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魁
【摘要】我國的教學體制不斷改革,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初中語文教師要傳授給學生基礎的語文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另一方面,初中語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了實現(xiàn)上述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在日常教育中滲透人文關懷。本文將具體探討當前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不足,以及人文視角下初中語文的教學策略,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人文視角;初中語文;教學工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初中階段,語文學科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最強,對學生的教化意義最大。在教學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傳統(tǒng)初中語文教學也面臨一些新變。為了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目標,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從人文教育的角度出發(fā),凸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初中語文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語文教師應采用高效的教學手段,把人文教育和語文教育密切結合。
一、人文視角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不足之處
(一)忽視人文培養(yǎng)
長期以來,我國推行應試教育體制,對學生發(fā)展產(chǎn)生惡劣影響。為了彌補應試教育的不足,我國開展教育體制改革,收獲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不可忽視的是,仍然有很多老教師束縛在傳統(tǒng)教學桎梏下,以學生升學作為最終目標,沒有對學生進行人文培養(yǎng)。學生接受的人文教育不足,思想道德水平無法提升,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也無法實現(xiàn)。
(二)人文教育空泛
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教師的個人素質直接關系著人文教育的水平??v觀我國的初中學校,可以發(fā)現(xiàn)語文學科的師資力量仍然不足,教師很難在課堂上進行人文教育,傳授給學生有益的人文知識。在期末考核過程中,這些教師以卷面成績作為最終的衡量標準,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精神的評價,致使人文教育逐漸淪為形式化的產(chǎn)物。
二、人文視角下優(yōu)化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策略
(一)提升教師素質
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急需轉變自身角色,提升個人素質。教師承擔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需要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初中學生處在成長期,對外界的模仿性很強。教師作為學生的標桿,只有發(fā)揮道德示范作用,才能鼓勵學生奮發(fā)向上,汲取人文知識。因此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語文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比如,在每節(jié)課后,教師應該接受學生的反饋意見,讓學生就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評價,并根據(jù)學生的反饋內容調整教學策略。在平時生活中,教師應該學習最新的人文教育理論,補充自己的知識庫,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引導者,還是學生的朋友。因此,教師要和學生建立聯(lián)系,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以良好的人文修養(yǎng)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二)打造活躍課堂
上文已述,傳統(tǒng)教學課堂乏善可陳,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甚至對人文課堂產(chǎn)生厭倦心理。在人文課堂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課堂的參與者,教師應該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切實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對我國的初中語文課堂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割裂了“教”與“學”的關系。事實上,“教”與“學”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裨益。教師在開展人文教育時,應該盡可能地打造趣味課堂,鼓勵學生表達自己。
比如,教師在講《孔乙己》時,應該讓學生對孔乙己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學生的落腳點不同,分析出的人物形象也會呈現(xiàn)出差異性。一些學生認為孔乙己是一個可憐之人,在科舉制的影響下走向黑暗深淵;一些學生認為孔乙己是一個虛偽之人,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還想保持文人的做派;一些學生認為孔乙己是一個善良之人,即使店里的小伙計鄙夷自己,還是想教授給小伙計一些知識。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孔乙己的形象時,應該讓同學們進行討論。經(jīng)過活躍討論,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將更加飽滿,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性也會有所提高。
(三)豐富情感體驗
初中生是祖國的未來,從某個角度來看,初中生的個人發(fā)展直接關乎著社會發(fā)展。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感教育,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欣賞祖國的山水美景,學生能增強自身的民族自豪感,點燃自己的愛國之心。通過學習中國的歷史文化,學生能感受五千年華夏文明的魅力,自覺傳承傳統(tǒng)文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內容,使語文教材和人文教育實踐相結合。
比如,教師在講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應該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愛國之情。《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是一首愛國主義詩歌,有著強烈的時代感和歷史感。從這首詩歌中,學生可以體會到作者對祖國的無限贊美。為了讓學生進入到作者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教師應該在多媒體課件中播放一段中國崛起的紀錄片,讓學生邊觀看紀錄片邊思考。在紀錄片播放完畢后,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提問,如從這首詩中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我們應該如何為祖國發(fā)展貢獻力量等,讓學生的情感獲得升華,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yǎng)。
(四)進行審美鑒賞
想要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教師還應該引領學生進行審美鑒賞。無論是從社會生活中還是自然生活中,學生都可以發(fā)現(xiàn)美的事物。偉大人格能激發(fā)學生對美的追求,壯麗景色也能喚起學生對美的尋覓。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審美熏陶。比如,《愛蓮說》體現(xiàn)了作者高潔傲岸的品格,彰顯了人格之美;《背影》體現(xiàn)了沉默無語卻深沉厚重的父愛,彰顯了親情之美。教師在講解課文時讓學生理解美的意義,可以實現(xiàn)人文培育的目標,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學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