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妮
夜深了,還下著冷雨。獨自走在陌生的城市,沒人問你:帶傘了嗎?踟躇街頭,涼風吹亂發(fā)絲,落葉飄在肩頭。在鋼筋叢林的僻巷,忽見報刊亭還亮著一盞溫情的燈火,不禁淚眼蒙眬。
看似不起眼的報刊亭,曾是城市文明的一個窗口、書香社會的一個符號。它像點綴在城市里的文化紐扣,承載著一代代人的記憶,傳播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訊息,滋養(yǎng)著人們貧瘠的精神世界。無論在上學路上,還是下班途中,在琳瑯滿目的報紙雜志中挑到自己中意的那一份,其擁有感和滿足感,絕非一只燒雞或板鴨所能比擬。
然而,在數(shù)字出版的時代浪潮下,經(jīng)營傳統(tǒng)紙媒的報刊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影響,一度輝煌的報刊亭已日漸衰微。年輕人已習慣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獲得各種信息。隨處可見的拇指族和低頭族,取代了圍坐一起看小人書的人群。電商購書、手機閱讀更是大行其道,致使報刊亭比較穩(wěn)定的消費群體一下變成了老年人和中小學生。而他們的消費能力又有限,常常連幾元錢的廉價雜志都要反復掂量。事實上,報紙雜志利潤微薄,一份報紙賺不到幾毛錢,一本雜志也沒有多少“油水”。因此,報刊亭的主要收入已經(jīng)不是報刊,而轉(zhuǎn)靠賣飲料、零食或電話充值卡來維持。即使在人流高峰期,除了幾家地段特別好的報亭,那些位置比較偏僻的地方,報刊亭前已呈門可羅雀之勢。
再加上,一些城市過于追求整齊劃一、精致好看的城市美學,試圖以便利店、超市代售報刊,取代“有礙觀瞻”的報刊亭。這種構(gòu)想雖然不錯,但現(xiàn)實卻未必能如人愿:報刊發(fā)行利潤普遍較單薄,而便利店則面積有限,寸土寸金,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能夠在便利店存活的,只能是那些利潤較豐厚的時尚雜志。
真正讓人覺得美好的城市,須是宜居的,須有讓市民和游客感到便利、愉快和舒適的環(huán)境。報刊亭滿足了大眾的閱讀需要,還解決了許多人的謀生問題。因靠近路邊,報刊亭成為方便民眾換錢找零和問路解惑的極佳之所。紙質(zhì)媒介的書香,以其印刷精美、易于保存和可信性強的優(yōu)勢,一度伴隨我們度過許多美好的時光。事實證明,閱讀習慣是長期形成的,智能手機再發(fā)達,總有人愿意捧著紙本閱讀。即便在智能手機、電子書更普及的歐美,公交車和地鐵車廂里,也照樣隨處可見閱讀報刊的乘客;商場門口和地鐵出口,也照樣擺放著免費取閱的報刊箱。更何況,許多報刊的深度內(nèi)容,是移動電子閱讀所不能提供的。
在倫敦的地圖上,有專門標注報亭的特別版。這說明,除了作為一種小商業(yè)形態(tài)存在,倫敦人把報亭也當成自己城市固有的風景之一。他們認為,報亭與教堂、博物館等地標建筑有同等的重要性。報亭也是馬德里常見的風景。馬德里人愛讀報,外出時買份報紙,天下時事和他們最愛的足球,便全知曉了。因此,馬德里的報亭很多,在著名的商業(yè)大街上,平均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個報亭。在一些發(fā)達國家的城市街頭,高密度的報刊亭已經(jīng)成為一道道迷人的城市風景。在巴黎,報刊亭被視為“巴黎的地標”;在西班牙巴塞羅那,還有三代人經(jīng)營同一個報亭將近七十年的事跡,其位置70年來一米都沒有挪動過……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睓跅U拍遍,驀然回首,那束閃現(xiàn)在報刊亭小窗口的溫情燈火,依然能讓我感知一座城的暖意。我的心底潛藏的未泯的情愫,浸染著書報雜志提供的智慧的香氣。無論何時何地,我都舍不得街頭巷尾那一座座精致的小報亭就此消失,我總想讓那盞若隱若現(xiàn)的燈火,繼續(xù)照亮和溫暖更多在水泥森林里討生活的人們。
(來源:人民日報,編輯時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