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冬妮
當(dāng)我們進入了一個與田園牧歌般的詩意歲月有著截然不同節(jié)奏的聲訊時代之后,互聯(lián)網(wǎng)綁架了所有人,高科技聲光電組成的視頻空間代替了文學(xué)和文字,詩歌還在嗎?兒童詩還在嗎?
在寧靜的午后,有誰還在蘋果樹下,閱讀那清涼、清澈、清新的童詩?
在寂靜的夜晚,有誰還在媽媽的懷抱,吟唱那深邃、深情、深厚的詩歌?
冬季的北京,干燥而寒冷。但在北京電視臺和東城區(qū)教委舉辦的《加油吧!孩子》詩歌朗誦會的舞臺上,小小少年們用自己寫的兒童詩濕潤了聽眾的心,那宛如春風(fēng)般柔軟的詩意,驅(qū)走嚴(yán)寒,綻放出春意盎然的美麗。
史家小學(xué)分校的黃綺珊的《暖心快餐》表達了對送餐員的理解和包容。
生活在21世紀(jì)的孩子們是幸福的,在幸福中他們能聚焦默默無聞的平凡職業(yè)是難能可貴的。在家庭里,爸爸的缺失成為全社會的縮影。忙碌的工作與理想的追求,讓他們很少陪伴孩子。55中的杰西卡寫了《爸爸的挎包》,講述童年時代爸爸挎包帶回的糖果和溫暖,與少年時代爸爸挎包帶回的嚴(yán)厲和嘮叨;成長的煩惱與渴望親情交織在一起,少女渴望獨立的心態(tài)躍然紙上。
東直門中學(xué)張涵斌的《雛鳥》寫到了父母對自己成長的期望。今天的父母對孩子有更多的期待和要求,但這也形成一種無形的攀比和壓力使孩子焦慮,涵斌這只未展翅的雛鳥,只有在心中渴望明天的翱翔。
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是一個詩歌大國,卻并不是一個兒童詩的大國。兒童詩的概念是近一百年才從西方傳入中國的,但是,并不因為概念的缺失,中國就沒有兒童詩歌。公元前十一世紀(jì),在西方出現(xiàn)了荷馬史詩,而那時正是中國西周初年。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從西周到春秋中葉,匯集了詩三百,其中就有唱給孩子的詩?!盾固m》這首詩描繪了小小頑童佩戴著大人的裝飾品,搖搖晃晃的稚拙之態(tài),展現(xiàn)了孩子天真可愛的神情。駱賓王7歲寫的《詠鵝》流傳了一千多年,成為13億中國人童年時期幾乎都會背誦的童詩。千年古詩曾帶給了中國孩子美麗的意象,今天的童詩仍會給孩子帶來身心的快樂和輕盈。
電子時代的到來,或許可以改變閱讀方式、改變生活節(jié)奏、改變視聽聲效……也許有一天改變的將更多;但是,它唯一改變不了的是我們的心。
期待孩子們在詩歌中能有更輕盈的自我表達,愿心中對于語言文字詩意的追求,對美好事物無限的遐想,對精致情感不懈的追求,對奇思妙想的探索與好奇……與童詩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