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娜
[摘 要] 為滿足應用型本科校院發(fā)展的需求,順應課程改革的潮流,培養(yǎng)具備一定職業(yè)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因而,學前教育課程定位和課程內容需要重新審視。以《學前教育政策法規(guī)》課程為例,就項目教學法課改的可行性,闡述一些觀點與見解。
[關 鍵 詞] 項目教學法;課改;應用型本科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6-0176-01
《學前教育政策法規(guī)》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yè)基礎課程,針對傳統(tǒng)教學中的問題,結合我校辦學定位,從我校學生知識、能力狀況出發(fā),對該課程實施了項目化教學的課程改革。
項目教學法,指教師將教學內容用項目或者任務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參與去完成,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發(fā)揮“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給予適當的幫助,以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課程設計原則與思路
以崗位需求為目標,以職業(yè)標準為基礎,將教材內容進行解構、重構,確定學習情境,形成以能力體系形式體現的教學內容。教師通過“項目任務”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問題,直到解決問題。最終以測評知識應用為核心,考核能力為目標,采取多元化、過程化考核,促使學生提高其崗位職業(yè)能力。
二、課程教學目標
通過項目驅動法激發(fā)學生興趣,了解與掌握幼兒園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方面的知識,具備處理幼兒園發(fā)生各種問題的能力,提高法律意識,做一名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幼兒教師。
三、課程實施
(一)本課程的項目設計
以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的典型任務為導向,形成三大學習任務(見下表)。
(二)教學實施步驟
以課程項目“我們是審判員”為例說明
在整個課程實施中采用了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如項目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這些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與應用,以提高其職業(yè)能力。
四、課程評價
該課程嘗試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平時成績占40%,期中成績占10%,期末成績占50%。在評價內容上,結合課外見習任務,同時增加加分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評價方式采用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相結合,最后由學委負責統(tǒng)計各小組得分。課程評價更加注重學生的言行,目的是提高學生在未來執(zhí)教過程中的依法治教能力。
五、課改反思及建議
課改不是忽視理論,而是讓學生更主動、積極地參與進來,使其更好地掌握理論、使用理論。因此,在實踐教學中,理論教學是必要的,但要遵循以應用為目的,夠用、適用、能用、會用的原則。
另外,課改后課堂氛圍雖然較活躍,但對能力差、不善于表現的學生而言,可能教師系統(tǒng)講授的收獲更多。因此,在今后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先對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輔導,然后讓這些學生教給其他學生,也就是說,可嘗試采用分層教學和項目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彌補教學過程中的不足。
目前,對于大多數地方性普通高校而言,課程改革是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一種思路。但有效教學的改革不能操之過急,它需要一個探索、實踐階段。另外,在實施改革過程中,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而增大教師工作量,因此建議學校應健全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動性,同時要不斷完善教學條件支撐改革的推進,比如翻轉課堂、慕課、微課教學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為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提供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1]殷繼英.學前教育專業(yè)方向課設置與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研究與探討[J].大眾文藝,2010(9):232-233.
[2]胡燦.分層教學與項目化相結合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改模式[J].通訊世界,2015(24).
[3]于彥民.應用技術型高校思想政治項目化課改探討[J].德育與心理,2015(20).
[4]趙愛芳.淺論職高化學課改中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意義[J].改革創(chuàng)新,2016(4).
[5]朱賢友.淺議應用型課程體系的改革:以衡陽師范學院為例[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3).