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君
[摘 要] 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教育思想,注重在教育過程中營造民主與平等、尊重與信任、理解與合作的氛圍,注重賞識教育、正面引導,注重討論式與實踐式的教育實踐。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德育的過程中,借鑒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提高德育的效果,實現(xiàn)德育的目標,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擁有優(yōu)秀道德品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關 鍵 詞] 蘇格拉底;“雅典式”教學;德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6-0276-02
兩千四百多年前,蘇格拉底提出了“德性即知識”這一教育思想,這是他關于德性與知識間關系的重要論述。蘇格拉底認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通過使受教育者不斷“認識自己”以獲得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最終成為一個擁有完善道德品質的人?!懊赖聻橹钡挠^點對扭轉當時人們不思進取、鄙視學術的社會風氣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一、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與大學生德育
“德性是知識”揭示了教育與道德的關系,即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和發(fā)展人的美德。蘇格拉底承認個體才能存在差異,但同時他指出無論人才是否優(yōu)秀,任何一個想要取得偉大成就的人,都必須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簡而言之,即個體需要通過接受教育以獲取知識和提高美德。蘇格拉底的這一觀點,為高校開展大學生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
(一)蘇格拉底代表的雅典教育思想
蘇格拉底把他的教育方法稱為“助產”,即通過對話、辯論,通過諷刺、助產、歸納和定義,讓人們從具體的例子來思考一般的規(guī)律,從而獲得知識,感悟到人的理性。具體而言,蘇格拉底并不是簡單地強迫學生接受所傳授的知識,而是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使用問答式教學,主要是“師生對話”“一起討論問題”。在問答過程中實現(xiàn)知識的轉移、思考,這是蘇格拉底式教學方法中最重要的形式。蘇格拉底是“雅典式”教育的先驅和領導者。在雅典民主政治接近衰敗的時代,以蘇格拉底為代表的雅典教育家極大地促進了雅典民族的繁榮。他們是雅典文化、科學和藝術繁榮的重要因素。
(二)蘇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借鑒意義
對教育活動,教育工作者需要精確設定目標。在教學時,蘇格拉底通常是首先問學生一個問題,以便學生能夠思考并回答問題,然后按照學生的思路和問題逐步回答,讓學生不斷深化問題。當學生感到困惑時,蘇格拉底并不急于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相反,他會舉例來引導和激勵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蘇格拉底還認為教育者應注意激發(fā)學習者對知識的內在渴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和思考的樂趣,愿意主動去探索和思考。根據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當受教育者對某個問題有疑問、想要查明真相時,教育工作者應及時啟發(fā)和暗示,以喚起受教育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找到問題的答案。
進入大學后,學生失去了高考的指揮棒,沒有獲得知識的標準尺度。面對當今網絡信息的爆炸性發(fā)展,教育工作者很難直接向大學生灌輸自認為正確的信息,讓學生都接受。因此,在開展大學生德育過程中,為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借鑒蘇格拉底的問答式、討論式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參與到知識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過程中。通過這種方式,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問題,將教師傳遞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最終使這些知識外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
二、借鑒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開展德育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應積極地將知識教育與德育相結合,將德育納入大學生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德育教育應重視賞識教育與引導
蘇格拉底的教育理念體現(xiàn)了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具有民主與平等、尊重與信任、理解與合作的特點。在知識教育過程中,德育滲透到學生身上,即教學生如何做人。
1.注重賞識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蘇格拉底認為,每個學生都有獨立的個性和自我意識,師生之間的身份和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并希望被贊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抓住一切機會,給學生充分的肯定,而不是專注于糾正學生的錯誤,指出學生的不足。有時僅僅是一次贊美,一句鼓勵的話語,甚至是一次肯定的點頭示意,都能讓學生感受自己的價值,提升自信心。德育,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有力武器。只有大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成為社會需要的擁有完善人格的人才。賞識教育符合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也是推進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
