在歌劇藝術表演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兼容詠嘆調抒發(fā)情感情與宣敘調發(fā)展劇情的雙重作用。音樂院校開設歌劇重唱課程有利于提高聲樂學生的表現能力,穩(wěn)扎學生的聲樂演唱能力,提高多聲部音樂的鑒賞和表演能力,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更有利于學生有意識地挖掘和塑造劇中人物,表現人物情感,最終將劇情有效穿引。因此,音樂院校對于“歌劇重唱”課程開設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要想課程達到預期的培養(yǎng)效果,對于“歌劇重唱”課程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將針對音樂院?!案鑴≈爻闭n的教學思考進行簡略探析。
【關鍵詞】歌劇重唱;地位;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歌劇重唱”作為核心課程在音樂學院開展已經有悠久的歷史了,多屆容納詠嘆調獨唱以及歌劇重唱片段的各類歌劇劇目展演,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然而,依然有很多音樂院校未完成對“歌劇重唱”課程的普及,或是課程已經開設但重視程度還不夠高,為了能使“歌劇重唱”這一課程較好地發(fā)展,并最終促進聲樂專業(yè)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各界從事音樂教育的專業(yè)人員進行了很多的探索,本文將對音樂院?!案鑴≈爻闭n的教學進行如下思考。
一、“歌劇重唱”課程在音樂院校中的重要地位
(一)歌劇重唱的特性
重唱是指由兩個以上的演唱者分任不同聲部演唱同一樂曲的演唱形式。按照聲部不同,可分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與六重唱等;按照旋律分格又可以分為同聲重唱(男聲重唱或女聲重唱)和混聲重唱。重唱在歌劇中兼具著聲音美感與人物情感、性格的統(tǒng)一,是歌劇演員進行情感交流以及劇情進行的基本形式,作用舉足輕重,利用和聲將不同的旋律、劇情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并且能夠成功地將不同的人設、情緒通過演唱表現得淋漓盡致,能夠充分激起觀眾的的共鳴。
隨著歌劇藝術的不斷發(fā)展,重唱藝術利用不同人的特性音調,將兩個人,甚至幾個人的復雜關系以和聲對位的方式,立體、戲劇化展開表演,其立體、生動、和諧且豐富的表現形式越來越多的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二)歌劇重唱課程在音樂院校中的重要性
當前的專業(yè)音樂教育,對于學生技巧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視,主張將學生的個性加以無限發(fā)揮,并在個性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歌劇重唱集表演、演唱、審美、合作等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一體,將之運用到聲樂教學中,并搬上舞臺進行實踐,是對聲樂學生個性和專業(yè)培養(yǎng)與檢驗的直接有效的形式,對于學生的演唱和教學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教師本著“倒?jié)M一杯水,需儲三杯水”的教學素養(yǎng),在教學實踐中顯現出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個人能力的提高。
那么究竟怎樣才能將“歌劇重唱”這門課程行而有效地上好呢?
二、音樂院?!案鑴≈爻闭n程的教學建議
(一)“歌劇重唱”課程教學應該主“外”兼修“內”
此觀點所謂“外”指學生對“外”的表演;而“內”則指向于學生“內”在聲音的訓練。“歌劇重唱”課程的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歌劇表演實踐中感受歌唱的魅力與真諦。音樂院校的聲樂學生多是有一定的歌唱能力和素養(yǎng)的,個人能力大多體現在獨唱過程中的技巧的表現,而“歌劇重唱”課程的意義旨在培養(yǎng)學生如何用表演感染聽眾,讓聽眾體會到聲樂的魅力,這也是每個聲樂學生向往的一種境界。因此,在這門課程的上課過程中,教師應該更多地從表演上指導學生,使學生由歌唱的境界轉向演唱。
這一課程開展的成功與否,也與教師的表演能力息息相關,無疑是對教師一種挑戰(zhàn),表演需要教師的言傳身教,教師單單有聲樂技術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熟悉大量的歌劇,熟知歌劇的歷史背景、人文背景、人物關系,并不斷提高自身處理歌劇重唱各人物、矛盾、情感、情緒等元素之間關系的能力,在教學中加以舞臺表演化的教學處理,教學壓力頗為巨大,需要教師謹慎待之。
“歌劇重唱”教學是由介紹歌劇背景、內容、人物、矛盾和劇情等為課程教學內容開始的,隨后進行歌劇表演實況的鑒賞與觀摩,再以學生主動選角與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分角相結合為定角標準選擇演唱內容,隨后學生自行搭配組合進行唱段歌唱學習,最后進行歌劇重唱表演實踐。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教學過程中要把目標更多地放在表演的實質上,而不是對聲樂技巧的一味強調,這才能將歌劇演員通過肢體、聲音、音樂傳達劇情的實質體現出來。通過學生對演員角色的人物性格、情感、情緒等特性的剖析與表演,把角色感融入學生自身,讓學生真正了解“歌唱”與“演唱”的差別,并且明白一個好的歌劇演員是通過肢體與歌聲的不斷相互統(tǒng)一而練就的。
