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都知道,小提琴這門樂器幾乎是樂器之中最難學的了。一門手藝要想達到質與量的飛躍,就一定會有一套方法,就像武俠小說中說的那樣,有一套絕學秘籍。所謂絕學秘籍,說白了就是經驗,又或是那種可以不讓學者走彎路的引導。每個人都想要一套絕學秘籍,小提琴教學也不例外,要想把小提琴演奏好最需要注意和練習的是什么呢?我想,不外呼是演奏小提琴時,選擇合適自己又有科學依據(jù)的指法。養(yǎng)成了好的指法使用習慣,把作品演奏好自然也就不成問題。
【關鍵詞】指法;小提琴
【中圖分類號】J622.1 【文獻標識碼】A
首先說說指法和演奏技法的不同,會有什么樣的樂音效果。比如,演奏一首同樣的曲目,十位演奏家,一定是有十種不同的指法,聽起來即使不看演奏的人是誰,也一定會聽出賦有這個人的演奏特色和感覺到演奏者音效處理的不同,再加上一些感情處理與停頓時長的不同,光憑上面說的這幾項,不用眼睛看,只用耳朵聽你也絕對能分清是誰的演奏,前提是如果你相對了解這十位演奏家的話。由此可見,憑指法不同、音樂處理不同,就能夠分辨一個演奏者。
其次說說指法的科學性與適用性。我們所說的科學,是合理性,是精確數(shù)據(jù),是模板,或是一些一成不變的套路模仿,如果一旦套上因人而異這個詞,所有的科學都會成為一個虛詞,因為如果我們只遵循科學,而不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話,做出來的東西就會沒有感情,沒有特色,全都是一個模板做出來的,看上去都是一模一樣。我們換個角度想想,就算是模板工程,也會因為材料的不一樣,從而去分辨,去判斷,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平時在生活中兩次買了同樣一個東西,會出現(xiàn)這次沒有上次好,或是上次沒有這次好的情況。就像是兩個人,分別用同一種指法演奏同一首樂曲,一位聽起來干凈清晰,流暢度滿分;另一位就可能會使人聽起來感到模糊不清,又不連貫。為什么?因為西方人普遍都是手掌大,手指粗,指尖柔軟,肉多,許多小提琴作品中的快速片段、雙音片段,他們只需要采取擴展把位,或同指移位就可以相當輕松地完成,而且這中間還會有很多不科學的指法跨越,但借憑他們天生的大手,即可完成一系列的困難片段。東方人的手指纖細并且指間跨度有限,在演奏過程中,他們需要相對多次換把,或是換弦才能清晰準確地完成譜面要求和音準度,才不至于讓聽眾出現(xiàn)聽不清、黏糊、不連貫的一系列問題。由此看來,我認為,指法的科學性和適用性還是要因人而異,適合自己,那就是指法的選用沒有絕對的法則和不變的規(guī)定的。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由一些專家編訂的指法教材,這對于剛起步,或是廣大不熟悉作品的習琴者和一些未經系統(tǒng)學習、不具有豐富演奏經驗的業(yè)余教師來說,無疑是起到了很好的引導和輔助作用。這一類教材中雖然借鑒了很多前輩演奏家經過長期實踐的、相對來說比較科學合理的指法,但它們還是不可能適用于所有的習琴者,重要的是老師在指導學生練習中,應該針對自身條件不同的學生,具體分析各種適合每個人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的演奏指法。
還有一些指法在編訂時特意選用一些不容易適應的把位,目的其實是讓我們在平時的練習中增加難度,拔高自己,我本人就因為從小學琴,按弦的小拇指就比拿弓的小拇指要長出一點點,這也算是超越自身極限了。試想,手指能長長那么一點,那我再去練習同樣的困難片段的時候,是不是就會比短的時候要簡單的多了呢?所以,編訂的那種不容易適應的把位,需要我們更加好好地練習,突破自身。
學習小提琴,從一開始入門,左手按弦的手指、手臂就再也不能按照自身的舒適度去擺放了,我們通過從《開塞》《馬扎斯》《頓特》《克萊采爾》等一步一步到更加高級的《帕格尼尼》一系列練習曲集去練習我們的左手手指,用不同的指法練就我們左右手的協(xié)調性,讓我們的左手手指盡可能地可以單兵作戰(zhàn),減少互相的干擾和錯誤的支撐力量。練習中,有一個非常適合東方人手指練習的方法,那就是一、二、三、四指每一個指頭按下去的同時,首先告訴自己要做好準備了,然后每下去一個指頭的時候用力打下去,再用力抬起來,但在打下去的過程中,你得保證音準質量。這樣,不僅可以練習每個指頭的力量,還可以練習每個指頭的獨立性、彈性、靈敏性。奧爾有一句名言:“練琴就是練腦”。
指法選擇的問題十分重要,但教學實踐中對這個問題所給予的注意遠不能達到對古典音樂或是現(xiàn)代音樂的小提琴演奏法所提出的各種要求。因此,對于小提琴演奏者來說,如能正確使用原理的知識與深刻研究各種富有表現(xiàn)力的演奏技術手段,能夠為小提琴演奏者更好地提供一些服務,讓演奏者可以輕松地演奏好一部又一部的經典作品。
作者簡介:李怡樺(1993—),女,漢族,湖南郴州人,碩士,就讀于廣西藝術學院,研究方向:音樂表演-管弦樂器演奏(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