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心恬 劉健暉 石雪霜 范清平
摘 要 以黑麥草、蒲公英、狗牙根、小麥草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取代苯酚三羥基錫對種子萌發(fā)與幼苗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黑麥草及狗牙根經濃度為150 mg·L-1的試劑處理后萌發(fā)及生長的抑制效果最好。各試劑均對蒲公英的萌發(fā)及生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順濃度梯度呈遞增趨勢。小麥草于濃度為10 mg·L-1試劑的處理下萌發(fā)率最低,濃度為200 mg·L-1的試劑對其幼苗生長抑制作用最佳。綜上所述,取代苯酚三羥基錫對小麥草、蒲公英、狗牙根、黑麥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故而此種試劑具有可觀的除草活性,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 取代苯酚三羥基錫;除草活性;種子萌發(fā);幼苗生長
中圖分類號:TQ450.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2.070
隨著農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除草劑使用愈加廣泛,在除草提產的同時,藥害問題亦不容小視[1]。近年來,廣泛使用的取代脲、酰胺、芳氧苯氧丙酸、二硝基苯胺類除草劑各具優(yōu)勢,與之隨行的藥害卻對農業(yè)穩(wěn)產造成了重大影響[2-4]。研究低污染、低藥害性除草劑的呼聲愈加高漲,使研發(fā)新型除草劑具有重要的意義[5]。
隨著有機錫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的逐漸深入,眾多學者發(fā)現有機錫化合物具有殺蟲、除草的活性,其毒性、致畸、突變性低,具較高研究價值[6],可開發(fā)出多種應用于農業(yè)生產的新型農藥,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及材料
實驗草種:黑麥草、蒲公英、狗牙根、小麥草種子。實驗試劑及器材:取代苯酚三羥基錫、80%丙酮、吐溫80、無水乙醇、培養(yǎng)皿、燒杯和恒溫培養(yǎng)箱。
1.2 溶液配制
用電子天平稱取100 mg取代苯酚三羥基錫完全溶于2 mL的丙酮中,添加1~2滴吐溫80,定容至50 mg·L-1,制得濃度為200 mg·L-1的有機錫母液。再取適量200 mg·L-1的有機錫母液,分別稀釋為150 mg·L-1、100 mg·L-1、50 mg·L-1、10 mg·L-1的溶液各200 mL,然后將配置好的有機錫溶液置于低溫、無光照的條件下保存以備用。
1.3 實驗步驟
準備6組直徑為9 cm的培養(yǎng)皿并編號(第1組為空白對照組),將兩層濾紙內鋪于其中。選取50枚均勻一致、色澤明亮的飽滿種子,用體積分數為70%的乙醇消毒3 min,用去離子水沖洗5~6次[6],并用濾紙吸干水分后,再用消毒后的鑷子將種子均勻放入培養(yǎng)皿中,并將培養(yǎng)皿置入25 ℃的恒溫培養(yǎng)箱內培養(yǎng)。每日噴去離子水,使培養(yǎng)皿保持濕潤。設置濃度梯度為0 mg·L-1、10 mg·L-1、50 mg·L-1、100 mg·L-1、150 mg·L-1、200 mg·L-1的取代苯酚三羥基錫溶液,處理3次重復。每日進行記錄,于相同時間記錄已發(fā)芽的種子數,測定種子的總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和發(fā)芽指數。14 d時隨機取10株,測定根、芽長的抑制率,使用精確度0.01 g的電子天平稱量其重量,取均值。數據采用Excel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取代苯酚三羥基錫對種子萌發(fā)的影響
2.1.1 對黑麥草萌發(fā)的影響
