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學德育特級教師、溫州市第二中學教師,長期擔任班主任。
曾獲首屆浙滬蘇“長三角”教科研標兵、長三角首屆班主任基本功大賽初中組第一名、浙江省優(yōu)秀教師、浙江省優(yōu)質課一等獎、浙江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溫州市名班主任、溫州市優(yōu)秀教師等榮譽。出版專著《細節(jié)成就優(yōu)秀的教師》《守候陽光》《21世紀班主任工作案例精粹》等。
方海東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問過自己一個問題:我們是否真的讀懂了學生的各種行為?為什么他會遲到?為什么他會打架?為什么他不做作業(yè)?為什么他會嫌棄同學?……學生每一種問題行為的背后都有原因,如果我們可以讀懂,相信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
學生的行為困難,一是因為主觀原因,是成長中的自我懈怠和各種影響導致自己的行為出現(xiàn)偏差;二是客觀影響,是時代特征和不同經歷造成了問題行為。所以,以什么樣的策略看學生的問題行為,是解決行為問題的關鍵。在此,我們通過“平”“易”“近”“人”四大策略,深入“閱讀”學生行為。
平:公平面對,讓所有的孩子都有成長的機會
平,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讓所有孩子在班級中都有成長的機會。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班級生活中的機會均等,每一個學生都被公平對待,這是基于共性的公平;第二,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會因為自己不同的特點得到相應的幫助,這是基于個性的公平。共性和個性的公平都是建立在一個人的成長基礎之上。只有合理、公平的教育方式才能培養(yǎng)出積極陽光的孩子。
在我的班級,公平呈現(xiàn)在每一個細節(jié)中。我的班主任日常工作中有一條:每天和一個孩子談話。所以,按照班級名冊,我每天約談1~2名孩子,了解孩子的成長狀況和生活情形,了解孩子當下和過往之間的不同,在過程中看待孩子的成長。一個月后,全班每一個孩子都被我約談過,特別是一些在成長中需要更多引導的孩子會被不間斷地多次約談。給予相對較弱的學生更多的時間和機會,是基于共性公平的直接表現(xiàn)。
我還設計了“尋光——老方有約”追光班一周談話雙向預約表,每周五貼在教室門口,讓孩子們根據(jù)自己的狀態(tài)和需求進行預約。這是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需要設計的,這是基于個性的公平。
在公平的教育策略中需要重視三個步驟:因材而立,了解并根據(jù)每一個孩子的特點思考教育策略;因材施教,根據(jù)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實施相應有效的教育;因材自教,引導每一個孩子在教育過程中自主成長,自我教育。
易:換位思考,讓師生之間的認識相互對應
易,就是交換,面對事情的時候,能夠換位思考。師生在面對問題的時候,經常會陷入“僵局”,雙方各執(zhí)一詞,無法相互理解,不肯讓步,各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不愿意為對方著想。但是,認識問題,讀懂行為的關鍵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理解對方,才能懂得對方。
換位思考一般需要做好三個步驟:第一,換角度思考,不總局限在自己的角度里思考問題,要學會轉移角度;第二,進入對方的情境,體驗對方的即時狀態(tài);第三,基于個性溝通,了解對方的個性特征,進行換位溝通。
換位思考是班主任解決問題的一種常用手段。在解決問題時,我們一般采用“空椅子”的方式,引導問題雙方進行換位思考,并解決問題?!翱找巫印敝饕獜囊韵滤膫€方面實踐:首先,根據(jù)參與問題的各方準備相應的椅子,并在椅子上準備各人的名簽;其次,由某方參與,在自己的座位上,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其他“空椅子”方表達自己的觀點;第三,換到其他方的椅子上,針對自己這一方發(fā)表觀點;最后,回到自己的椅子上,思考自己對于問題的認識,綜合生成自己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人面對的都是他人的空椅子,這是為了保證自由表達觀點。
在換位思考中,需要遵循三個原則:客觀真實,表達情緒和觀點都應該相對客觀;身臨其境,在換位的時候,能夠較合理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綜合認識,換位思考最關鍵的就是綜合多方的觀點,最后生成自己的觀點。這不僅是認識問題,更是解決問題。
近:靠近心靈,喚醒心靈是改變行為的內驅力
近,靠近心靈,是在解決學生的問題行為中,喚醒其內心的需要。一個人真正的成長是基于內心需要的自我生長。所以,不管解決什么問題,采用何種教育策略,關鍵是要靠近心靈。從操作方式來看,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靠近心靈的要求在于靠近人的內心驅動;第二,靠近心靈的方法是喚醒,喚醒學生對自我的認識、當下的需求和未來的目標;第三,靠近心靈的要求在于學生自我定位目標和對未來的期望。
“走心”的教育方式是喚醒,即通過活動來喚醒,喚醒學生心靈是改變行為的內驅力。為此,我們根據(jù)學生的成長目的,設計了多種類別,不同形式的體驗式活動。
以活動體驗促進自我的改變,這就是活動喚醒。
此外,針對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我們設計了“背靠背”;針對誠信品質培養(yǎng),設計了“信任背摔”;針對整理品質,設計了“成長規(guī)劃瓶”,等等。我們構建了以“培養(yǎng)一個幸福完整的人”為核心的、16種品質為支柱的成長體系,這是“喚醒活動”的方向。
在“喚醒活動”的實踐過程中,需要把握三個原則:有目的,所有的活動目的要清晰,做到有的放矢;有體驗,所有的活動要基于體驗原則,讓主體感受、反思、獲得;有意思,活動要有趣,要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如此,才能觸及人的內心,才能真正地喚醒。
人:以人為本,追尋人成長目的是教育的方向
人,是教育的根本,教育是促進人的發(fā)展的活動,所以教育的過程就要以人為本。在解決行為問題時,需要明確以人為本的三個角度:第一,以人的未來為成長方向,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發(fā)展;第二,以人的成長為成長目的,所有的教育行為都是以引領人性發(fā)展為主要目的;第三,以人的品質為成長內容,有以人為本的方向引領,也有落地的成長品質。只有真正讓人成為教育的核心,教育才是可以信任的。
以人為本的教育,關鍵是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是人。針對人的問題行為,我們解決問題時也要考慮人的特質。譬如晨讀紀律,很多班主任搞不定,人在,紀律就好,人不在,紀律就亂。我采取的方式很簡單:每天進入教室后,我徑直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拿出前一天還沒有讀完的書在教室里讀。其他孩子進入教室,看到我在讀書,也會很快開始認真讀書。我要在孩子的心里種下一顆種子:老師在,老師會讀書;老師不在,等他來了之后,也會在他的位置上讀書。所以,我來了,就該讀書了。于是,晨讀的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在以人為本的實踐中需要關注三點:確定方向,以人的品質生長作為行為改變的方向;立足品質,這就是有方向的引領,又有落地的內容;看到效果,所有的改變就是要有作用,所有的教育都應該在人的身上看到成長。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