(二)“歌劇重唱”課程的教學要突破聲樂課“教”與“學”的框架
“歌劇重唱”課程不同于聲樂課,是一門聲樂與表演相結合的課程,教師教與學生學都不能被聲樂課的框架給局限住,應該創(chuàng)立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和多元化的教學手段。
歌劇重唱有別于單一聲樂技術課程,是將文學、舞臺藝術、舞蹈、音樂等元素融合為一體的綜合型學習課程,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不僅僅是演唱,還包括與其他演員、伴奏人員、劇務等人之間的團結協作,更多的是需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現階段的“歌劇重唱”教學現實情況仍舊是學生更多的依賴于教師的版本教學的模仿,缺乏主動與創(chuàng)意,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意,培養(yǎng)學生表演信心與表演欲望,盡可能脫離教師的范本,結合歌劇劇本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將人物的性格、心理、情緒、矛盾以及劇情發(fā)展等元素匯集于自身,才更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針對學生無法脫離教師表演范本的情況,我建議以相同聲音條件為先導,用一角多人的模式進行角色布置,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角色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會有不同的表演,這樣他們在表演實踐過程中相互觀摩,相互借鑒,有利于更好的角色感形成,也更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高。
(三)“歌劇重唱”課程的教學必須重視與聲樂基礎的結合
歌劇重唱的基礎在于人聲,是用歌唱表述內容、傳遞情感并感染聽眾的一門藝術,要想讓這門藝術能根底洗滌聽眾的心靈,對于聲樂演唱技巧的把握是基礎,正確、嫻熟的發(fā)聲技巧才能撐得起感人的表演,因此必須教導學生提高、重視“歌劇重唱”課程與聲樂基礎練習的結合,在練習過程中注重演唱氣息、發(fā)聲位置、聲音運用、共鳴器官以及音域擴展等演唱技巧,拿到角色樂譜后,需要進行系統(tǒng)、仔細,甚至單調、痛苦的歌唱練習,只有在熟練、自如歌唱的前提下,才能進行表演,才能為自己的角色注入靈魂,若在表演過程中還在想著聲樂發(fā)聲技巧,那么就完全融入不到角色中,這樣的表演是空洞、無神的,根本不具備感染觀眾的能力。
歌劇重唱中的演唱技巧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首先,氣息控制要求張弛有度。歌劇重唱的角色性,要求表演者在演唱過程中能夠靈活控制氣息的松緊度,以配合角色和劇情的需要。
其次,聲音位置與共鳴要求靈活而富有彈性。歌劇中要求高位置演唱和頭腔共鳴的靈活掌握,使聲音能夠輕便適應不同和聲織體的體現。
最后,咬字與吐字要求清晰。重唱的魅力在于聲部的重疊,重疊就難以避免混亂,因此,歌劇重唱的咬字與吐字對唱詞的清晰度有更高的要求,以支撐歌唱的純粹連貫,在調動角色間矛盾沖突的同時,又不失劇情該有的和諧。
歸根結底,發(fā)聲技巧是基礎,歌唱基礎扎實才能有技巧的體現,技巧得以體現才能進行表現,表現力出來才能有表演,才能最終唱好歌劇重唱。
三、結語
“歌劇重唱”課程應該作為音樂院校重點建設的一門課程,通過歌劇重唱的訓練,能夠使學生系統(tǒng)地、全面地提高聲樂基礎知識,提高聲樂演唱技能,增強學生對作品和人物的理解,并掌握更高的舞臺表演、舞臺操控能力,在對老師和學生提出挑戰(zhàn)的同時,也為老師和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提高聲樂表演水平是這門課程的設置核心,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擴充自己的學養(yǎng),增強自身的能力,才能適應當今多層次的聲樂課程體系的需要。上好“歌劇重唱”課程,將學習內容進一步豐富化,并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出社會適應性更強的音樂人才,是聲樂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奮斗目標。
參考文獻
[1]魏娜.淺析重唱課在學院教學中的意義[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2.
[2]李蕓蕓.專業(yè)音樂院校音樂教育專業(yè)重唱教學研究[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12.
[3]徐立翔.論歌劇重唱的審美形態(tài)及其教學[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
[4]王必主.試析西洋歌劇中聲樂演唱形式的藝術特征[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