由圖1可知,各濃度處理的黑麥草種日均萌發(fā)率皆低于對照組,各組均顯現出抑制作用。與對照組比,前2 d各組抑制效果不明顯,抑制作用最大的150 mg·L-1處理組發(fā)芽率為36%,但無顯著影響。自第3天起,實驗組呈明顯的抑制作用,至第7天,抑制作用最高的150 mg·L-1相較對照組萌發(fā)率降低16%,10 mg·L-1與200 mg·L-1的抑制作用最低。由表1可知,150 mg·L-1處理的黑麥草總發(fā)芽率與發(fā)芽勢最低,且各濃度總發(fā)芽率、發(fā)芽勢、發(fā)芽指數均低于對照組,故該試劑對黑麥草種萌發(fā)有影響,且后期抑制作用效果顯著。
2.1.2 對蒲公英萌發(fā)的影響
由圖2可知,每種濃度處理的蒲公英種子日均萌發(fā)率皆低于對照組,各組均顯現抑制作用。第1~5天試劑效果明顯,且抑制作用自低濃度向高濃度遞增,自第5天為始,抑制作用依舊隨有機錫溶液濃度的升高而增強,但其影響效果明顯減弱,第7天,抑制效果最佳的200 mg·L-1組,萌發(fā)率高出對照組3%、3%、3%。由表1可知,200 mg·L-1組總萌發(fā)率與發(fā)芽勢最低,剩余不同濃度溶液處理的種子萌發(fā)率按逆濃度梯度遞增,與對照組相比低16%,說明萌發(fā)前期抑制效果理想且高于后期。
2.1.3 對狗牙根萌發(fā)的影響
由圖3可知,每種濃度處理的狗牙根種子日均萌發(fā)率皆低于對照組,各組均顯現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自萌發(fā)日為始,前2天試劑的影響較小,至第5天,150 mg·L-1組的抑制率最高,相較對照組均降低6%,
50 mg·L-1與10 mg·L-1組萌發(fā)率最高。后3天作用效果明顯,從第7天開始150 mg·L-1組的抑制率最高,相較對照組均降低14%,200 mg·L-1組萌發(fā)率最高,僅低于對照組4%。由表1可得,150 mg·L-1組的溶液種子總發(fā)芽率最低。各組草種發(fā)芽勢均比對照組的50%高,100 mg·L-1組與對照組的差異最大,比對照組低10%,各濃度的發(fā)芽指數亦均小于對照組,故各濃度的有機錫溶液對狗牙根種均有抑制作用,且在種子萌發(fā)后期發(fā)揮了較大的作用。
2.1.4 對小麥草萌發(fā)的影響
由圖4可知,每種濃度處理的小麥草種日均萌發(fā)率皆低于對照組,各組均顯現抑制作用。與對照組相比,前2 d各組的抑制效果不明顯,抑制作用最大的20 mg·L-1組發(fā)芽率相比對照組降低2%、4%。自第3天為始,開始呈現出明顯的抑制作用,第3~7天,在不同濃度有機錫試劑處理的小麥草種中,200 mg·L-1處理組的發(fā)芽率最高,至第3天與第7天,10 mg·L-1組發(fā)芽率與對照組相比降低6%、12%,降幅明顯,抑制作用顯著。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在萌發(fā)前期影響較小,后期效果顯著。綜上易知,10 mg·L-1組總發(fā)芽率最低,各濃度處理組種子的發(fā)芽勢與發(fā)芽指數均比對照組發(fā)芽勢低,10 mg·L-1組與對照組的差異最大,故各濃度有機錫溶液對小麥草種均有抑制作用,且在種子萌發(fā)后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2.2 取代苯酚三羥基錫對幼苗生長的影響
2.2.1 對幼苗芽長的影響
由表2可知,4種雜草芽長在實驗選定的不同濃度試劑的作用下,均受影響,有機錫試劑對幼苗的芽長產生抑制作用。黑麥草在濃度為150 mg·L-1溶液處理下,芽長抑制率最高為30%,抑制效果先隨其濃度升高而遞增,至150 mg·L-1后隨濃度的增加而遞弱;蒲公英芽長的抑制率順濃度梯度遞增,濃度為200 mg·L-1時芽長抑制率最高;狗牙草150 mg·L-1組根長抑制率最高,此濃度前抑制效果隨其濃度升高而遞增,溶液濃度為200 mg·L-1時最低;小麥草在較高或低濃度試劑處理下芽長抑制作用顯著,200 mg·L-1時抑制率最高,10 mg·L-1時抑制率為24%,在中等濃度試劑處理下抑制效果明顯遜于前兩組。
2.2.2 對幼苗根長的影響