2.積極引導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在與學生的討論中,蘇格拉底通過對某個問題的講解,與學生之間進行平等的互動問答尋求真相,共同努力去了解真實世界和自我。師生雙方沒有主導和從屬的關系,只是平等地討論。根據這種方式,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大學教師要積極采用蘇格拉底的平等問答模式,與學生討論交流。然而,不可避免的問題是由于缺乏知識和不完整的信息,總會有一些學生向老師提出一些不切實際和極端的問題。這些問題通常也表現(xiàn)出一些學生對現(xiàn)實的抱怨和不滿。因此,在教學討論交流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作為一名教師,當學生提出片面和極端的問題時,要注意為學生提供全面、客觀的信息,積極引導學生。教師不應該讓學生被片面、負面的信息所牽引,也不應該直接打斷學生的思維,更不能生硬地把所謂正確的信息直接灌輸給學生,否則只能事與愿違。
(二)借鑒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開展德育實踐教學
如今,教育工作者需要在蘇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基礎上探索具體的德育方式,以便有效地開展大學生的德育實踐。按照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在開展大學生的德育教育時,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筆者在將德育工作納入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探索了一些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
1.討論式教學,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缺乏必要的平等交流。在傳統(tǒng)的教室里,經常使用灌輸教學的方法,教師直接告訴學生他們認為正確的信息。學生是否接受、接受多少,主要由學生自己決定。在課堂上,學生缺乏表達個人意見的自由。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扼殺了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與參與性。這不僅使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在課堂學習中也難以獲得必要的樂趣,甚至會使缺乏學習動機的大學生厭惡枯燥的課堂學習。所幸,根據蘇格拉底的“師生對話”,以知識型QA方式的“共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在近年來得到了重視和推廣。課堂教學始于以學生為主體,教育者開始尊重學生,鼓勵學生,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主角。教師將傳統(tǒng)的單向傳播轉化為蘇格拉底式的討論教學,讓每個學生都有話語權,鼓勵每個學生積極發(fā)言。在學生德育過程中,營造一個民主、自由、寬松的課堂氣氛,比教師單純地講解和灌輸知識更為實用。
2.師生身份互換,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在近年的教學過程中,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一直在積極推行“雅典式”教學方法,該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較好的實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學形式是:“師生身份互換”,開展學生講課的教學活動。具體方法是,課堂教學實行教師理論教學與學生課堂小組活動相配合的方案。在開課之初將每個教學班的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在指定的時間,完成30分鐘的課堂展示。在實踐中,小組展示的基本形式包括理論講解、時事評論、課堂辯論、主題演講等。每個小組都是獨立的團隊,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完成課堂演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占主導地位,學生通過確定主題、收集資料、制作演示文稿、課前排練、課堂展示、課后總結等幾個環(huán)節(jié)來完成這一學習過程。而教師是導師和聽眾,在學生準備過程中和完成演示任務后給學生一些意見和建議。師生交換角色,一方面,讓學生有機會獨立完成任務,鍛煉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提高團隊精神。另一方面,當教師以“學生”身份參與教學過程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角度多思考,為學生著想,制定更適合學生學習規(guī)律的教學計劃。在身份交換過程中,不僅達到了德育的目的,而且也提高了教師自身的道德水平。
三、結語
教育不是強制性的單向灌輸,而是共同學習的過程。知識的學習符合這個規(guī)律,道德教育也不例外,都強調師生之間平等的交流和互動。為了開展大學生德育工作,教育工作者需要設定準確的目標,強調激發(fā)學習者的積極性與好奇心。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德育,使其認識到探究真理的過程比直接被告知真理更有價值。在教育理念方面,教育者應重視教學的自主性,積極引導學生,鼓勵學生提問,保護學生的懷疑精神和批評態(tài)度,讓學生真正成為獨立思考的人。在具體教育方式上,教育者應積極采用討論式教學,激發(fā)學生主動性;用案例教學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通過師生間的身份互換,全面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堅持不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格,提高其民族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從而成為新時代的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李霞,李朝暉.論蘇格拉底教育方法的當代意義[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7(6.)
[2]康少軍.淺析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及其價值[J].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12).
[3]張忠福.建立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的實踐教學體系[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