由表2可知,4種雜草的根長在實驗選定的5種濃度的有機錫試劑的作用下,均受到影響,有機錫試劑會對根長的芽長產生抑制作用。麥草在濃度為150 mg·L-1的有機錫溶液作用下,根長抑制率最高為25%,相較最低的200 mg·L-1處理組高出19%,50 mg·L-1、100 mg·L-1、10 mg·L-1、200 mg·L-1組次之,按序依次降低;蒲公英根長的抑制率順濃度梯度遞增,處理溶液濃度為200 mg·L-1時根長抑制率最高,為39%,10 mg·L-1組抑制率最低,為9%;狗牙根的150 mg·L-1組芽長抑制率最高,為43%,100 mg·L-1、50 mg·L-1、10 mg·L-1組按序次之,試劑濃度200 mg·L-1時抑制率最低,為9%;小麥草在高濃度與低濃度試劑的處理下芽長抑制作用顯著,200 mg·L-1處理組抑制率最高,為42%,10 mg·L-1組根長抑制率為為24%,在中等濃度試劑的處理下根長抑制效果明顯遜于前兩組,50 mg·L-1、100 mg·L-1、150 mg·L-1組抑制率分別為5%、6%、8%。
2.2.3 對幼苗鮮重的影響
經不同濃度有機錫試劑處理的種子,鮮重均低于對照組。黑麥草種平均鮮重最低的為15.0 mg。蒲公英種子的平均鮮重隨濃度增長呈遞減趨勢;狗牙根的150 mg·L-1組鮮重值最低,為2.7 mg,較對照組的4.8 mg降低了2.1 mg,其余各組濃度對鮮重的影響相對而影響甚微。小麥草在高濃度與低濃度試劑的處理下對鮮重的影響效果顯著,濃度為10 mg·L-1的有機錫溶液處理時鮮重值最低,為8.3 mg,相較對照組降低4.3 mg,200 mg·L-1組平均鮮重為9.6 mg,相較對照組降低了3.0 mg在中等濃度的試劑處理下影響效果明顯遜于前兩組。
3 結論
實驗所設5種濃度有機錫溶液對種子的萌發(fā)與幼苗生長有均抑制作用。黑麥草種子在150 mg·L-1溶液處理下,萌發(fā)、幼根與幼芽生長、鮮重的抑制作用最大,有機錫溶液對黑麥草種子的抑制效果,先隨其濃度升高而遞增,至150 mg·L-1后隨濃度增高而減弱,且該有機錫試劑主要在種子萌發(fā)的后期階段產生抑制作用;各濃度溶液對草種抑制作用順濃度梯度遞增,實驗所設5種濃度中200 mg·L-1處理時抑制效果最顯著,10 mg·L-1處理時抑制效果最低。萌發(fā)后期種子萌發(fā)率受試劑影響較小,該有機錫試劑主要在種子萌發(fā)的前期產生抑制作用。
狗牙根種子在150 mg·L-1溶液處理下對萌發(fā)的抑制作用最大,萌發(fā)前期種子萌發(fā)率受試劑影響相對而言較小,萌發(fā)后期階段的抑制作用較為顯著。狗牙根萌發(fā)率、根芽長在濃度為150 mg·L-1時抑制率最高,抑制效果先隨其濃度升高而遞增,至150 mg·L-1后隨濃度的增加而遞弱。狗牙根的在濃度為150 mg·L-1時鮮重值最低,但其余濃度試劑對鮮重的影響甚微。
有機錫溶液濃度為10 mg·L-1時,對種子萌發(fā)抑制效果最為顯著,萌發(fā)前期種子萌發(fā)率受試劑影響相對而言較小,后期作用較為顯著。小麥草在高濃度與低濃度試劑的處理下根芽長、鮮重的抑制作用明顯,200 mg·L-1時根芽長抑制率最高,10 mg·L-1組鮮重值,而在中等濃度的試劑處理下抑制效果明顯遜于前兩組。由上可知,取代苯酚三羥基錫不僅對4種雜草的萌發(fā)均有抑制作用,且對其根長、芽長、鮮重都有較大影響,具有可觀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兆振,畢亞玲,叢聰,等.除草劑對作物的藥害研究[J].農藥科學與管理,2013,34(5):68-73.
[2] 王險峰,范志偉,胡榮娟,等.除草劑藥害新進展與解決方法[J].農藥,2009,48(5):384-388.
[3] 齊月,李俊生,閆冰,等.化學除草劑對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野生植物多樣性的影響[J].生物多樣性,2016,24(2):228-236.
[4] 孫克.全球十大除草劑的市場與展望[J].農藥,2013,52(7):317-322.
[5] 王濤,賀紅武,薛思佳.新穎除草劑研究進展[J].化學世界,2002,43(11):608-611.
[6] 金維高.有機錫農藥的研究概況[J].化學世界,1963(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